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慧玲
(民樂縣林業局,甘肅民樂 734500)
林地落界方法及遙感技術的應用
葛慧玲
(民樂縣林業局,甘肅民樂 734500)
林地落界要綜合運用遙感、地理信息系統、數據庫等技術,將林地及森林界線、范圍落實到DOM底圖上。
林地落界 遙感技術 應用
林地落界就是依據現有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公益林區劃界定等成果,以DOM為基礎,通過遙感判讀核實,輔以適當的現地調查,按照林地落界基本條件和精度要求,落實現有林地和依法可用于林業發展的其他土地的邊界和圖斑。
圖斑(小班)是林地落界的基本單位。林地落界區劃體系有:
(1)國有林業局(總場)區劃系統
林業局(總場)→ 林場→ 林班。
(2)國有林場區劃系統
林場→ 營林區(作業區或管理站)→ 林班。
(3)自然保護區區劃系統
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保護(管理)站→功能區→林班。
(4)縣級行政單位區劃系統
縣→鄉→村(林班)。
(5)森林公園
管理局(處)→管理站(所)→功能區(景區)→林班。
1.2.1 基礎地理信息
1.2.2 林業專題資料
包括當地最新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公益林區劃界定成果,林地質量評價(立地類型和立地質量評價)、森林土壤調查、野生動植物資源調查等林業專項調查資料,森林采伐和造林設計及其檢查驗收等森林經營活動資料,征占用林地及其檢查資料,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外業勘界成果,及其他專項調查資料等。
1.2.3 其他相關資料
包括縣域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數據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資料等。
在林地落界底圖上,依據現有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成果、公益林區劃界定成果,結合森林經營活動檔案等資料,按照林地落界基本條件和精度要求,勾繪林地邊界。以2009年為基準年,補充調查缺項因子,并對林地邊界確定核實。兩年以內的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成果,可以直接應用,輔助確定林地邊界;兩年以上的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成果,須結合必要的補充調查,勾繪林地邊界。
在圖斑矢量面文件中按照要求的字符類型和字段長度標注屬性因子。我省已完成的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成果,并建立了數據庫,原有因子適宜的予以保留,同時補充相關未調查因子。省和縣(市、區)按國家統一代碼填寫,鄉(林場)、村(林班),以縣(市、區)為單位按照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編碼填寫,其他因子按代碼或實測數值填寫。
(1)基礎因子:記載省(區、市)、縣(區、林業局)、鄉(林場)、村(林班)、圖斑號、地貌、坡度、坡向、坡位等空間位置因子,以及土壤類型(名稱)、土層厚度、交通區位、圖斑(小班)面積、林帶寬度、林帶長度。(2)地類:林地記載到三級地類,非林地記載到二級地類;(3)林種、森林類別、土地權屬、工程類別、起源、優勢樹種(組)、郁閉度(覆蓋度)、齡組、每公頃蓄積量、平均胸徑、平均樹高、每公頃株數等因子按照《甘肅省森林資源規劃設計技術操作細則》要求調查記載;(4)林地質量等級:分為Ⅰ、Ⅱ、Ⅲ、Ⅳ、Ⅴ等5個等級;(5)林地保護等級:分為Ⅰ、Ⅱ、Ⅲ、Ⅳ等4個等級記載。
(1)保持原有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林班界線穩定,小班界線相對穩定;(2)重新區劃圖斑(小班)與原有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小班相比,林緣發生后退的,二者中間地帶作為宜林地處理;(3)圖斑(小班)區劃按照《甘肅省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技術操作細則(2009)》(以下簡稱“二類細則”)執行。(4)地類劃分嚴格執行“二類細則”;(5)對于滿足最小上圖面積要求的圖斑落實邊界;(6)對于寬度大于等于圖上2mm,且連續面積大于最小上圖面積的林帶,按面狀圖斑落實界線;(7)對寬度小于圖上2mm,但連續面積大于最小上圖面積的林帶,用單線符號表示,并標注林帶平均寬度和長度,精確至0.1m;當寬度變化大于20%時,應分段標注;(8)對在宅旁、村旁、路旁、水旁等地栽植的達不到有林地標準的各種竹叢、林木,暫不落界,也不計入林地落界面積。(9)落界工作完成后,編制與林地落界遙感底圖地形圖比例尺一致的分幅“林地現狀圖”(1:2.5或1:5萬),縣級規劃通過同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在每張“林地現狀圖”中加蓋公章。
(1)以影像景幅為單位,每景選擇若干條能覆蓋調查區域內所有地類、色調齊全且有代表性的勘察線路;(2)將衛星影像特征與實地進行對照,記錄各地類影像的色調、紋理、大小、幾何形狀、地形地貌及地理位置(包括地名)等因素,拍攝地面實況照片;(3)通過野外勘察和室內分析,建立判讀類型與現地實況的對應關系,形成目視判讀解譯標志。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已建立的判讀解譯標志可直接用于本次落界。
以DOM為基礎,根據影像判讀標志,參考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成果、公益林區劃界定成果、森林經營活動檔案等,按照林地落界條件和要求,綜合利用遙感影像特征和各種參考信息,使小班界線與遙感影像吻合一致。
根據遙感影像判讀標志,判別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小班地類是否發生變化,結合現地驗證核實,確定填寫圖斑地類等屬性因子。
采取一人判讀核實或判讀勾繪,另一人檢查的方式。當兩名判讀人員的一致率差異較大時,應重新判讀。對于室內判讀有疑問的圖斑需到現地核實。
對于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成果與DOM影像反映的地類不同的圖斑,應到現地進行補充調查,核實地類邊界,調查圖斑因子。
對于沒有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成果的,采用抽樣方法選擇部分圖斑進行實地驗證,驗證比例宜上不少于林地圖斑總數的10%。
有林地判讀精度達到95%以上,疏林地、灌木林地和苗圃地為90%以上,未成林地、無立木林地、宜林地和林業輔助生產用地等地類為85%以上的,修改完善;否則重判。
[1]甘肅省林業廳.《甘肅省林地落界實施細則》.201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行業標準《林地保護利用規劃林地落界技術規程.LY/T 1995-2011》.
葛慧玲,大專學歷,林業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業調查規劃設計、森林資源調查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