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珊
摘要 以上海自貿區設置的相關政策和管理辦法為分析對象,通過對政策的歸類分析,并與基隆自由港區、釜山自貿區的比較,認為上海自貿區在金融、服務、貿易以及政府管理方面的政策特點較為突出,與基隆和釜山自貿區相比,上海自貿區在自由度和便利化方面水平較高。但是,上海自貿區缺乏全國性立法的法律保障以及領導機構,需要盡快加強,以便于自貿區模式推廣。另外,上海自貿區承擔的功能較多,可能會引發區內產業競爭有限資源,需要政府做好協調工作,確保重點產業發展。
關鍵詞 自貿區;政策;上海;比較分析
[中圖分類號]F061.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4)09-0042-06
收稿日期:2014-03-10
網絡出版網址:http://www.cnki.net/kcms/doi/10.13253/j.cnki.ddjjgl.2014.09.009.html網絡出版時間:2014-7-108:34:34
一、引言
2013年7月,國務院正式批準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上海自貿區)掛牌成立,9月總體方案和管理辦法正式出臺。上海自貿區的成立有著復雜的國際背景和深刻的國內現實。國際方面,美歐自貿區談判和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均將我國排除在外,我國進入歐盟和美國市場準入門檻被抬高。國內方面,經濟增速放緩已成不爭的事實,調整經濟結構、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中積攢的深層次矛盾,成為刻不容緩的問題。2013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上海市調研時提出,我國經濟已經到了結構轉型的關鍵時刻,適時推出自貿區是打造新一輪對外開放的“升級版”。
由此可見,上海自貿區成立不僅是上海市對外貿易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更是我國對外開放歷程上的重大標志性事件。深入探討上海自貿區現行的政策方案,比較上海自貿區與其他自貿區之間的異同,對上海自貿區未來發展以及自貿區模式的推廣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文獻綜述
自由貿易園區是劃分在一國關境以外,對進出口商品全部或大部分免征關稅,并且準許在港內或區內開展商品自由儲存、展覽、拆散、改裝、重新包裝、整理、加工和制造等業務活動(成思危,2003;武康平、吳蓉,2004;王任祥,2013)[1-3]。實踐中,自由貿易園區有多種存在方式,它小到如機場的一家免稅商店,大到香港全境范圍(Grubel,1984)[4]。此外,自由貿易園區功能不盡相同。按照功能劃分為物流集散模式、出口加工向物流集散過渡模式、綜合型模式和商貿結合模式(祁欣、孟文秀,2010)[5]。盡管自由貿易園區形式多樣、主要模式各異,它們仍擁有相似的特征。例如,各類自由貿易園區的主要目標包括通過促進出口,加速一國經濟增長;吸引外商投資,實現技術溢出效應;增加就業;實現新技術和先進管理模式的轉移(Chee Kian Leong,2012)[6]。
1. 理論研究
早期研究多為理論層面,學者從貿易和福利經濟學角度出發,運用多種模型探究自由貿易區和出口加工區的基本概念與類型、福利效應、區位與分布以及演化趨勢(孟廣文、劉銘,2011)[7]。Hamada(1974)、Rodriguez(1976)、Hamilton & Svensson(1982)、Grubel(1984)[4]運用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貿易模型,分析自由貿易園區可能帶來的經濟效應和福利效應。他們的主要研究結論較為一致,包括通過有選擇地放松管制,可以使得一些利益集團獲利;自由貿易園區產生的經濟效益不確定,既有來自貿易擴張帶來的利得,又有因為貿易扭曲帶來的損失以及監管措施不當產生的負外部性等方面。Yang & Miyagiwa(1987)、Choudhuree & Adhikari(1993)、Gupta(1994)、Hazari(1996)[8-9]引入了Harris-Tadaro模型分析不同進口減稅方案對自貿區內就業率及整體福利水平的影響。他們一致認為不同關稅減稅方案對就業率和整體福利水平的影響不一致,降低中間品進口關稅會造成國內失業率上升、國民收入減少的負面效應,而對最終制成品減稅將促進就業率、產量以及降低分配不均,中間品減稅會提高產品附加值而最終產品降低產品附加值、進而降低工資水平和資本密集度。Facchini & Willmann(1998)[10]運用Dixit-Norman 稅收模型分析自貿區和非自貿區之間差異,從而研究稅收政策變化對貿易及福利水平的影響。
2. 經驗研究
經驗研究更多以某個或某些FTZs作為分析對象,采用具體經濟指標等數據,運用比較研究等分析方法展開實證。國內和國外學者的研究領域也有所不同,國外學者更加關注FTZs對一國經濟增長的作用,具體采用吸引外資數量、出口增長數量、就業數量等指標展開實證分析。國內研究主要集中于保稅區向自貿區轉型等領域(孟廣文、劉銘,2011)。Ge[11](1999)詳細描述了我國經濟轉型期間SEZs① 發展情況以及貿易自由化政策實施的經驗和教訓。Graham[12](2004)討論了我國EPZs 在引資方面的成效。Sargent & Matthews[13](2009)對我國和墨西哥EPZs引資質量和企業生存周期展開了比較分析。Chee Kian Leong(2012)比較分析了SEZs在我國和印度經濟自由化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他認為SEZs作為開放經濟的政策變量,通過擴大出口和促進FDI兩種手段,對經濟增長具有顯著作用;SEZs的設置有助于經濟的增長,但其數量的增加會對經濟增長產生負作用;促進經濟增長的關鍵要素是自由化程度。李力(1999)、魏忠(2007)、夏善晨(2013)[14-16]探討了上海外高橋保稅區向自由貿易區過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未來發展的階段性目標,比較了上海外高橋保稅區與漢堡自由港在軟硬環境方面的差異,認為建設上海自貿區是我國深化改革和開放的繼續,上海自貿區要發展管理構架必須創新先行,發展規劃必須認真執行;要準確定位經營主體,避免無序投機開發;避免用保稅區的理念建設自貿區;不要以自貿區作為單獨關稅區的國際地位以及具體的管理制度。李志鵬(2013)[17]探討了我國建設自由貿易園區內涵和發展模式。他指出上海建設自由貿易園區,區內可保留部分高端加工制造業,再同時借鑒貿工結合、以貿為主模式和商業零售型模式。自貿區內主導產業應圍繞上海的“四個中心”建設展開,借助自由貿易園區政策和特殊政策,形成區內外聯動的良好發展格局。在發展初期階段,最好采用港城分離的發展模式。
現有研究多為理論性探討,缺乏對我國自貿區的實證分析。上海自貿區設置方案的正式出臺,為研究我國自貿區特征提供了樣本,可以有效地彌補目前學術界在我國自貿區領域方面的研究不足。鑒于此,本文寫作目的如下:①分析上海自貿區實施方案,確定上海自貿區的政策重點領域;②通過比較分析,研究我國臺灣地區、韓國地區和我國自貿區之間的政策異同,以確定上海自貿區的特征;③提出相應建議,以利于更好推廣自貿區開放模式。
三、自貿區的政策特點
上海自貿區的設置和管理是依據《國務院關于印發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的通知》以及上海市政府出臺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管理辦法》[18-19]。從對《方案》主要內容的整理上,可以總結出上海自貿區的政策重點領域:
endprint
1. 改革政府管理模式的相關措施
上海自貿區承擔政府職能轉變試點的重要職能,具體措施包括終結審批制,建立“以準入后監督為主,準入前負面清單方式許可管理為輔”的準入管理體制,促進投資便利化,為跨國公司經營和合作創造條件,推動上海自貿區自由化的廣度和深度。
2. 擴大服務業開放的相關措施
開放范圍看,此次上海自貿區服務業開放領域涉及到4個大的領域,18個具體行業,范圍廣泛,WTO規則中的12類服務業均有涉及。開放手段上看,主要采用的是降低市場準入和國民待遇的方法,為外資與中資企業提供平等的競爭環境。
3. 發展新型貿易業態的相關措施
從貿易類別上看,在目前全球貿易日益軟化,趨向發展服務貿易的背景之下,上海自貿區的政策重點為發展服務貿易,《方案》中對服務貿易中的服務認定、通關便利和稅收政策優惠都給出了詳細的政策措施。在此方面,《方案》和《管理辦法》提供了上海自貿區較大的開放度。例如,傳統自貿區內的企業是不能從事文物拍賣業務和文物貿易的,但《方案》賦予了上海自貿區可展開文物拍賣和文物進出口的權利,不受我國《文物保護法》部分條款約束。
從貿易形態上看,期貨貿易、保稅期貨貿易、轉口貿易和離岸貿易是上海自貿區未來發展的重點。新型貿易業態可以為上海自貿區的發展帶來較高的經濟增長。但同時也會帶來風險,離岸貿易賬戶管理,特別是離岸賬戶轉向在岸賬戶是國際游資沖擊一國國內金融體系的重要渠道,需要審慎設計。期貨貿易、保稅期貨貿易對上海自貿區尚屬新鮮事物,政策細節也需要不斷完善。
4. 金融政策放寬
從《方案》看,上海自貿區的金融自由化措施包括區內人民幣與外幣在資本項目下的自由兌換、人民幣與外幣離岸賬戶結算業務、離岸金融市場的建設、利率與匯率市場化等措施。金融自由化對新型貿易業態的發展和海外投資起重大作用,助力提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但同樣可能帶來較大的市場風險。正如一些反對聲音提出的,國際游資很可能利用上海自貿區的寬松政策實施快進快出的瘋狂套利,催生如1997年香港金融危機事件,對國內經濟帶來沉重打擊。
從對方案的分析可以看出,上海自貿區的政策重點領域與傳統自貿區之間存在較大差別。傳統自貿區主要政策圍繞貨物自由貿易和航運經濟發展制定。而上海自貿區除了包括傳統自貿區的上述兩大政策特征外,還將服務貿易自由化作為政策重點,更將與我國國內經濟密切相關的行政管理模式改革、金融市場化改革納入到政策重點領域,具有我國經濟轉型期的特殊性。因而,上海自貿區的自由化深度和廣度都是傳統自貿區無法比擬的,其發展的困難也遠遠大于一般意義上的自貿區。
四、上海、釜山、基隆自貿區比較分析
1. 研究方法
上述三個自貿區選擇參考如下標準。第一,上述三個區域是所在國或地區建立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區,并且橫跨不同的時間段。加入時間變量,有助于本文分析不同時代背景之下自貿區設置時的政策傾向。第二,三個區域屬于不同的自由經濟園區類別,有助于比較其間的差異和相同之處。第三,三個區域位于不同經濟發展階段以及不同政治制度國家或地區。一方面,臺灣地區和韓國的經濟發展水平高于大陸;另一方面,臺灣地區和韓國的經濟市場化程度高于大陸,這有助于與高度市場經濟國家或地區相比分析我國自由貿易區的政策的自由化程度。
2. 基本情況概述
基隆位于臺灣北部地區,地理位置優越,位居東北亞與東南亞海運要道上。基隆港口運輸成本僅為香港的一半,且港口定期航線密集(吳文杰,2011)[20]。在臺灣地方政府積極推進臺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政策支持下,基隆自由港區各項軟、硬件建設得以加強,提升了港口作業能力。此外,通過裝卸作業民營化舉措,園區內物流作業效率大幅提升。但由于大陸與臺灣地區之間未通航,大陸華中、華南的貨柜無法通過基隆轉運,基隆自由港區的主要貨源來自于臺灣北部地區,限制了港區的發展。
釜山地處黃海、渤海入海口,是跨太平洋航線主要掛靠港口之一。釜山港是韓國最大的集裝箱港口,該港碼頭設施先進,生產效率高(彭傳圣,2010)[21]。釜山關稅自由區涵蓋物流流通區、商務居住區、海洋運動娛樂休閑區、專業教育研發區和知識產權區,區內投資采用官民合資的形式。我國一直是釜山自貿區轉口貿易的主要貨源地,源自我國的中轉箱吞吐量占釜山自貿區中轉箱吞吐量的份額維持在28%左右,但近年隨著青島港、天津港和大連港的發展,這一比例在逐步下降(彭傳圣,2010)[21](見表1)。
從設置時間上看,基隆自由港區和釜山自貿區成立于2004年,先于上海自貿區近十年的時間。釜山自貿區經過三期投資建設,整體發展較為成熟。上海港區保稅物流業發展水平較高,但商貿、文化等業務發展相對滯后。從地理位置上看,三個地區均是依托港口而建,表明三個地區的定位是地區性或是國際性物流中心,會形成較強的競爭。上海自貿區因上海港已是全球第一大港口,再加上長三角制造中心的支持以及《方案》中給予的航運自由的政策措施,因而具有較強的發展優勢。釜山和上海自貿區除了包括海運港口外,還納入了航空機場,這種空港聯動模式能夠有效地加快運輸速度、提升物流效率。
從園區面積看,釜山園區面積較大,包括港口也包括部分腹地,這與該園區承擔的多項功能密切相關。基隆港區主要承擔的是港口集裝箱物流業務的處理,港區面積較小,功能較為單一。上海自貿區面積為28.78平方公里,雖然小于釜山港104平方公里的區域范圍,但自由貿易區的設置并非要一定規模的土地為其唯一的考量,若港口腹地不大,但有優良的地理位置、貨源及符合物流業的需求,就值得開發設置(吳文杰,2011)。面積的限制雖然不利于自貿區內大規模倉庫的建設,但是通過現代化倉儲設施的使用可以提升單位面積的存儲率,此外,通過加速物流周轉律,提高出入庫比率,可以有效提升倉儲效率。
2. 管理指標比較分析
(1)基隆、釜山和上海自貿區設區目標差異。基隆自由港區和釜山自貿區設置時,正值全球自由貿易蓬勃發展之機,自貿區的設置有助于所在國或地區分享到貿易利益。基隆自貿區設置是臺灣建設亞太地區營運中心的主要策略選擇,其目的是為了發展國際集裝箱物流業務。釜山自貿區是基于韓國政府打造東北亞國際物流中心的目標而設置的。可以看到,基隆、釜山的功能著眼點主要為物流及貿易功能。上海自貿區成立時,全球經濟仍處于金融危機的影響下,自由貿易低迷,地區貿易保護加重。上海自貿區承擔了我國深化改革的任務,主要目標除涵蓋物流及貿易兩大項外,還有政府管理模式改革及金融改革的重大任務。由此可以看到,時間變量及其蘊含的時代背景特征,是影響自貿區管理政策的主要因素之一。
此外,從主管部門的不同也可以看到三個自貿區在設置目標上的區別,基隆自貿區的主管部門為交通運輸部,釜山自貿區的主管部門為商業、工業和能源部,上海自貿區的主管部門為國務院和地方政府(見表2)。
臺灣地區在2003年7月份頒布了《自由貿易港區設置管理法案》確立自由貿易園區設置的目標和原則,并且指定港口管理部門負責自由貿易園區的規劃和具體管理措施的制定。韓國政府在1999年底出臺《關稅自由貿易區專門法》作為本國自貿區管理法案。這種先立法后設區的模式,以嚴密的法律法規保障自由貿易園區的健康發展,明確自由貿易園區的各項基本政策,使其經濟政策更具法律保障。除國家層面立法外,所在地方政府還制定了相應的條例規章,規范自由貿易區的各種活動,使管理者和投資者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相比較而言,上海自貿區設置是以人大授權行政機構的方式產生,自貿區的功能并沒有通過國家立法加以明確界定,可能會產生發展中偏離政策初衷的后果。造成了自貿區在制定行政措施時,特別是當自貿區條例與現行其他法律相悖時,只能通過特批的方式給予自貿區相應的權利。這種多次特殊授權的方式產生時間成本,降低了效率,不利于自貿區推廣。
endprint
(2)基隆、釜山和上海自貿區在功能、通關、資金和人員流動以及優惠措施方面的差異。基隆自由港區和釜山自貿區得益于自由港政策,為港口發展帶來了大量的過境轉運船舶和集裝箱貨源。我國北部地區出口的歐美等地的貨物中70%要通過韓國釜山港中轉。轉運貿易帶動了臺灣地區和韓國金融、保險產業的發展。上海自貿區的綜合服務功能還比較薄弱,金融、保險等衍生服務業尚未形成氣候(見表3)。
從園區功能看,基隆港區較為單一,設置目的主要是為了避免由于關稅和復雜的海關手續所造成的貿易障礙,為出口商品提供接近終點市場的貨物儲存基地,發展轉口貿易,從而促進海運和國際貿易的發展。上海自貿區的功能定位比較寬泛,基本功能是轉口貿易、倉儲和航運業務,外加金融業和服務業中心。較多的功能定位可能會使上海自貿區背負較多的責任,造成各產業之間形成較強的資源競爭。
基隆自由港區和釜山自貿區對貨物采取的是不干預的策略,即對區內任何貨物可以進行任何形式的儲存、展覽、組裝、制造和加工、自由流動和買賣,這些活動無需經過海關批準,只需備案。區內以企業為監管單元。上海自貿區沿用“一線放開、二線高效管住”的自貿區基本管理模式,對區內的經濟活動不進行任何的行政干預,只開展必要的監督活動。監管模式采用貨物狀態分類監管,延續保稅區以貨物為監管基本單位的方式。
從資金和人員的自由流動角度看,上海自貿區的自由度和便捷性更大一些。投資、金融便利化以及服務業深入開放是上海自貿區此次制度創新的重點領域,上述兩方面的自由化政策力度要遠遠大于基隆自由港區和釜山自貿區。
五、結論與建議
上海自貿區的成立是我國經濟生活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它擔負著我國深化改革開放的重任,研究上海自貿區對豐富和完善自貿區理論和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對上海自貿區設置方案和管理辦法等政策的梳理,本文總結出上海自貿區政策領域主要涉及政府職能轉變、服務業開放、金融放寬、新型貿易業態四個大的方面,這與傳統自貿區政策僅涉及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兩個方面既有一致性又存在重要區別。這主要是因為上海自貿區所承擔的特殊功能確定的,上海自貿區不僅僅是一個自貿區的概念,更是我國深化改革的試驗田。目前制約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障礙都成為上海自貿區政策試驗的領域。其中,政府行政管理模式的變化對全國政府機構具有借鑒意義,是實現政治體制改革實驗的重要探索。服務業開放為促進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推動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共同增長提供了基礎。金融領域的改革措施是上海自貿區最具特色和核心的措施,利率市場化措施和人民幣資本賬戶自由兌換對目前我國金融業市場化和匯改、人民幣國際化都是有意的探索和實驗。
《方案》賦予了上海自貿區較高的自由,同時也加大了風險。對自貿區內各類可能風險的識別、監控和管理成為上海自貿區成功的關鍵。如何采用合理的制度設計避免游資的沖擊,保障上海自貿區經濟甚至國內經濟的安全是自貿區成立后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在此方面,香港和新加坡兩個自由港的經驗都是值得借鑒的。
與基隆、釜山自貿區的對比研究更凸顯了上海自貿區具有我國經濟轉型期的獨有特色。基隆和釜山自貿區不涉及金融改革等問題,它們承擔的更像是“自貿區”的功能。單一的目標和功能更有助于基隆和釜山自貿區的發展,而上海自貿區則顯得較為復雜,較多的“包袱”可能會加重上海自貿區管理的難度,造成區內企業對有限資源的競爭,進一步考驗自貿區管委會的管理能力。
此外,與上述兩個自貿區相比,上海自貿區的稅收優惠幅度并不具有優勢,因而在吸引外資和高端人才方面的刺激作用可能會略顯不足。不過,周邊長三角地區強大的制造業實力可能會抵消稅收優惠不足的缺點,從而有助于自貿區吸引真正的投資而不是避稅熱錢的流入。
最后,自貿區在我國缺乏統一的立法規范。基隆、釜山自貿區是先立法,而后通過行政條例的方式設置的。完整的專項法律賦予自貿區全面的權利,可以為自貿區的設置掃清制度障礙。上海自貿區的設置在法律支撐方面略顯不足。因而,特殊政策只能通過申請的方式獲準人大賦予相應的權利,降低了自貿區設置的效率。如果未來我國意將自貿區戰略全面展開,那么自貿區的專項法律頒布是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
[注釋]
① SEZs以及下文中提到的EPZs都屬于自由貿易園區的一種形式,區別在于發展中心不同。
② 韓國的CFZ和FTZ在2003年之前是獨立運作的。CFZ的設立是為了促進韓國物流產業的發展,而FTZ的設立是為了改進外商投資環境,促進韓國成長為東北亞地區的經濟和物流中心。2004年4月釜山新港和光陽港區的物流園區轉成FTZ。
[參考文獻]
[1] 成思危. 從保稅區到自由貿易區:中國保稅區的改革與發展 [M]. 北京: 經濟科學出版社, 2003:45-69.
[2] 武康平,吳蓉. 自由貿易區功能特征與法律保護[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2004:33.
[3] 王任祥. 國際物流[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3:233.
[4] Herbert G.. Grubel,. Towards a Theory of Free Economic Zones [J]. 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1982(118):39-61.
[5] 祁 欣,孟文秀. 全球自由貿易園區發展模式及對比分析[J].對外經貿實務, 2010(6):33-44.
[6] Chee Kian Leong. Special Economic Zones and Growth in China and India: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 2012:119-140.
[7] 孟廣文, 劉 銘. 天津濱海新區自由貿易區建立與評價[J].地理學報, 2011(2): 223-234.
[8] Manash Ranjan Gupta. Duty-free Zone, Unemployment, and Welfare [J].Journal of Economics, 1994: 217-236.
[9] Bharat R. Hazari. Free Trade Zones,Tariffs and the Real Exchange Rate [J].Open economies review, 1996:199-217.
[10] Giovanni Facchini and Gerald Willmann. The Gains from Duty Free Zon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403-412.
[11] Wei Ge. Special Economic Zones and the Opening of the Chinese Economy: Some Lessons for Economic Liberalization[J].World Development,1999:1267-1285.
[12] Edward M. Graham. Do export processing zones attract FDI and its benefits The experience from China[J].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Economic Policy, 2004:87-103.
endprint
[13] John Sargent and Linda Matthews. China versus Mexico in the Global EPZ Industry: Maquiladoras, FDI Quality, and Plant Mortality[J].World Development , 2009:1069-1082.
[14] 李力. 從保稅區到自由貿易區——上海外高橋保稅區的發展方向[J].特區理論與實踐, 1999(2): 23-25.
[15] 魏忠. 上海外高橋保稅區向自由貿易區轉型的研究[D]. 上海:上海海事大學, 2007(8): 65-77.
[16] 夏善晨. 中國上海自貿區:理念和功能定位[J].國際經濟合作, 2013(7): 11-17.
[17] 李志鵬. 中國建設自由貿易園區內涵和發展模式探索[J]. 國際貿易, 2013(7):4-7.
[18] 國務院關于印發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的通知[N]. 國際商報,2013-10-11(B01).
[19]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管理辦法(2013公布)[S].2013-09-29.
[20] 吳文杰. 自由貿易港區成功關鍵因素分析——以中國臺灣基隆港為例[J].物流技術, 2011(4): 39-41.
[21] 彭傳圣. 釜山港集裝箱運輸分析[J].集裝箱化, 2010(6):15-18.
[22] Yi-Chih YANG,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ree Trade Zone Poli-cies in Taiwan and Korea based on a Port Hinterland Perspective[J].The Asian Journal of Shipping and Logistics, 2009:273-303.
Analysis on the Policies for Shanghai Free Trade Zone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by Keelung and Busan Free Trade Zone
Su Shanshan1,2
(1. 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Xi'an 710100, China; 2. 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 712100,China)
Abstract:In this article, relative policies 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for Shanghai Free Trade Zone(FTZ)were analyzed,classifi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two free ports: Keelung and Busan FTZ. Results indicate that Shanghai FTZ features in the financial services,trade and government management. Compared with Keelung and Busan,Shanghai FTZ enjoys more freedom and facilitation in higher level. However,Shanghai Free Trade Zone lacks of legal protection and governing bodies of legislation in national level and thus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as soon as possibl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free trade zone mode. In addition,the Shanghai FTZ bears too many functions and is likely to lead to regional industry competition for the limited resources. The government,therefore,is well needed to coordinate the work in the zone and to ensure the development of key industries.
Key words:FTZ;policy;Shanghai;comparative analysis
(責任編輯:張改蘭)
endprint
[13] John Sargent and Linda Matthews. China versus Mexico in the Global EPZ Industry: Maquiladoras, FDI Quality, and Plant Mortality[J].World Development , 2009:1069-1082.
[14] 李力. 從保稅區到自由貿易區——上海外高橋保稅區的發展方向[J].特區理論與實踐, 1999(2): 23-25.
[15] 魏忠. 上海外高橋保稅區向自由貿易區轉型的研究[D]. 上海:上海海事大學, 2007(8): 65-77.
[16] 夏善晨. 中國上海自貿區:理念和功能定位[J].國際經濟合作, 2013(7): 11-17.
[17] 李志鵬. 中國建設自由貿易園區內涵和發展模式探索[J]. 國際貿易, 2013(7):4-7.
[18] 國務院關于印發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的通知[N]. 國際商報,2013-10-11(B01).
[19]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管理辦法(2013公布)[S].2013-09-29.
[20] 吳文杰. 自由貿易港區成功關鍵因素分析——以中國臺灣基隆港為例[J].物流技術, 2011(4): 39-41.
[21] 彭傳圣. 釜山港集裝箱運輸分析[J].集裝箱化, 2010(6):15-18.
[22] Yi-Chih YANG,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ree Trade Zone Poli-cies in Taiwan and Korea based on a Port Hinterland Perspective[J].The Asian Journal of Shipping and Logistics, 2009:273-303.
Analysis on the Policies for Shanghai Free Trade Zone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by Keelung and Busan Free Trade Zone
Su Shanshan1,2
(1. 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Xi'an 710100, China; 2. 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 712100,China)
Abstract:In this article, relative policies 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for Shanghai Free Trade Zone(FTZ)were analyzed,classifi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two free ports: Keelung and Busan FTZ. Results indicate that Shanghai FTZ features in the financial services,trade and government management. Compared with Keelung and Busan,Shanghai FTZ enjoys more freedom and facilitation in higher level. However,Shanghai Free Trade Zone lacks of legal protection and governing bodies of legislation in national level and thus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as soon as possibl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free trade zone mode. In addition,the Shanghai FTZ bears too many functions and is likely to lead to regional industry competition for the limited resources. The government,therefore,is well needed to coordinate the work in the zone and to ensure the development of key industries.
Key words:FTZ;policy;Shanghai;comparative analysis
(責任編輯:張改蘭)
endprint
[13] John Sargent and Linda Matthews. China versus Mexico in the Global EPZ Industry: Maquiladoras, FDI Quality, and Plant Mortality[J].World Development , 2009:1069-1082.
[14] 李力. 從保稅區到自由貿易區——上海外高橋保稅區的發展方向[J].特區理論與實踐, 1999(2): 23-25.
[15] 魏忠. 上海外高橋保稅區向自由貿易區轉型的研究[D]. 上海:上海海事大學, 2007(8): 65-77.
[16] 夏善晨. 中國上海自貿區:理念和功能定位[J].國際經濟合作, 2013(7): 11-17.
[17] 李志鵬. 中國建設自由貿易園區內涵和發展模式探索[J]. 國際貿易, 2013(7):4-7.
[18] 國務院關于印發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的通知[N]. 國際商報,2013-10-11(B01).
[19]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管理辦法(2013公布)[S].2013-09-29.
[20] 吳文杰. 自由貿易港區成功關鍵因素分析——以中國臺灣基隆港為例[J].物流技術, 2011(4): 39-41.
[21] 彭傳圣. 釜山港集裝箱運輸分析[J].集裝箱化, 2010(6):15-18.
[22] Yi-Chih YANG,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ree Trade Zone Poli-cies in Taiwan and Korea based on a Port Hinterland Perspective[J].The Asian Journal of Shipping and Logistics, 2009:273-303.
Analysis on the Policies for Shanghai Free Trade Zone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by Keelung and Busan Free Trade Zone
Su Shanshan1,2
(1. 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Xi'an 710100, China; 2. 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 712100,China)
Abstract:In this article, relative policies 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for Shanghai Free Trade Zone(FTZ)were analyzed,classifi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two free ports: Keelung and Busan FTZ. Results indicate that Shanghai FTZ features in the financial services,trade and government management. Compared with Keelung and Busan,Shanghai FTZ enjoys more freedom and facilitation in higher level. However,Shanghai Free Trade Zone lacks of legal protection and governing bodies of legislation in national level and thus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as soon as possibl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free trade zone mode. In addition,the Shanghai FTZ bears too many functions and is likely to lead to regional industry competition for the limited resources. The government,therefore,is well needed to coordinate the work in the zone and to ensure the development of key industries.
Key words:FTZ;policy;Shanghai;comparative analysis
(責任編輯:張改蘭)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