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鳳群
(鳳臺縣水利局設計室,安徽鳳臺 232100)
通過試點因地制宜創新小型水利工程建設管護模式
譚鳳群
(鳳臺縣水利局設計室,安徽鳳臺 232100)
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是當前深化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舉措,多年來因小型水利工程重建輕管現象普遍存在,水利工程效益不能充分發揮。本文對通過試點摸索創新小型水利工程建設管護模式進行了思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 試點 創新 管護模式
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是當前農村水利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2013年,水利部、財政部出臺了《關于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安徽省政府也相繼出臺了《關于深化改革推進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的指導意見》。這對進一步推進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創新小型水利工程建設管護機制提供了政策上的有力支持。我縣根據省市的部署,首先進行了試點工作,選取了“鳳臺縣桂農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和“鳳臺縣菁華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兩個單位作為試點單位,圍繞工程產權如何明晰、管理載體如何規范、運行機制如何建立、工程效益如何發揮,以及試點內容、試點組織形式、規模、管理運行方式等,認真進行了探討。通過半年來在試點單位不斷深入地探索,創新機制,因地制宜地調整工作方案,在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管理方面取得了較好的實效,并在全縣范圍內進行了推廣應用,成效顯著。
我縣此次選取的試點單位是 “鳳臺縣桂農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和“鳳臺縣菁華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兩個試點單位所處區域水源豐沛,站、渠、路、橋涵閘等配套建筑物齊全,土地平整,耕地面積較大,土地承包者在當地具有較高威信,有比較強的協調能力,試點單位也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因此在全縣經過比選后,選定了上述兩家單位作為試點單位。該試點單位屬縣級試點組織,組織內人員配備齊全,且都屬于當地人,運行管理較為方便,民事糾紛少。這些有利條件為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有效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1.1 基本情況
鳳臺縣桂農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1月,位于鳳臺縣桂集鎮桂集社區,北與黃廟社區相鄰、東、南與大王村接壤,西邊緊靠永幸河。該社共有2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200人,其中農業人口3110人,勞動力1560個,合作社總面積0.4499萬畝,其中耕地面積0.332萬畝,主要從事糧食生產、良種繁育。
2.1.2 管護工程情況
桂農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項目區面上小型農田水利設施主要為2011年省財政廳農業綜合開發項目修建的,主要為電灌站、排澇溝、砂石路、防滲渠及配套的橋涵閘等建筑物;項目區水源為永幸河和幸福溝,主要水利工程設施有電灌站2座,裝機4臺120千瓦,防滲渠6300米;橋、涵、閘、放水涵等配套建筑120處。排水大溝1條3.2KM,排水中溝4條5.2KM(龍張路排水溝、桂黃路溝、1#中溝、南北排水溝),排水小溝8.5公里。
合作社范圍內現有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大多為國家投資建設,屬于國家資產,其產權歸桂集鎮政府,在承包期間由合作社自己投資建設的水利工程,其產權屬于合作社所有。對國家投資建設的水利工程,合作社具有承包權。在其承包合同到期后,合作社有優先后續承包權,若其他社團、機構或個人承包,屬于合作社的水利工程產權一并承包轉讓,承包方應給予相應的費用,作為產權轉讓費。
2.2.1 基本情況
鳳臺縣菁華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3月,位于鳳臺縣西南錢廟鄉米吳村,西淝河左岸,區域內現有7個自然村、16個村民小組586戶,總人口2347,勞力1256。公司所轄土地總面積3620畝,其中耕地面積2253畝。主要從事種植業和小型養殖業。該公司自成立至今,在促進農業規模化、產業化、集約化經營方面成效顯著,目前是我縣高產出、高標準新型農業管理示范點。
2.2.2 管護工程情況
該公司所承包范圍土地內的現有水利工程設施有電灌站4座,裝機6臺180千瓦,防滲渠6500米;橋、涵、閘、放水涵等配套建筑132處,排水大溝1條3.1KM,排水中溝4條5.0KM,排水小溝共8.2公里。上述渠、橋涵閘等面上工程產權歸菁華公司所有,對于村集體所有的電灌站,采取承包的形式承包給菁華公司,由菁華公司統一對公司所轄范圍內的現有水利工程進行登記造冊形成固定資產登記表。
在承包期間由公司自己投資建設的水利工程,其產權屬于公司所有;由國家投資建設的水利工程產權屬于錢廟鄉政府所有,公司具有承包權。在其承包合同到期后,公司有優先承包權利,若其他社團、機構或個人承包,屬于公司的水利工程產權一并承包轉讓,承包方應給予相應的費用,作為產權轉讓費。
2013年1月,桂農合作社和菁華公司分別成立了管護組織機構,即水利工程管理協會,確定合作社法定代表人為協會負責人。水利工程管理協會設立專職管護隊伍,協會下設水利工程防護宣傳組,工程運行檢查維修組、工程財務組三個組,每個組分別選取一名組長,各司其責,對合作社范圍內的水利工程進行統一管理。協會根據工程設施的分類制定相應的管護制度和管理標準,根據工程類別進行承包經營,電灌站由協會主要負責人使用管理,橋涵閘和田間防水口門等小型建筑物按每500畝一個人統一負責由協會會員使用管理,渠系維修計劃由協會統一制定,并組織實施;管理人員之間互相配合,有序管理工程的運行,切實做到分工明確、責任到人,互不扯皮,協調用水,科學灌溉。
合作社為管護組織的主管單位,合作社的負責人同時也是管護組織的負責人,管護組織成員對協會負責。各管護人員對所管轄范圍內的小型田間工程有使用權和管理權。灌溉期間,按照事先制定的放水時間、閘門開關程序進行運行,不得搶水和超標準用水。工程的維護由協會統籌安排解決,對損毀的工程及時修復,保證工程的正常運行。
管護組織的經費來源一部分為管護組織收取的灌溉水費,該部分費用占經費來源的百分之五十,其余部分分別由市級、縣級財政按5元/畝標準補助,管護組織主管部門從其收益中提取5%補助。
經費使用采用公開透明的方式,并上墻通報,使每個會員都明了經費開支的去向,接受群眾的監督。
采用物業化管理思路和市場機制,政府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將水利工程管理維護事項交由專業化管護公司管理。
由農民按照自愿參加、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原則組建,從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維護以及灌溉、排水等管理工作。
由全體用水戶通過民主方式組建,主要從事農業供水管理,實行自我管理。
小型水利工程隨土地流轉給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由其自行負責工程管護。
適用推廣的區域,需要土地集中使用,這樣可以做到田塊的大塊整合,減少田埂數量,增加耕地面積,減少渠道數量和田間配套建筑物數量,有利機械化耕作,有利灌溉排澇統一調度,真正做到節水灌溉,節能降耗。因此,要想有效管理好小型水利工程,需要首先解決當前農田地塊多、畦壟雜亂無章的現狀,采取種糧大戶租賃土地,統一使用管理土地以及田間水利工程。
目前,我縣已廣泛推廣群眾自主建設小型水利工程工作,全縣14各鄉鎮,有三分之一的鄉鎮和村進行了試點,自主建設的工程量達到了全部小型水利工程的34%。經濟條件好的鄉村,自主建設的工程更多。錢廟鄉錢廟村,2013年上半年,自主建設了該村防滲渠和田間配套工程,投資二百余萬元,群眾投資投勞,所用資金“一事一議”解決。工程完工后,承包給管護人員,管護人員負責看管維護工程,工程運行良好,充分發揮了工程效益。
小型水利工程具有量多面廣、工程小、分散、易損壞、管理難的特點。目前,全國各地都在探索管護小型水利工程的方式,力求找出一條符合本地區的管護模式,并進一步推廣運用。加強小型水利工程管護,政府應發揮引導作用,通過財政獎補,提取管護資金等措施,引導、支持農戶自管。目前,很多試點地區有效的管護模式正在不斷形成。通過總結經驗,因地制宜,創新切實可行的管護模式,使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真正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