孫東塵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充分發揮科協組織作為黨和政府聯系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橋梁紐帶作用,團結帶領廣大科技工作者自覺服務大局,認真履行職責,為推進科學發展、實現富民強區貢獻力量,內蒙古各級科協組織及廣大科技工作者不斷追求,不斷創新,給我們帶來了一路驚喜。
勁風揚帆
自治區科協是黨和政府聯系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橋梁。2013年,自治區科協實施“十百千萬”工程:立足已有工作基礎,發揮科協組織優勢,提升、建設10個國家或自治區級科普教育基地,為服務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提供重要載體;組建和扶持100個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的科技中介機構、社團組織、科技交易機構和科技類行業協會,為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進入市場搭建平臺;結合自治區“人才強區工程”創新人才使用機制,組織1000名院士、專家、“草原英才”等高端人才,為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撐;結合自治區“創業就業工程”,組織10000名科技工作者、大學生、科普志愿者投身一線創業就業。2014年,“十百千萬”工程被納入自治區黨委、政府《關于加強新時期科協工作的意見》,內蒙古科協第七次代表大會召開之際,中國科協、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戰略合作協議簽約。一系列承接政府轉移職能的舉措正在全面展開,建設樞紐型科技中介和科技社團,加強和拓展科協組織社會管理功能;建立第三方評審、評估、評價機制,推動科技中介機構建設,扶持一批面向生產、面向群眾的服務載體;利用科協組織聯系科研單位、高等學校等專業科技機構的優勢,引導專業技術力量創辦科技中介機構;支持學會、協會探索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組織體制、工作機制和管理模式,主動承接政府轉移的社會化服務功能。內蒙古科技交易所、科技司法鑒定中心、科技成果鑒定評價公司、蒙文信息公司、藝術品交易公司掛牌營業,全區多家學會正在醞釀承接50項政府科技獎項設立職能。農學博士馬瑞強回到家鄉巴彥淖爾市,在河套平原上創建了水果玉米專業合作社,他們培育的水果玉米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他獲得“全國農業致富帶頭人”榮譽,2013年當選為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杭錦旗錫尼鎮陶賴高勒村以種植黃瓜、西紅柿等常規蔬菜為主,過去種植品種單一,市場競爭力差。旗科協組織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引導種植戶搞蔬菜大棚種植,陶賴高勒村現在已經成為集果蔬種植、育種、科研、改良、示范、推廣、服務、收購、銷售于一體的農牧區新型經濟合作組織。
智力之鏈
自治區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馬強介紹說:科協的特點在于科技學科齊全,人才薈萃;科協的優勢在于組織網絡健全、橫向聯系廣泛。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 ,自治區科協就是要依托科協的優勢和特點,建成自治區高端人才思想庫、專家團、智囊庫,把技術、人才、資本、信息等要素整合在一起,為貫徹落實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提供智力支撐和決策咨詢。目前,自治區科協組織聚集了包括院士專家在內的各領域科技英才,匯集了一大批一線技術骨干。自治區實施“草原英才”工程以來,評審出346名“草原人才”;引進2個院士團隊;柔性引進諾貝爾獎獲得者1名、院士30余名;引進海外博士174人,其中有9人入選國家“千人計劃”。蒙藥進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專家建言沙龍、內蒙古糧食再上新臺階等建言獻策正在生產實際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人才智力之鏈”推進了自治區人才強區戰略。自治區現有科普專職人員9198人,兼職科普人員57997人,注冊科普志愿者46487人;有專業技術人員65萬名,從事科研活動人員6.3萬人,有專業協會94個。從2014年始,自治區科協系統將在自治區38個省級領導聯系貧困旗縣工作中,針對每個旗縣組織一個專家智囊團,集中力量為這些貧困旗縣經濟社會發展出謀劃策;加強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現從“內蒙古制造”到“內蒙古創造”轉變等問題研究,提升提供決策咨詢服務能力;結合自治區“人才強區”工程,開展“院士專家草原行活動”;組織“高層次人才貧困旗縣經濟科技論壇”,為貧困旗縣經濟結構調整進行決策咨詢。用5年時間組織10000名科技工作者、大學生、科普志愿者投身一線,為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建功立業。
科普風景
建設好國家或自治區級科普教育基地,才能為服務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提供重要載體。2013年新建成的內蒙古科技館,建筑規模位居全國科技館第6位,年參觀量可達60萬人(次)。目前,青少年樂園、青少年科學體驗館、4D影院、劇目影院已對公眾開放;阿拉善盟、鄂爾多斯市、通遼市等6個盟市新科技館正在立項施工。目前,全區有國家級科普示范基地91個,自治區級科普示范基地126個,還有一批面向公眾的科普場所、博物館和公共科技活動站(室),這是自治區建成體現草原文化、獨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觀光、休閑度假基地的有效途徑。學會、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社會力量大力開展“科技活動周”、“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主題科普活動;實施“科普惠農興村計劃”、“社區科普益民計劃”和“科普富民興邊行動”, 5年來累計獲得中央獎補資金5000萬元,自治區投入獎補資金1000萬元,通過以獎代補、補獎結合等方式,把科技服務的重點引向農村牧區,科技推動了發展,促進了增收。服務大學生創業就業長效機制的建立,也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筑巢引鳳
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導向,自治區科協堅持服務需求、筑巢引鳳,全力推進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已累計建成的院士32家專家工作站正在對企業核心技術研發發揮著關鍵作用。通過率先成立的全國科協系統首家科技交易所、國際專利信息數據庫、科技咨詢專家在線視頻等為企業提供有效服務。群眾性技術創新活動全區參與人數達5萬人次,提出合理化建議3萬條,增收節支數億元。5年來全區科協系統舉辦學術會議2640場,邀請100多名兩院院士及近2萬名科技工作者參與,做到了學術交流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昂{兩岸休閑農業系列活動”、“中蒙俄學術交流”、“自然科學學術年會”等高水平的學術交流活動影響力逐年擴大,品牌效益日益凸顯。實施特色優勢項目,以“內蒙古高層次專業技術創新創業研修班”、“蒙古族科學家明安圖科學精神研究與繼承學術沙龍”、“全區小農戶科技園建設現場會”、“內蒙古知名專家科學種植報告會”為代表的學術交流活動,正在成為地方特色明顯、學術影響較大的精品項目。對外交流渠道覆蓋10余個國家和地區,全區科協系統派往國外及港澳臺地區參加各類活動團組50個,共576人(次)。5年來,評選表彰“全區優秀科技工作者”120名、“全區青年科技獎”60名,推薦“中國青年科技獎”候選人18名、“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候選人25名,有36人獲得“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
在包頭市九原區、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等地,“科普烏蘭牧騎”成了掛在群眾嘴邊的新鮮詞兒,因為“科普烏蘭牧騎”創作編排的科普文藝節目,讓他們真切感受到科技進步的魅力。5年來累計舉辦科普講座2900余次、科技展覽6800多次,受益群眾達850萬人次。如今,在內蒙古大地上,科普烏蘭牧騎、 科普報告內蒙古草原行、科普進社區等各具特色的活動正在讓越來越多的群眾沐浴著科普陽光。第26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期間,內蒙古創立的“內蒙古青少年科技創新主席獎”被中國科協譽為“成功范例之一”。
按照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保護資源環境、建設美麗內蒙古”要求,今后5年,自治區科協將凝心聚力建設國家級“內蒙古科普示范園區”,目標是“一個中心、三個區”(院士專家指導中心、青少年科技創新體驗區、愛國主義教育展示區和現代設施農業示范區);鼓勵和吸引自治區各類科教場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其他組織內部有條件向公眾開放的場館、實驗室,科技型企業、科技園以及其他具備向公眾展示和示范的部門和機構進駐科普示范基地;在全區有條件的盟市旗縣進行科普基地內涵提升,充分發揮引導和示范輻射作用。☆
(編輯/冬晨)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充分發揮科協組織作為黨和政府聯系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橋梁紐帶作用,團結帶領廣大科技工作者自覺服務大局,認真履行職責,為推進科學發展、實現富民強區貢獻力量,內蒙古各級科協組織及廣大科技工作者不斷追求,不斷創新,給我們帶來了一路驚喜。
勁風揚帆
自治區科協是黨和政府聯系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橋梁。2013年,自治區科協實施“十百千萬”工程:立足已有工作基礎,發揮科協組織優勢,提升、建設10個國家或自治區級科普教育基地,為服務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提供重要載體;組建和扶持100個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的科技中介機構、社團組織、科技交易機構和科技類行業協會,為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進入市場搭建平臺;結合自治區“人才強區工程”創新人才使用機制,組織1000名院士、專家、“草原英才”等高端人才,為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撐;結合自治區“創業就業工程”,組織10000名科技工作者、大學生、科普志愿者投身一線創業就業。2014年,“十百千萬”工程被納入自治區黨委、政府《關于加強新時期科協工作的意見》,內蒙古科協第七次代表大會召開之際,中國科協、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戰略合作協議簽約。一系列承接政府轉移職能的舉措正在全面展開,建設樞紐型科技中介和科技社團,加強和拓展科協組織社會管理功能;建立第三方評審、評估、評價機制,推動科技中介機構建設,扶持一批面向生產、面向群眾的服務載體;利用科協組織聯系科研單位、高等學校等專業科技機構的優勢,引導專業技術力量創辦科技中介機構;支持學會、協會探索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組織體制、工作機制和管理模式,主動承接政府轉移的社會化服務功能。內蒙古科技交易所、科技司法鑒定中心、科技成果鑒定評價公司、蒙文信息公司、藝術品交易公司掛牌營業,全區多家學會正在醞釀承接50項政府科技獎項設立職能。農學博士馬瑞強回到家鄉巴彥淖爾市,在河套平原上創建了水果玉米專業合作社,他們培育的水果玉米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他獲得“全國農業致富帶頭人”榮譽,2013年當選為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杭錦旗錫尼鎮陶賴高勒村以種植黃瓜、西紅柿等常規蔬菜為主,過去種植品種單一,市場競爭力差。旗科協組織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引導種植戶搞蔬菜大棚種植,陶賴高勒村現在已經成為集果蔬種植、育種、科研、改良、示范、推廣、服務、收購、銷售于一體的農牧區新型經濟合作組織。
智力之鏈
自治區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馬強介紹說:科協的特點在于科技學科齊全,人才薈萃;科協的優勢在于組織網絡健全、橫向聯系廣泛。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 ,自治區科協就是要依托科協的優勢和特點,建成自治區高端人才思想庫、專家團、智囊庫,把技術、人才、資本、信息等要素整合在一起,為貫徹落實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提供智力支撐和決策咨詢。目前,自治區科協組織聚集了包括院士專家在內的各領域科技英才,匯集了一大批一線技術骨干。自治區實施“草原英才”工程以來,評審出346名“草原人才”;引進2個院士團隊;柔性引進諾貝爾獎獲得者1名、院士30余名;引進海外博士174人,其中有9人入選國家“千人計劃”。蒙藥進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專家建言沙龍、內蒙古糧食再上新臺階等建言獻策正在生產實際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人才智力之鏈”推進了自治區人才強區戰略。自治區現有科普專職人員9198人,兼職科普人員57997人,注冊科普志愿者46487人;有專業技術人員65萬名,從事科研活動人員6.3萬人,有專業協會94個。從2014年始,自治區科協系統將在自治區38個省級領導聯系貧困旗縣工作中,針對每個旗縣組織一個專家智囊團,集中力量為這些貧困旗縣經濟社會發展出謀劃策;加強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現從“內蒙古制造”到“內蒙古創造”轉變等問題研究,提升提供決策咨詢服務能力;結合自治區“人才強區”工程,開展“院士專家草原行活動”;組織“高層次人才貧困旗縣經濟科技論壇”,為貧困旗縣經濟結構調整進行決策咨詢。用5年時間組織10000名科技工作者、大學生、科普志愿者投身一線,為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建功立業。
科普風景
建設好國家或自治區級科普教育基地,才能為服務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提供重要載體。2013年新建成的內蒙古科技館,建筑規模位居全國科技館第6位,年參觀量可達60萬人(次)。目前,青少年樂園、青少年科學體驗館、4D影院、劇目影院已對公眾開放;阿拉善盟、鄂爾多斯市、通遼市等6個盟市新科技館正在立項施工。目前,全區有國家級科普示范基地91個,自治區級科普示范基地126個,還有一批面向公眾的科普場所、博物館和公共科技活動站(室),這是自治區建成體現草原文化、獨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觀光、休閑度假基地的有效途徑。學會、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社會力量大力開展“科技活動周”、“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主題科普活動;實施“科普惠農興村計劃”、“社區科普益民計劃”和“科普富民興邊行動”, 5年來累計獲得中央獎補資金5000萬元,自治區投入獎補資金1000萬元,通過以獎代補、補獎結合等方式,把科技服務的重點引向農村牧區,科技推動了發展,促進了增收。服務大學生創業就業長效機制的建立,也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筑巢引鳳
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導向,自治區科協堅持服務需求、筑巢引鳳,全力推進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已累計建成的院士32家專家工作站正在對企業核心技術研發發揮著關鍵作用。通過率先成立的全國科協系統首家科技交易所、國際專利信息數據庫、科技咨詢專家在線視頻等為企業提供有效服務。群眾性技術創新活動全區參與人數達5萬人次,提出合理化建議3萬條,增收節支數億元。5年來全區科協系統舉辦學術會議2640場,邀請100多名兩院院士及近2萬名科技工作者參與,做到了學術交流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昂{兩岸休閑農業系列活動”、“中蒙俄學術交流”、“自然科學學術年會”等高水平的學術交流活動影響力逐年擴大,品牌效益日益凸顯。實施特色優勢項目,以“內蒙古高層次專業技術創新創業研修班”、“蒙古族科學家明安圖科學精神研究與繼承學術沙龍”、“全區小農戶科技園建設現場會”、“內蒙古知名專家科學種植報告會”為代表的學術交流活動,正在成為地方特色明顯、學術影響較大的精品項目。對外交流渠道覆蓋10余個國家和地區,全區科協系統派往國外及港澳臺地區參加各類活動團組50個,共576人(次)。5年來,評選表彰“全區優秀科技工作者”120名、“全區青年科技獎”60名,推薦“中國青年科技獎”候選人18名、“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候選人25名,有36人獲得“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
在包頭市九原區、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等地,“科普烏蘭牧騎”成了掛在群眾嘴邊的新鮮詞兒,因為“科普烏蘭牧騎”創作編排的科普文藝節目,讓他們真切感受到科技進步的魅力。5年來累計舉辦科普講座2900余次、科技展覽6800多次,受益群眾達850萬人次。如今,在內蒙古大地上,科普烏蘭牧騎、 科普報告內蒙古草原行、科普進社區等各具特色的活動正在讓越來越多的群眾沐浴著科普陽光。第26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期間,內蒙古創立的“內蒙古青少年科技創新主席獎”被中國科協譽為“成功范例之一”。
按照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保護資源環境、建設美麗內蒙古”要求,今后5年,自治區科協將凝心聚力建設國家級“內蒙古科普示范園區”,目標是“一個中心、三個區”(院士專家指導中心、青少年科技創新體驗區、愛國主義教育展示區和現代設施農業示范區);鼓勵和吸引自治區各類科教場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其他組織內部有條件向公眾開放的場館、實驗室,科技型企業、科技園以及其他具備向公眾展示和示范的部門和機構進駐科普示范基地;在全區有條件的盟市旗縣進行科普基地內涵提升,充分發揮引導和示范輻射作用?!?/p>
(編輯/冬晨)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充分發揮科協組織作為黨和政府聯系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橋梁紐帶作用,團結帶領廣大科技工作者自覺服務大局,認真履行職責,為推進科學發展、實現富民強區貢獻力量,內蒙古各級科協組織及廣大科技工作者不斷追求,不斷創新,給我們帶來了一路驚喜。
勁風揚帆
自治區科協是黨和政府聯系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橋梁。2013年,自治區科協實施“十百千萬”工程:立足已有工作基礎,發揮科協組織優勢,提升、建設10個國家或自治區級科普教育基地,為服務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提供重要載體;組建和扶持100個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的科技中介機構、社團組織、科技交易機構和科技類行業協會,為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進入市場搭建平臺;結合自治區“人才強區工程”創新人才使用機制,組織1000名院士、專家、“草原英才”等高端人才,為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撐;結合自治區“創業就業工程”,組織10000名科技工作者、大學生、科普志愿者投身一線創業就業。2014年,“十百千萬”工程被納入自治區黨委、政府《關于加強新時期科協工作的意見》,內蒙古科協第七次代表大會召開之際,中國科協、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戰略合作協議簽約。一系列承接政府轉移職能的舉措正在全面展開,建設樞紐型科技中介和科技社團,加強和拓展科協組織社會管理功能;建立第三方評審、評估、評價機制,推動科技中介機構建設,扶持一批面向生產、面向群眾的服務載體;利用科協組織聯系科研單位、高等學校等專業科技機構的優勢,引導專業技術力量創辦科技中介機構;支持學會、協會探索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組織體制、工作機制和管理模式,主動承接政府轉移的社會化服務功能。內蒙古科技交易所、科技司法鑒定中心、科技成果鑒定評價公司、蒙文信息公司、藝術品交易公司掛牌營業,全區多家學會正在醞釀承接50項政府科技獎項設立職能。農學博士馬瑞強回到家鄉巴彥淖爾市,在河套平原上創建了水果玉米專業合作社,他們培育的水果玉米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他獲得“全國農業致富帶頭人”榮譽,2013年當選為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杭錦旗錫尼鎮陶賴高勒村以種植黃瓜、西紅柿等常規蔬菜為主,過去種植品種單一,市場競爭力差。旗科協組織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引導種植戶搞蔬菜大棚種植,陶賴高勒村現在已經成為集果蔬種植、育種、科研、改良、示范、推廣、服務、收購、銷售于一體的農牧區新型經濟合作組織。
智力之鏈
自治區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馬強介紹說:科協的特點在于科技學科齊全,人才薈萃;科協的優勢在于組織網絡健全、橫向聯系廣泛。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 ,自治區科協就是要依托科協的優勢和特點,建成自治區高端人才思想庫、專家團、智囊庫,把技術、人才、資本、信息等要素整合在一起,為貫徹落實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提供智力支撐和決策咨詢。目前,自治區科協組織聚集了包括院士專家在內的各領域科技英才,匯集了一大批一線技術骨干。自治區實施“草原英才”工程以來,評審出346名“草原人才”;引進2個院士團隊;柔性引進諾貝爾獎獲得者1名、院士30余名;引進海外博士174人,其中有9人入選國家“千人計劃”。蒙藥進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專家建言沙龍、內蒙古糧食再上新臺階等建言獻策正在生產實際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人才智力之鏈”推進了自治區人才強區戰略。自治區現有科普專職人員9198人,兼職科普人員57997人,注冊科普志愿者46487人;有專業技術人員65萬名,從事科研活動人員6.3萬人,有專業協會94個。從2014年始,自治區科協系統將在自治區38個省級領導聯系貧困旗縣工作中,針對每個旗縣組織一個專家智囊團,集中力量為這些貧困旗縣經濟社會發展出謀劃策;加強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現從“內蒙古制造”到“內蒙古創造”轉變等問題研究,提升提供決策咨詢服務能力;結合自治區“人才強區”工程,開展“院士專家草原行活動”;組織“高層次人才貧困旗縣經濟科技論壇”,為貧困旗縣經濟結構調整進行決策咨詢。用5年時間組織10000名科技工作者、大學生、科普志愿者投身一線,為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建功立業。
科普風景
建設好國家或自治區級科普教育基地,才能為服務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提供重要載體。2013年新建成的內蒙古科技館,建筑規模位居全國科技館第6位,年參觀量可達60萬人(次)。目前,青少年樂園、青少年科學體驗館、4D影院、劇目影院已對公眾開放;阿拉善盟、鄂爾多斯市、通遼市等6個盟市新科技館正在立項施工。目前,全區有國家級科普示范基地91個,自治區級科普示范基地126個,還有一批面向公眾的科普場所、博物館和公共科技活動站(室),這是自治區建成體現草原文化、獨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觀光、休閑度假基地的有效途徑。學會、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社會力量大力開展“科技活動周”、“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主題科普活動;實施“科普惠農興村計劃”、“社區科普益民計劃”和“科普富民興邊行動”, 5年來累計獲得中央獎補資金5000萬元,自治區投入獎補資金1000萬元,通過以獎代補、補獎結合等方式,把科技服務的重點引向農村牧區,科技推動了發展,促進了增收。服務大學生創業就業長效機制的建立,也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筑巢引鳳
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導向,自治區科協堅持服務需求、筑巢引鳳,全力推進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已累計建成的院士32家專家工作站正在對企業核心技術研發發揮著關鍵作用。通過率先成立的全國科協系統首家科技交易所、國際專利信息數據庫、科技咨詢專家在線視頻等為企業提供有效服務。群眾性技術創新活動全區參與人數達5萬人次,提出合理化建議3萬條,增收節支數億元。5年來全區科協系統舉辦學術會議2640場,邀請100多名兩院院士及近2萬名科技工作者參與,做到了學術交流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昂{兩岸休閑農業系列活動”、“中蒙俄學術交流”、“自然科學學術年會”等高水平的學術交流活動影響力逐年擴大,品牌效益日益凸顯。實施特色優勢項目,以“內蒙古高層次專業技術創新創業研修班”、“蒙古族科學家明安圖科學精神研究與繼承學術沙龍”、“全區小農戶科技園建設現場會”、“內蒙古知名專家科學種植報告會”為代表的學術交流活動,正在成為地方特色明顯、學術影響較大的精品項目。對外交流渠道覆蓋10余個國家和地區,全區科協系統派往國外及港澳臺地區參加各類活動團組50個,共576人(次)。5年來,評選表彰“全區優秀科技工作者”120名、“全區青年科技獎”60名,推薦“中國青年科技獎”候選人18名、“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候選人25名,有36人獲得“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
在包頭市九原區、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等地,“科普烏蘭牧騎”成了掛在群眾嘴邊的新鮮詞兒,因為“科普烏蘭牧騎”創作編排的科普文藝節目,讓他們真切感受到科技進步的魅力。5年來累計舉辦科普講座2900余次、科技展覽6800多次,受益群眾達850萬人次。如今,在內蒙古大地上,科普烏蘭牧騎、 科普報告內蒙古草原行、科普進社區等各具特色的活動正在讓越來越多的群眾沐浴著科普陽光。第26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期間,內蒙古創立的“內蒙古青少年科技創新主席獎”被中國科協譽為“成功范例之一”。
按照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保護資源環境、建設美麗內蒙古”要求,今后5年,自治區科協將凝心聚力建設國家級“內蒙古科普示范園區”,目標是“一個中心、三個區”(院士專家指導中心、青少年科技創新體驗區、愛國主義教育展示區和現代設施農業示范區);鼓勵和吸引自治區各類科教場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其他組織內部有條件向公眾開放的場館、實驗室,科技型企業、科技園以及其他具備向公眾展示和示范的部門和機構進駐科普示范基地;在全區有條件的盟市旗縣進行科普基地內涵提升,充分發揮引導和示范輻射作用。☆
(編輯/冬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