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保國
(鄭州師范學院,河南鄭州 450044)
中國現代美術體制與寫實意識的萌芽
衛保國
(鄭州師范學院,河南鄭州 450044)
從清朝末期至民國之初這段期間內,我國美術的內容和形式都實現了劃時代的、質的變化和飛躍。越來越多的現代藝術創作及作品為人們所認可,這同時也加快了我國現代美術體制革新的步伐、引起了大眾的審美由寫意逐漸向寫實的方向轉化、促使了我國寫實意識的萌芽、提高了大眾的審美水平。但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我國現代美術體制也不例外。它在推動寫實意識萌芽和發展、進步的同時,同樣會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和束縛。該篇筆者探究了民國初期時孕育、萌生于相應的美術體制下的寫實意識,并考慮到了新的美術體制和教育形式的出現、社會團體的構建以及美術家社會地位的提升等方面作出了詳盡的論述。
現代美術體制 寫實意識 萌芽 發展
清朝末年到民國初年,我國的美術體制實現了重大的突破和轉變。在外國的美術體制中,具有寫實意識的審美觀念日益深入人心并取代了控制成百上千年的書畫文化,這也讓不少的畫家開始轉型投入寫實作品的創作之中。而自清代末期開始的中國,一直都在努力地搜索和構筑某種可以對實現美術作品的社會價值產生重要的影響的體系,以使我國的美術可以更加自然地與社會層面相契合。該作作者依據自身豐富的閱歷和對這些問題深刻的認識從各個方面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具體如下文所示:
西方國家帶有寫實色彩的美術作品最初是在明朝的時候作為教會、傳教人士的宣傳用品被帶到中國來的。據相關資料記錄,許多畫工巧妙、技藝精湛的彩繪作品被廣東省的一位總督在搜查耶穌基督教會人士羅明堅等的隨身之物時檢出。在明朝晚期的《帝京景物略》相關卷宗之中便出現了關于圣畫像的相關內容:“須眉,豎者如怒,揚者如喜;耳隆其輪,鼻隆其準,目容如矚,口容有聲,中國畫績事所不及。”清朝康熙皇帝直至乾隆皇帝在位期間,一大批傳教士美術家,比如:郎世寧、潘庭章、艾啟蒙等人,被朝廷聘任,便衍生出了中國的宮廷畫家。
由于某些地區外銷繪畫作品大受歡迎,以及一些畫館的興建,使得“西畫東漸”的局面在民間廣為盛行。擺脫了宮廷畫以及圣畫像的束縛,外銷作品朝著更具世俗傾向、獨具一格地屹立于國畫之壇的方向開拓了獨樹一幟的藝術道路。但是,因為群眾基礎較為薄弱,加上強而有力的體制匱乏,曾經在剛剛被引入之時令社會各個階層欣賞的寫實繪畫只是偶爾地出現、活躍在宗教活動中,沒有引發一股高漲的社會潮流。
20世紀初,國內開始從物質、精神兩個方面上全面地認識西方文化,尤其是越來越注重精神層面。特別是日益文明、先進的文化在我國一些較先進、發達地區和城市的擴展,像廣州和上海等。同時,良好的城市環境、熱情的社會氛圍、社會群體的發展、新形式的社會公共空間和文化機構的成立,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更利于推動新型美術體制的產生,也更有利于美術家和社會群體掙脫常規的藝術形式的束縛、形成對寫實審美意識更加深刻地理解、領悟和認識,更重要的是,這也使得傳入國內不久的寫實作品成為了貫穿本世紀始終的占據主導的美術形式,相應的寫實審美意識也產生和萌芽于這樣的社會思潮之中。
剛進入20世紀后的清朝,就開始仿照國外的文化體制,不斷實行改革。先是廢除了禁錮封建社會教育很久的科舉制度,然后又大肆地興建學堂,并推行了一系列引進的體制。這樣一來,繪畫就由貴族無聊之余的把玩而正式作為一項教育內容被納入了教育體系。同一時期頒布的“癸卯學制”中對各個學堂關于美術知識的教育內容和方式、美術專業人才的培養都有明確的說明。到1927年,國內已經有十幾所美術學堂和院校。而后,到新中國成立之時,這個數字已經達到了四十之多。單從這段時期興建的美術學堂的多少,也可以看出我國漸趨全面、成熟的美術體制的迅速發展。
新形式的教育體制在我國的飛速發展,為美術繪畫知識的普及和傳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先關資料中得知:清末民初出現的繪畫課程的主要形式是臨摹,范本則是其主要的教科書,教科書側重交授的知識也增添了新鮮的內容,我國傳統形式的山水花鳥畫過渡到西方國家的幾何體、石膏像等,包括透視、明暗等,課堂中授課者必須兼顧的教學內容以及許多其他方面,這都體現了繪畫藝術形式的巨大轉變。即便在此期間中國只是膚淺地接觸和模仿,不過也掩蓋不了其中夾帶的外國繪畫中的寫實色彩。
1920年之后一批批國外留學回來的學生返回國內教學時,“臨畫教育”的狀況有所改變。不論這些留學生掌握的是古典藝術還是現代藝術,他們都特別注重引導自己的學生更加重視寫實意識的形成,并通過“寫生”等鍛煉形式來完成他們的教學任務、達成融合之后的教育目的。
社會團體是我國現代美術體制形成、發展,寫實審美觀念萌發的不可或缺的必需因素。畢竟,僅僅是依賴平時呆板、死寂的課堂教學滿足不了體制中萌芽的寫實審美意識發展的需要。20世紀一二十年代,外國繪畫才剛被引入國內不久,尚處于最初時期。當時,社會上已經興起的社會團體,雖然大部分都具有較為傳統的風格和特點,還是有一部分主張寫實的團體從中漸漸凸顯了出來,比如:“上海文美會”、“東方畫會”、“江蘇省教育會美術研究會”等都屬于這一部分團體。特別是對于這一部分社會團體來說,寫實意識的發展尤為明顯。以前封建時期沒落的傳統藝術形式開始被表懷疑。但是即便如此,畢竟只是這些團體對國外寫實的藝術形式的模仿和借鑒,所以,國內的寫實技藝并無理論依據作為參考。與此同時,我國的一些美術作家開始不斷地尋求中西方繪畫藝術的結合點,取強補弱,試圖運用多種多樣的創作手法將中國傳統的“心悟”同西方的“眼見”有機地串聯起來,使寫實審美達到一層更高的境界。
一些新興的繪畫作家所想到的利用報紙、印刷等媒體傳播介質將寫實意識在社會范圍內進行大力地推廣和宣傳,不失為聚攏民心、促進教育、散播知識的一種極好的方式。20世紀10年代初期至同世紀40年代末期,我國各種類型的報刊、期刊等的種類和數量就非常多。通過這種傳播介質,結合其自身廣泛性、時效性、及時性等明顯優勢,可以更有力量、更加便捷、更加迅速地傳播寫實的美術潮流,使其在國內站住腳。
例如,19世紀80年代,透視、結構等作圖法在《點時齋畫報》中刊登的幾千幅美術作品上的應用,不僅開創了新聞畫報的先河,同時也給人以視覺上的有力沖擊,展示了從外國引入的寫實技巧。剛進入到20世紀時,隨著我國印刷技術的改進,特別是鋅、銅的印刷,保證了印制報刊數量充足。與此同時,許許多多的時事、革命類的報刊先后問世,如:《時事報館畫報》、《蒙學畫報》、《民立畫報》等等。對現實狀況的關注、寫實繪畫手法的大量運用,都在這些刊物中得到了印證,寫實意識的主體地位得以完全呈現出來。
伴隨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進步,使國內的寫實藝術的發展和宣傳工作飛速開展。畫報刊物變得內容充實、多彩,更加通俗易懂,更具娛樂氣息,也更加暢銷。越來越多的擁有“寫實意識”的美術繪畫作品被才思泉涌的寫實畫家創作出來,也有越來越多社會大眾認可了這種自然、真實的審美形式,美術繪畫再也不僅僅是少數階層把玩的奢侈品了,而是極為現實、普遍的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除了對美術繪畫創作方法的介紹和傳播、帶給平民大眾強烈的視覺沖擊外,對西方國家寫實的繪畫觀念的推廣也成為了報刊等媒介的另外一項內容。20世紀10年代前后,注重對美術專業技能進行展示的相關刊物由此產生,這類在結構上分成圖畫專欄和文字專欄兩欄的報刊全部都詳細提及了西方寫實藝術的相關內容。
通過總結,我們在分析和研究我國美術教育體制及藝術特征的轉型時,必須考慮到能夠反映其實際情況的每一個方面、每一種原因。
像中國這么一個孕育著幾千年的文明、美術體制及教育觀念演變過程中受到多種國內外的縱橫交織的因素影響的國度,無論忽略分析中的哪個要素,都不能全面、綜合地反映出我國藝術格局轉變的過程和實際情況。我國現代美術體制的發展以及寫實意識萌芽的出現和在國內的普及,都經歷了一個十分復雜和漫長的過程,審美觀念歷經每一個階段、發生每一次轉變總是離不開美術體制。我國現代美術體制的不斷進步,為寫實意識的萌芽可以更為廣泛、普遍地在國內傳播和深入人心奠定了根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影響,加上與之相關的龐大的社會團體和報刊等傳播媒介的作用,都成為了推動先進的美術體制與所引入的寫實觀念繼續向前發展的積極因素。
[1]常山.管窺二十世紀初的中國近代美術教育[J].《大眾文藝》,2010(8):2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