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崇征+凌宏斌
在中國經濟發展史上,晉商(山西商人)和徽商(安徽商人)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明清時期,其商業活動遍及全國,清末才逐漸趨于衰落。一度在熒屏上熱播的電視劇《大宅門》說的就是山西商人的傳奇故事。本文介紹的是粵商(廣東商人),一個富于開拓進取精神,充滿生機活力,可以同晉商、徽商相提并論的群體。
清代初年,由于一個特殊的機遇,廣東商人成群結隊地沿西江而上,在廣西各地尋找商機,進行經商活動,或在圩鎮開設店鋪為坐賈,或利用水路販運貨物而為行商,溝通粵桂兩省有無余缺,活躍了西江沿岸各地城鄉經濟,推動了廣西經濟的發展。與晉商、徽商稍有不同的是,粵商進軍廣西稍晚,但是直到20世紀末21世紀初,在全國性的“東部產業轉移”熱潮中,廣東商人在西江流域經濟強勁發展過程中仍然扮演著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不可或缺。
曾經的輝煌
清代初年,廣西由于受長期戰亂之后加上天災頻仍,民生凋敝,人煙稀少,荒田、荒地很多。地方當局有鑒于此,采取了比較開明的政策,明確規定:省內各州、府、縣“對新開墾的田地一律免稅六年,對困難的墾荒戶貸給耕牛和種子”(據清乾隆謝啟昆《廣西通志》卷一),以鼓勵為逃避戰亂、天災和苛重賦稅而長期流落省外的“逃戶”歸來。與此同時,以同樣優惠的政策,大量招徠外商前來經商。潯州府四屬桂平、貴縣、平南、武宣各縣是明代大藤峽瑤民起義的中心地帶,戰亂之后災荒尤為嚴重。據民國《桂平縣志》記載:清康熙初年“桂平城廂街道,十室九空”。貴縣、平南、武宣等地,情況也大體如此。因此,潯州府和府屬各縣地方官員貫徹省憲的上述規定自然是不遺余力,除鼓勵當地逃戶歸來及外省農民前來墾荒種地之外,還特別注意招徠毗鄰的廣東商人前來經商。
條件優惠的開放政策,很快便吸引了大批廣東人前來廣西創業。據《桂平縣地名志》記載,最早進入桂平的是原先定居廣東的閩南人,他們捷足先登,于康熙年間在水足土肥的潯江兩岸墾荒耕種。至今,沿江的江口、南木、石咀等鄉鎮的許多村屯,村民們大多會說福建話。乾隆年間,越來越多的廣肇(廣州、肇慶)人和嘉惠(嘉應州、惠州)人遷居潯、郁兩江沿岸的平南、桂平、貴縣各地。他們當中,很多是操“麻介”話的客家人。如太平天國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豫王胡以晃,他們的先祖都是廣東客家人,乾隆年間才陸續進入廣西,定居桂平、貴縣、平南的。史學界不少學者認為,這是太平天國起義之所以發生在這里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
與此同時,廣東商人大舉西進,在西江沿岸各地城市圩鎮進行經商活動。據上20世紀60年代出版的《太平天國在廣西調查資料匯編》一書收錄的口碑材料,桂平江口圩老人陳壽興說:清朝時“江口圩多是廣東人做生意。廣東人開的‘萬興和是道光年間全圩最大的商號,他們從廣東運來的洋貨有大成藍布、火水油、鴉片煙,還有東鹽等。當時圩上有20多家平碼行、10多家煙館,差不多都是廣東人開的。江口圩上的三四十家大商號,十之八九是廣東人開的。”當時江口和附近圩鎮流行一句話:“無東不成市,有市必有東。”
廣東商人到貴縣做生意的也很多。據1993年版《貴港市志》記載: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貴縣縣城已“漸次開辟”,“設有街圩,貿易漸通郭外”,“營商戶多是廣東佛山、南海、順德籍人”。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汽船通航,興業、永淳、賓陽、武宣、上林等地的谷米、黃豆、花生油、黃糖、豬、牛、雞、藥材等運到貴縣,銷往梧州、廣州、香港以至國外”。
據口碑材料記載,貴城鎮“林寶昌”的后裔林滌凡等5位老人回憶說,林家原籍廣東番禺縣,清康熙年間,其入籍貴縣始祖林仕經攜長子林昌世到廣西貴縣創業,同他們一起前來的還有許多廣東人。林仕經初到貴縣,先做小生意,由縣城挑些日用品到龍山圩賣,每年夏秋之間就地采購一些茶葉之類的土產運到廣東,又在廣東采辦布匹、成衣、洋雜之類的貨物帶到貴縣賣,獲利不小。后來林仕經病死了,林昌世子繼父業,生意越做越大,積累了雄厚資本。乾隆十九年(1754年)廣東發生大饑荒,林家在貴縣大量收購谷米販運廣東,賺了一筆大錢。以后便在貴縣縣城開設“林寶昌”商號,大量收購谷米、糖、豆等土產運銷廣東,又從廣東大批采購布匹、絲綢、成衣和日用雜貨運回貴縣,批發給小商販到各個圩場零售;又在永寧街開設當鋪,店號“懷慶當押”。據說當時貴縣全縣有36家當鋪,家家都有“林寶昌”的股份。嘉慶年間“林寶昌”鼎盛時期,還大量購置房產、田地,在縣城買了七八十間店鋪,在附近鄉村買了大批田產。直到咸豐年間大成國起義,貴縣城一度被大成軍攻下,林家的店鋪、產業大半被毀,才逐漸衰落下來。
“林寶昌”家族在貴縣經商的歷史,可以說是清代廣東商人助推西江流域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
“三大名鎮”的財富傳奇
從清初康熙年間算起,粵商進軍廣西的歷史已經跨越3個世紀。300多年間,廣東商人的足跡遍及西江沿岸圩鎮,加速了商品流通,活躍并且繁榮了廣西城鄉經濟,功不可沒。
清乾隆年間以后,民諺“一戎、二烏、三江口”開始在西江沿岸各地廣為流傳,說的是廣西著名的“三大集鎮”,即蒼梧縣的戎圩(今梧州市龍圩區龍圩鎮),平南縣的大烏(今平南縣大安鎮)和桂平縣的大湟江口(今桂平市江口鎮)。從清初直至民國,由于廣東商人的積極參與,這3個集鎮都曾經鼎盛一時,在廣西商業發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至今尚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先說戎圩。戎圩是蒼梧縣城,位于梧州市郊,潯江、桂江匯合處的“三江口”附近,水陸交通方便,聞名全國的蒼梧特產古鳳荔枝、六堡茶和大量的谷米在此云集,流通兩廣。若論當時廣西各地圩鎮商業之繁盛,戎圩當屬第一位。據《蒼梧縣志》記載,從康熙年間起,戎圩“百貨連檣,而莫多于稻子”,大量稻谷“轉輸絡繹于戎,為東省所賴”。因而長期流傳下來兩句諺語:“糶不盡戎圩谷,斬不盡長洲竹。”
戎圩商業繁盛,店鋪林立。圩上的幾百家店鋪中,米行占了一大半。米行的老板大多是廣東人。從乾隆至咸豐的130多年間,蒼梧縣境內戎圩附近各圩鎮通過陸路運來的稻谷多時每天有十一二萬斤,少則七八萬斤;通過水路從上小河運谷米來戎圩的船只有七八十艘,從下小河來的船只有上百艘,一般每半個月一次,每只船裝1萬斤,平均每天有10多萬斤。這些谷米,大多通過水路運往廣東。廣東人煙稠密,糧食不能自給,從戎圩運去的大批米糧確實幫了廣東的大忙。因此當時蒼梧附近的藤縣、平南、容縣,也有不少谷米運到梧州再運往廣東。粗略計算,戎圩谷米的年交易量至少有七八千萬斤,多時可達上億斤,這在當時是個十分驚人的數字。
戎圩的糧價比較平穩,平常年景上等米一般每擔賣一兩二錢銀子,中等米賣一兩銀子。清道光、咸豐年間,桂東南沿江各地圩鎮谷米市場大多參照這個價格上下浮動。由此可見戎圩市場影響之大。
關于戎圩商業的盛況,道光年間梧州府有個叫肖虞欽的廩生曾經寫了這樣一首《竹枝詞》:
大石根前旋水灣,
筏簰泊處客如云。
日斜谷堆才減價,
水艇如梭密往還。
日中為市鬧紛紛,
趁圩人至集如云。
蛙螺山珍兼雞鴨,
采買回梧已夕昏。
然后說到大烏圩。大烏圩瀕臨潯江支流白沙江,與近在咫尺的武林港舟楫相通,上接桂平、貴縣,下通藤縣、梧州,附近各鄉鎮盛產稻谷、糖豆、畜禽。清乾隆年間以后,四方客商云集大烏,圩內店鋪林立,商業盛極一時,是平南縣南河地區的貿易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從清初康熙年間起,廣東商人便陸續前來大烏開設店鋪,或經營花紗布匹、油糖豆、海味雜貨,或開設平碼行,大量收購玉桂、黃麻、桂圓肉以及禽畜等土特產品遠銷廣東香港。地方史志資料記載,因平南盛產玉桂,清同治十二年(1874年)廣西藩司在大烏圩設局對玉桂征收賦稅,每年所征收玉桂稅銀達四五萬兩之多。
粵商還在大烏開設牲口欄,大宗收購豬、雞、鵝、鴨、牛、羊,通過水路經武林、梧州運銷廣東、香港。據大安鎮幾位老街坊回憶祖輩流傳的口碑說,清道光年間,廣東商人高義記在大安街開設了5間鋪面,大量收購家畜、家禽運到廣東、香港賣。大安出產的“三黃雞”遠近聞名,高義記大量收購“三黃雞”運到廣東、香港,一靠岸就被搶購一空,成為酒家的招牌菜式和社會上的送禮佳品。高義記在大安開設豬雞欄,由自己的船只裝運,禽畜產品運到廣州、香港后,又運回各種布匹、洋雜,生意做得十分紅火,成為大烏街數一數二的大商號。
再說江口圩。江口圩位于桂平縣境北部大湟江匯入潯江處,因此得名。明朝時,官府曾在大湟江口西岸設立瑤圩,專供居住在附近金田平原上的眾多瑤人趕集做買賣。后來瑤人陸續遷離,瑤圩逐漸冷落下來。清代初年,廣東商人沿江而上,進入廣西尋找商機,立即看中了這塊黃金寶地。他們在瑤圩對岸可以停靠大船的潯江河畔開店經商,到了乾隆年間,一個新的集鎮——江口圩逐漸形成,當時又稱永和圩。
江口圩與梧州、廣州一衣帶水,水路交通十分便利。周圍村鎮星羅棋布,人煙稠密,是個魚米之鄉,盛產糧、油、豆和禽畜等農副產品。不遠的紫荊山區和平南鵬化山區大量出產香菇、花粉、干筍、木材和竹子,也經由江口通過水路遠銷外地。據史志資料記載和一些老街坊的口碑材料,清朝乾隆年間,來江口做生意的廣東人很多,圩上四五十家平碼行、蘇杭鋪、藥材鋪和當鋪等大商號,差不多全是廣東人開的,當時到處流傳這樣一句話“無東不成市,有市必有東。”
廣東人很會做生意,而且做得很大。乾隆年間江口圩最早、最大的商號叫“廣利益”,后來又有“宏聚”、“廣來”兩家,都是平碼行,經營油、糧、糖、豆和香菇、花粉、干葛等土產和山貨藥材。這些平碼行同廣東佛山、番禺專做廣西生意的“西行”有密切聯系,每年都有五六十艘“鶴山船”開到江口,運來火水(汽油或煤油的統稱)、洋紗、蘇杭雜貨和東鹽,運出谷米、禽畜、藥材、花生油,每船至少裝貨二三十萬斤,多則達五六十萬斤,這樣一年之內,至少有二三千萬斤糧、油銷往廣東。這在當時是個十分驚人的數字。
廣東商人生意做得很大,還可以從另外一個方面看得出來。據其先祖都曾在江口長期經商的老街坊劉萬興、梁鴻說,乾隆年間江口粵東會館的日常管理和開銷,全靠圩上粵籍商號交納“花紅銀”維持。按照規定,每間商鋪每年按營業額每一百兩銀交花紅銀一錢,從乾隆晚年到道光初年的三四十年間,“廣利益”、“宏聚”、“廣來”3家商號每年交納給會館的花紅銀都在千兩以上。也就是說,這幾家商號每年的營業額都在百萬兩銀以上,買賣做得如此之大,真是不可思議。
粵東會館見證了歷史
從清康熙年間開始,西江沿岸城鎮陸續出現了一座座粵東會館,那是廣東商人由粵入桂,助推廣西經濟發展的歷史見證。
如同廣西著名歷史學家鐘文典教授在其《關于廣西近代圩鎮研究的幾個問題》(見《廣西文史》1998年第2期)一文中所說:“在廣西,除了桂東北的全州、興安、灌陽等幾個州縣沒有粵東會館之外,多數州縣都有一個乃至幾個粵東會館。”與廣東接壤的桂東南各州縣(含梧州、賀州、貴港、玉林市)自不必說,就是僻遠的如右江上游的百色鎮,桑江上游的龍勝瓢里圩,早在康熙年間,就建起了富麗堂皇的粵東會館(百色粵東會館一度是1929年鄧小平、張云逸領導的百色起義紅七軍指揮部所在地)。而黔江上游的融縣,不但縣城長安鎮有粵東會館,就連縣屬的板欖、雅瑤等圩鎮也有粵東會館;羅城縣的龍岸、黃金,陽朔縣的白沙等圩鎮,也都有粵東會館存在。由此推斷,清代分布在廣西各地城鎮的粵東會館,應該不少于100座。
會館的修建,往往是在廣東商人接踵而至,當地商業處于鼎盛時期之際。前面提到的“一戎、二烏、三江口”廣西“三大著名圩鎮”,都有一座規模宏偉的粵東會館。戎圩粵東會館始建于康熙晚年,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建。大安、江口兩粵東會館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同時建成。桂平除江口粵東會館外,縣城也有粵東會館。貴縣粵東會館建成于道光十三年(1833年),同治三年(1865年)重修。位于郁江河畔的貴縣東津圩也有粵東會館。玉林因有南流江經船埠入海,廣東商人前來做“東鹽”生意的人很多。乾隆年間,玉林州城便有了粵東會館,不久,附近的大平山圩也建起了粵東會館。
修建粵東會館的宗旨,在于為當地粵籍商人同鄉聯誼、互助及排難解紛,因此會館建成后,往往吸引了更多的廣東人前來經商。桂平縣城粵東會館建成于乾隆晚年,之后二三十年間,粵商經營的店鋪由原來的50多家增至100多家,以至于會館所在的下股街改名為會館街。嘉慶年間,桂平城資本雄厚的二三十家大商號,差不多全是廣東人開的。
橫州(今橫縣)自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建成粵東會館后,前來做生意的廣東人越來越多,他們資本雄厚,大多經營平碼行和蘇杭雜貨生意,大量收購茶葉、谷米、糖、豆和豬雞,運往廣東出售。嘉慶年間,來往橫州、廣東兩地的船只,有時多達二三百艘,從海棠橋(在今縣委會附近)一直灣泊到下廓街的城隍廟。
粵東會館對維護廣東商人的合法權益不遺余力,因此深受粵商信賴,也大大鼓舞了他們前來廣西經商的積極性。桂平江口粵東會館幫助粵商打贏的一場官司,是個典型的例子。清乾隆年間,許多廣東商人在桂平沿江兩岸永和(江口)、大宣(金田)、南木、石咀等圩鎮販運谷米到廣東銷售,獲利頗豐。但往往被當地“棍衿勾串胥役船行,借買補倉為名,派抽勒捐”,需索錢財,商人苦不堪言。后來在江口粵東會館的支持和幫助下,由南海商人劉懿彰、周魁等出面,一紙訴狀,告到桂平縣、潯州府、廣西布政使司,最后告到兩廣總督衙門,終獲兩廣總督郭大人剴切曉諭:“此后毋得勒派議抽,需索擾累,倘有仍踵前轍,立即重辦。”并且“飭令該客民等自行勒石豎立圩前,永遠禁命”。這方名為《奉爵閣部堂郭大人飭禁妄扳碑記》的石碑,至今尚完好保存在桂平金田鎮三界廟內墻上。這說明,在300多年前的清乾隆年間,廣東商人在當地的經商活動,曾經引起過一些社會矛盾,而粵東會館在維護粵商的合法權益過程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新時期粵商風光無限
民國時期特別是抗日戰爭期間,粵商在西江沿岸的經商活動十分活躍。當時粵、桂兩地之間交通運輸主要靠水路,而行駛在廣州、梧州、桂平、貴縣、南寧、柳州各地的客貨運輸船只,大半由廣東商人經營。來往梧州—桂平—貴縣的客運輪船“粵華”輪和“桂華”輪,就曾經有過幾次激烈的價格戰,彼此競相壓低票價爭奪客源。而每一次差不多總是以廣東人經營的“粵華”輪憑借其雄厚資本和優質服務勝出而告終。
新中國成立初期,粵商在廣西的經商活動有過短暫的停滯。但是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隨著國民經濟的蓬勃發展,廣西當局適時提出了“迎接東部產業轉移”和“建設西江黃金水道”的戰略方針,廣東商人瞄準商機,乘勢而上,將一些重大產業項目轉移到廣西,以謀求新的、更大的發展,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投資熱潮,再一次成為推動西江經濟流域經濟發展的原動力。
以下一些材料,就足以說明粵商在廣西經濟活動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2006年,廣東省廣西商會成立。該會大力推介廣西各地的投資環境,吸引廣東工商企業進駐廣西,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據了解,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廣東工商企業進駐廣西的大型企業項目數以千計,這對于推動廣西經濟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由華潤(廣東)水泥集團投資在平南、貴港興辦的大型水泥企業,投產后產銷兩旺,經濟效益奇佳,令人驚嘆。華潤(平南)水泥年產水泥七八百萬噸,2012年上繳稅金2億多元,成為當年廣西的“一百大納稅戶”之一、貴港市“十大納稅戶”之首。2005年,廣東商人程克在桂平長安工業區投資興辦金源酒精實業有限公司,以木薯為原料,生產酒精、清潔能源及其他生物化工產品,2012年總產值超10億元,上繳稅金7000多萬元。該年,桂平市農民種植木薯30多萬畝,增加收入4億多元,金源公司因此被評為廣西“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和“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
廣東佛山素有“中國陶都”之稱。經營陶瓷產業的粵商不滿足于原有的規模,近年紛紛挾其先進的生產技術和雄厚的資金,沿西江而上,在廣西多個地方建廠發展陶瓷業。其中桂平、藤縣兩地的陶瓷業規模尤為宏大。到2013年10月,由粵商投資興建的桂平龍門陶瓷工業區(坐落于桂平市蒙圩鎮龍門農場周圍,當地人稱陶瓷城)已有19家陶瓷企業和配套企業進駐,總投資額97億元。目前已有8條生產線建成投產,7條生產線在建,規劃建設的生產線有79條。據陶瓷工業園區管理人員介紹,到2015年預計可完成產值100億元,2020年產值超200億元。
近日從南寧傳來喜訊,已有廣東東莞數十家制鞋企業扎堆進駐南寧。據業內人士稱,首府南寧將很快成為“廣西鞋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