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文超
摘 要 玉米雜交制種是利用雜種優勢這種生物學現象,達到增強玉米生長發育的抗逆性,來提高玉米產量的一項實用技術。由此,就這一問題進行了綜述,為今后玉米制種工作提供技術指導。
關鍵詞 玉米;雜交制種;田間管理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21-00-03
通過幾年來對制種技術的總結分析,認為玉米制種、種籽質量的好壞、產量的高低,主要取決于以下方面。
1 選地和隔離
(1)種子基地的選擇首先應選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灌溉方便,有效積溫和日照時間能滿足制種玉米品種生長需要的地區。
(2)基地村群眾基礎好,干部認真負責,積極配合。
(3)隔離安全可靠。玉米是異花授粉作物,天然雜交率很高,達95%以上,其花粉粒能隨著空氣的流動而飄游很遠。因此,空間隔離應300 m以上,制種區的零星地塊包括地埂四周、院內、房前房后等都不得種植異品種玉米。
2 整地施肥
2.1 整地
上年作物收獲后,及時耕翻滅茬,灌足冬水,次年開春,進行1~2次耙磨鎮壓以利保墑;土壤解凍后,結合施農家肥,進行耙磨鎮壓平地,達到上虛下實的效果,保證一播全苗,并根據常年病害發生情況,有針對性的對土壤進行藥劑處理。制種田嚴禁使用除草劑。
2.2 施肥
(1)基肥:基肥所施用的有機肥需營養全面均衡,肥效持久且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質。一般每667 m2施優質腐熟的農家肥5 000~6 000 kg、硫酸鋅2~3 kg、氯化鉀20 kg、磷酸二氨25 kg、過磷酸鈣50 kg,肥料應均勻散布地面然后翻入土壤,硝酸氨一般不做基肥使用。
(2)追肥:一般結合灌水進行深施。攻桿肥:每次每667 m2施入尿素15 kg或碳銨20 kg。攻穗肥:玉米大喇叭口期,每667 m2施入硝銨40 kg或碳銨40 kg。攻粒肥:在玉米抽雄中后期,每667 m2施碳銨25 kg。在此期間禁止使用尿素,以免造成貪青晚熟,影響收獲。
3 蓋膜播種
3.1 蓋膜
土地平整后要及時蓋膜保墑,地膜應選用80 cm,0.006 mm超薄膜。播種前7 d蓋膜,膜上每2 m加土帶1條,以防風揭膜。
3.2 播種
(1)親本種子分發:播種前5 d內要把親本種子發放到相應農戶手中。父母本種子要分別保存,注明標簽,種子分發時要嚴防混雜,誤發現象發生。
(2)確定播期:要根據當地地溫、墑情確定播種時間。一般以5 cm地溫穩定在10~12 ℃時播種為宜,既播種期一般控制在4月10-20日。
(3)播種規格:
產量構成指標:每667 m2產450 kg,保苗株數6 500~7 000株,其中母本穗數5 500~6 000穗,母本單穗重100~120 g。由于父母本植株比大田玉米植株矮,單株葉面積小,故制種田留苗密度比糧食玉米大些,留苗均勻,不能留雙苗,不能補種。
父母本行比的設置:依據父本雄穗的發達程度、分枝多少、花粉量多少和父本開花散粉持續的時間長短。在保證有足夠的父本花粉的前提下,盡量增加母本行數,提高制種產量。父本采用行比加滿天星且分兩期播種,行距采用寬窄行(寬行為
60 cm,窄行為50 cm),株距為21~23 cm。
(4)掛牌:播種前所有制種農戶都必須在地頭醒目地方掛牌,注明姓名面積地塊編號及組別,以利于技術人員進行指導、監督、檢查。
4 田間管理
4.1 及時放苗
當出苗率達到50%時,應及時的破膜放苗,嚴防燒苗。放苗后最佳時間為11∶00以前和16∶00以后,陰天可全天進行,嚴防高溫放苗以免燒苗。
4.2 適時間苗、定苗
出苗后5葉一心時進行間苗定苗,見雙苗留單苗。
4.3 去雜
(1)苗期(結合間、定苗)大喇叭口期及去雄前,分3次統一組織去雜,并引導群眾注意在整個玉米生長過程中隨時拔除異形或異常株,將去雜作為整個生產過程的一件連續工作,做到隨見隨去不留后遺癥。
(2)結合間定苗,堅持“五去一留”的原則,突出苗期去雜。拔除弱苗、病苗、畸形苗、旺長苗和其他雜苗,留整齊一致的母本苗。
4.4 病蟲害防治
4.4.1 玉米葉螨
俗稱玉米紅蜘蛛,分布比較廣泛,可危害玉米等多種作物和雜草。以成螨和若螨刺吸寄主葉背組織汁液,使葉片失綠,呈現斑點、斑塊,或葉片卷曲、皺縮,整個葉子枯焦,嚴重時葉子完全變白使植株干枯,籽粒秕廋、造成減產。
紅蜘蛛體形微小,體長1 mm以下,圓形或卵圓形。體呈紅、褐、綠、黃、黃綠及褐綠等多種體色,體色可隨食物種類、食物多少、植物的發育階段和生理狀態不同而宣。
發生規律:春季先在小麥,雜草上發生起來,而后轉入玉米植株上進行繁殖危害。整個發生過程中世代嚴重重疊,6月份常以點面、片發生,7-8月份進入危害盛期。在玉米和雜草等寄主的葉背活動,先危害下部葉片,逐漸向中、上部葉片轉移。卵散產在葉背面的中脈附近,氣候條件對其發生影響很大。繁殖危害的最適應溫度22~28 ℃,干旱少雨年份發生較重。大雨沖刷,可使螨量減少。
防治時期:防治螨類在生長季節分兩次進行,第1次:在5月底6月初進行。第2次:去雄接近尾聲使用一次,若危害不嚴重可推遲到父本砍除后再使用。
4.4.2 玉米螟、棉鈴蟲、粘蟲、玉米蚜及玉米黑粉病
分布與危害:玉米螟、棉鈴蟲、粘蟲均能危害玉米的嫩葉、花苞、雌雄穗。俗稱鉆心蟲。危害玉米、高粱時,初齡幼蟲取食嫩葉的葉肉,保留下表皮。3~4齡后集中在新葉內危害,被害葉長出喇叭口后,層現不規則的半途明薄膜穿孔。被害嚴重的葉片支離破碎不能展開,雌、雄穗不能正常抽出。在孕穗時,心葉中的幼蟲都集中在上部,危害幼穗苞內未抽出的玉米雄穗,雄穗抽出后,大部分幼蟲開始蛀入雄穗柄和雌穗以上的莖稈,造成雄穗及上部莖稈折斷。到雌穗逐漸膨大或開始抽絲時,初孵幼蟲喜集中在花絲內危害,其中一部分較大齡蟲則向下轉移蛀入雌穗著生節及其附近莖節,破壞營養物質的運輸,嚴重影響雌穗的發育和籽粒的灌漿,這是蛀莖盛期,也是影響玉米產量最嚴重的時期。使受害玉米營養及水分輸導受阻,長勢衰弱,莖桿易折,雌穗發育不良,影響結實。
玉米蚜在玉米全生育期都可造成危害。蚜蟲主要在幼蟲、莖稈、雄穗、果穗上刺吸汁液,直接導致生產損失。玉米蚜還傳播多種病毒病,是造成田間病毒病理性的主要因素。成蚜和若蚜群集中在玉米組織上吸食汁液。幼苗受害嚴重時導致發育不良,甚至死亡。成株期,玉米蚜的危害并不產生典型的被害癥狀。
玉米黑粉病:玉米黑粉病在玉米的整個生育過程中可陸續發生。一般苗期發病較少,抽穗后迅速增多。玉米苗4~5片真葉時即可發病,病苗莖、葉扭曲畸形、萎縮、近地面的莖基部產生小的瘤狀物。玉米生長到0.3 m高左右時癥狀更加明顯。以后葉片、莖稈、雄穗、雌穗、腋芽甚至葉鞘等處相續出現病瘤。凡具有分生能力的任何部位的幼嫩組織都可能出現癥狀。
防治時期及防治方法:玉米螟、棉鈴蟲、粘蟲、玉米蚜及玉米黑粉病:5月10-20日防治1次。6月5-15日防治1次。由于5月初至6月初,蚜蟲、玉米螟、棉鈴蟲及粘蟲也相續綜合發生,同時,三唑銅可濕性粉劑可與其他防蟲農業混合使用,故每
667 m2用20%的三唑銅可濕性粉劑50 g,加水
30 kg,另外每15 kg藥液,加蚜殲15 mL或40%水銨硫磷15 mL或40%的氧化樂果15 mL或50%的辛硫磷15 mL或50%的甲胺磷15 mL,混合后均勻噴霧在葉面上。
4.5 去雄
母本去雄要及時,干凈、徹底做到不隔行,不漏株,不留分枝。母本分枝超過6個花藥,按不符標準對待。要提前帶葉去雄,既在母本雄穗還未抽出但用手能隔葉摸到時,把雄穗和頂1~2葉一起抽出,并帶出田外埋掉或帶回家。整個去雄期間要每天上午(風雨無阻)到制種田檢查一遍,該去雄的要及時抽去,決不能出現母本散粉現象,若母本散粉株達到千分之四則種子降級,達到千分之六則種子報廢。父本雜株散粉株率超過千分之二,按不合格處理。
4.6 人工輔助授粉
若遇干旱、陰雨氣候條件反常等因素造成父本散粉不暢,花粉活力下降,父母本花期不協調,影響授粉結實,必須加強人工輔助授粉,提高結實率。
4.7 砍除父本
母本授粉10 d后要立即砍除全部所有父本以增強田間逼風透光率,減輕病蟲害,提高產量。根據天氣情況,要早斷水,促使其早脫水防止凍害。
5 適時收獲晾曬
(1)種子適時收獲期為臘熟末期,收獲后要及時攤開晾曬,嚴禁在水分含量未達到要求時就堆放或裝袋,以防種子霉變,要徹底剔除霉變、蟲蛀、鼠害籽粒等雜質。
(2)嚴禁農戶將種子與其他玉米品種或商品玉米同時晾曬避免混雜。
(3)玉米果穗水分較高應防凍害發生,若突遇低溫(-2℃以下)天氣來臨,農戶應主動采取防凍措施。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