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專家:單曉光 同濟大學法學院/知識產權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山寨奢侈品與知識產權
特邀專家:單曉光 同濟大學法學院/知識產權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檢》:一提到山寨奢侈品,也就是俗稱的A貨,很多人都會意識到這是一種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單教授,您能為大家普及一下具體侵犯的是哪種權利嗎?
單:有些人會以為《知識產權法》是一門類似于刑法、民法有專門法律條文的法律,但是知識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是指人類智力創造的成果,如發明、文學和藝術作品以及商業中所用的標志、名稱和圖像,分為工業產權與版權兩大類。在我國,與知識產權相關的法律有著作權法、專利法、商標法、我國加入的知識產權國際公約以及其他法律法規與相關司法解釋。
拿一個山寨的LV皮包舉例,這是個普知度較高的奢侈品牌子。國內的一些企業會以此搭便車仿制出在外觀上足以以假亂真的皮包,對產品的圖案、線條和顏色都會仿制得很到位,這就會侵犯到原有產品的外觀設計。有些商家打擦邊球,對原來產品的注冊商標進行微乎其微的修改。根據我國《商標法》的規定,未經商標注冊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或者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的屬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又如 《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經營者不得采用假冒他人的注冊商標,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或者使用與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稱、包裝、裝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購買者誤認為是該知名商品。以上不正當手段在市場交易中損害了競爭對手的利益。
《檢》:山寨貨的流通與其存有強大的市場是分不開的,你覺得消費者對山寨貨的購買動機是什么?
單:在我看來,不同國家的人民有不同的消費觀。在一些歐洲國家,他們的消費觀念比較務實,消費文化也比較成熟。我之前去德國的時候發現教授學者們的手機都是老款,他們會覺得手機只要能用就可以,沒必要去追求新機型。一件物品要用盡才是最好。還有一件小事情我經常在課堂上講給學生聽。1995年,我去德國留學的時候,當時電腦里裝的系統是Win95,周圍朋友看到驚呼:“哇,你好有錢啊!”因為那時候他們的電腦里裝的還是微軟公司在1992年發布的Win31。從某種層面上講,那里的人的知識產權意識相對強一點。在中國,對于奢侈品牌的購買動機,炫富心理會占據很大比重,有些人會借這種外在消費來顯示自己雄厚的身價和社會地位。銷售商抓住消費者的這種心理,根據中國市場強大的購買力對奢侈品牌的售價進行局部調控,使其與消費者建立一種“距離感”。這也是商家的一種促進銷售的商業策略。奢侈品牌在中國的利潤率是最高的。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人的消費觀念也發生了改變。有些人會因為自己用的是山寨貨而躲躲閃閃,自豪感下降,這是現有的一種消費價值取向。
《檢》:在整個山寨商品的銷售網鏈中,您認為誰是最大的利益獲得者?從實體到現在通過網絡銷售,在監管上存在哪些變化?
單:我猜想銷售商應該是最大的利益獲得者。中國企業生產出來的廉價產品與銷售商以一種極度不平衡的方式分配利潤。像iPhone,作為提供最大蘋果產品原件的富士康并不會取得多少利潤。隨著電商的發展,實體店數量下降,網絡銷售商應運而生。網絡上賣什么由市場來決定,監管有漏洞,讓網絡服務商負連帶責任的呼聲也越來越高。立法、執法以及工商行政管理部門需要聯合起來打擊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任何一個國家都會存在山寨奢侈品,斷絕這種行為,誰也做不到。對于外國人會到中國來買奢侈品這個現象,在我個人看來,與那些“大搖大擺”闖紅燈的外國人是一個道理。人的行為是靠制度來約束的。對于法律的認識,西方的觀點是性本惡,而我們是性本善。人們的主觀意識會受到現實法律的制約,法律有漏洞,就會存在被鉆的空間,所以必須要制定嚴格的法律。
《檢》:奢侈品山寨貨可以追溯到1979年4月份皮爾·卡丹進入中國。五年內首次出現了該品牌的偽劣仿冒品,質量粗糙,很快,皮爾·卡丹也隨之消失在了中國消費觀念升級期。伴隨著改革開放與我國經濟發展的轉型,很多山寨產品是否仍層出不窮?
單:改革開放以后,中國飛速發展的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總量趕超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不僅僅表現在經濟總量上,還應當不斷演進本國的經濟產業結構。目前,中國的服務業并不發達,產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創新比重并不高。在國際市場上,由于廉價的勞動力,大多數中國企業或是充當代工廠,以高污染和極低的工資的代價來生產產品,產品的附加值很低。這就使得我國企業必須不斷創新,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生產擁有自主知識產權、附加值高的產品。
《檢》:2001年中國加入WTO,這對我國整個知識產權保護大環境有影響嗎?
單:中國加入WTO后,我國在知識產權保護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2000年,我們就對知識產權相關法律法規進行了全面修改以適應TRIPS協議(即《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簡稱TRIPS)。初期加入世貿組織時,有些人擔心符合國際上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會使我國的企業受到影響。我們會發現這種影響是正面的,具有推動意義的。企業要想提升自己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就必須不斷創新,生產具有高附加值的產品。對于與知識產權有關的法律法規,以前是別人逼得我們改,現在我們是主動修改從而為國內外公司企業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我個人對未來中國知識產權保護持有樂觀態度。
(文/本刊記者 劉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