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珊珊
摘 要 以安徽省合肥市為例,采用地租理論、土地報酬規律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和經濟理論,分析了合肥市的社會經濟概況、土地集約利用水平進行評價。主要研究內容及結論如下:(1)構建了合肥市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指標體系。(2)對合肥市2005-2012年的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進行評價,結果表明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總體上較低,總體上是呈現出上升的趨勢。(3)提出了保障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土地集約利用對策。
關鍵詞 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對策;安徽省合肥市
中圖分類號:F29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21-00-02
1 研究背景與意義
土地資源是人類社會發展與進步尤其是現代工業文明的發展載體,是人類賴以生存和進行生產活動的基礎,是最重要的自然資源之一。21世紀前20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以資源環境約束加大為主要特征的矛盾凸現期[1]。隨著十八大“四化同步”戰略的提出以及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的出臺,集約利用有限土地資源并在此基礎上達到節約用地效果,已成為政府和普通民眾關注的一大熱點問題。在這樣一個人多地少的發展中國家,如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土地資源利用的協調,實現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于土地資源的需求,保持生態環境可持續性,是一個急需解決的難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提出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思維空間。由可持續發展理念出發,實現土地資源集約利用將是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現實社會經濟發展要求必須將土地資源集約利用的思想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緊密融合在一起。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以安徽省合肥市為例,試圖通過對該市的土地利用現狀、土地集約利用水平進行評價,提出促進合肥市城鎮土地集約利用、保障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相關措施和建議。
2 研究區概況
合肥位于安徽省正中央,長江、淮河之間、巢湖之濱,襟江擁湖,沿海腹地、內地前沿、具有承東啟西、貫通南北的重要區位優勢。2005-2012年,隨著合肥市經濟快速發展,GDP由2005年的925.61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4 164.32億元,增加了3 238.71億元,第一產業產值增加了176.56億元,第二產業產值增加了1 879.32億元,第三產業增加了1 182.86億元 (圖1) 。
圖1 合肥市2005-2012年國內生產總值/億元
2012年,合肥市國內生產總值4 164.32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地方財政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平均年增長率分別為25.81%、34.78%、26.69%、20.08%(表1)。
3 合肥市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
3.1 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在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方面,許多學者希望創建出類似于集約度的單個指標[2]。分析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研究現狀,可認為,由于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目標具有多元性而且影響因素眾多,為準確和客觀反映土地集約利用水平,應根據影響因素類別,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科學設置衡量指標,不僅要表征作為集約經營外觀表現的投入狀況,還應量度土地利用程度和產出情況以及當前利用方式持續與否,即不僅要關注城市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還要重視其資源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進而形成具有一定層次和結構的評價指標體系,并在此基礎上構筑相關綜合評價模型,對研究區域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進行整體量度[3]。
因此,合理選建評價指標體系是科學評價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關鍵,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應從投入強度、利用程度、產出效果和持續情況等4個方面篩選指標[4-5]。經過參閱相關資料,確定了評價指標體系(表2)。
表2 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指標體系
3.2 評價方法
根據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內涵,集約利用評價實質上就是解決城市土地在發展水平、速度和各方面協調性的描述問題。鑒于信息論中信息熵表示系統有序程度,一個系統有序程度越高則信息熵越小(反之亦然),因此,可根據各項指標值差異程度,利用信息熵計算各指標權重,為綜合評價提供依據[6]。
由于各指標的量綱、數量級及指標正負取向均有差異,為使各項指標數據具有可比性,須將原始數據無量綱化,也即對初始數據做標準化處理。其次,計算指標的熵值和信息效用值,并參評對象的評價得出各項指標的權重。
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是土地利用中投入強度、利用程度、產出效果和持續狀況并相互協調的結果,每個子系統中的指標都從不同側面反映了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狀況。因此,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程度(集約度)可用下列模型進行評定。
式中,Si為城市土地集約度;Wk(k=1,2,3,4)分別為第i個樣本的投入強度指數、利用程度指數、產出效果指數和持續狀況指數的權重;Fki為相對應的評價指數。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取值范圍為Yi∈[0,1],當Yi=0時,土地集約利用處于最不成熟狀態,集約利用水平最低,而當Yi=1時,則土地資源集約利用達到理想狀態,集約利用水平最高。
3.3 評價結果
依據合肥市統計年鑒(2006-2013年)及其他相關數據,合肥市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指標體系各層次指標權重并在此基礎上對合肥市土地集約利用進行綜合評價(表3,表4,圖2)。
圖2 合肥市2005-2012年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變化趨勢
3.4 評價結果
根據上述計算結果,可對合肥市2005-2012年間的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情況進行分析。
(1)合肥市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總體較低需大幅度提高。從2005-2012年,合肥市的土地集約利用水平最高的是2010年的0.4791,最低的則是2006年的0.2 263,各年的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平均水平只有0.3 606,總體水平較低。endprint
(2)合肥市的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總體上是呈現出上升的趨勢。合肥市的土地集約利用總體水平2005年為0.2 300,到2012年則為0.4 667,總體上呈現上升的趨勢,增幅為102.91%。其中投入強度由2005年的0.0 746增加到2012年的0.1 972,增加了0.1 226,增幅164.34%,表明目前合肥市的城市土地利用投入水平仍然偏低,有很大提高空間;利用強度由2005年的0.0 613增加到2012年的0.0 942,增加了0.0 329,增幅為53.67%,土地利用程度仍然較低,城市土地利用潛力有待進一步發掘;產出效果由2005年的0.0 324增加到2012年的0.0 900,增加了0.0 576,增幅為177.78%,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應和規模效益尚未充分發揮,產出水平還應大幅提高;持續情況由2005年的0.0 617增加到2012年的0.0 853,增加了0.0 236,增幅為38.25%,土地利用持續性較低應繼續加強土地生態建設。
(3)2011年,集約水平有所降低,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是合肥市的行政區劃進行了調整,土地總面積增加,拉低了合肥市的土地集約利用水平。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到了2012年,合肥市的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又有所提升。
4 保障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土地集約利用對策研究
4.1 合理確定區域土地資源利用戰略
由于土地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保證作用以及日益凸現的強烈約束,必須正確認識和對待所在區域土地資源承載能力。這就要求合肥市在土地利用中培養和鍛煉戰略思維,立足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宏觀和戰略高度,關注所在地區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土地利用的原則性和根本性問題,根據對經濟社會發展及土地供求態勢的科學預測,因地制宜選擇土地利用戰略[7]。
4.2 提高土地有效供給
保障城鎮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思路是確保必需新增土地需求,因此合肥市應建立和完善供給引導和需求制約的供地機制,在今后新增土地供應中,繼續嚴格貫徹現行管理制度,執行現行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切實提高土地資源的有效供給,使有限的土地資源得到最佳利用。
4.3 利用經濟杠桿加強土地市場管理
土地利用結構優化既需要政府這只有形的“手”,更需要市場這只無形的“手”,兩者有機結合是實現土地資源優化配置的最佳途徑之一。因為土地使用者對土地的需求受其經濟能力、使用目的、國家政策和地價條件的制約,而地價的高低往往是決定其數量的關鍵因素。在土地一級市場交易中,綜合運用地租、地價和地稅手段促進土地資源集約利用。
4.4 支持和推廣現代科技促進土地集約利用
為了準確掌握當前土地資源集約利用狀況,在當前條件下,應加強對土地集約利用的監測和診斷。綜合利用“3S”(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感系統(RS)、全球定位系統(GPS))等現代科技手段,對土地利用進行動態監測,及時、準確掌握所在區域土地利用動態變化情況。
4.5 執行和完善促進土地資源集約利用制度
通過分析,合肥市的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相對仍然較低,為確保集約利用土地資源,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除了要貫徹執行國務院制定的相關政策外,還應嚴格遵守現有促進土地資源集約利用的法律法規及結合地方實際盡可能完善地方法規體系,并且適當加大執法力度。
參考文獻
[1] 石曉平.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經濟學分析[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1.
[2] 陳瑩,劉康,鄭偉元.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潛力評價的應用研究[J].中國土地科學,2002,16(4): 26-29.
[3] 王長坤. 基于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城鎮土地集約利用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7.
[4] 劉力,邱道持,粟輝,等.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9(5):887-890.
[5] 王海斌.市域土地集約利用的標度研究——以遼陽市為例[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08.
[6] 宋紅梅等. 基于熵值法的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以徐州市為例[J]. 資源開發與市場,2007:91-92.
[7] 劉新衛,張麗君等.中國土地資源集約利用研究[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6:6.
(責任編輯:趙中正)endprint
(2)合肥市的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總體上是呈現出上升的趨勢。合肥市的土地集約利用總體水平2005年為0.2 300,到2012年則為0.4 667,總體上呈現上升的趨勢,增幅為102.91%。其中投入強度由2005年的0.0 746增加到2012年的0.1 972,增加了0.1 226,增幅164.34%,表明目前合肥市的城市土地利用投入水平仍然偏低,有很大提高空間;利用強度由2005年的0.0 613增加到2012年的0.0 942,增加了0.0 329,增幅為53.67%,土地利用程度仍然較低,城市土地利用潛力有待進一步發掘;產出效果由2005年的0.0 324增加到2012年的0.0 900,增加了0.0 576,增幅為177.78%,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應和規模效益尚未充分發揮,產出水平還應大幅提高;持續情況由2005年的0.0 617增加到2012年的0.0 853,增加了0.0 236,增幅為38.25%,土地利用持續性較低應繼續加強土地生態建設。
(3)2011年,集約水平有所降低,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是合肥市的行政區劃進行了調整,土地總面積增加,拉低了合肥市的土地集約利用水平。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到了2012年,合肥市的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又有所提升。
4 保障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土地集約利用對策研究
4.1 合理確定區域土地資源利用戰略
由于土地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保證作用以及日益凸現的強烈約束,必須正確認識和對待所在區域土地資源承載能力。這就要求合肥市在土地利用中培養和鍛煉戰略思維,立足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宏觀和戰略高度,關注所在地區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土地利用的原則性和根本性問題,根據對經濟社會發展及土地供求態勢的科學預測,因地制宜選擇土地利用戰略[7]。
4.2 提高土地有效供給
保障城鎮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思路是確保必需新增土地需求,因此合肥市應建立和完善供給引導和需求制約的供地機制,在今后新增土地供應中,繼續嚴格貫徹現行管理制度,執行現行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切實提高土地資源的有效供給,使有限的土地資源得到最佳利用。
4.3 利用經濟杠桿加強土地市場管理
土地利用結構優化既需要政府這只有形的“手”,更需要市場這只無形的“手”,兩者有機結合是實現土地資源優化配置的最佳途徑之一。因為土地使用者對土地的需求受其經濟能力、使用目的、國家政策和地價條件的制約,而地價的高低往往是決定其數量的關鍵因素。在土地一級市場交易中,綜合運用地租、地價和地稅手段促進土地資源集約利用。
4.4 支持和推廣現代科技促進土地集約利用
為了準確掌握當前土地資源集約利用狀況,在當前條件下,應加強對土地集約利用的監測和診斷。綜合利用“3S”(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感系統(RS)、全球定位系統(GPS))等現代科技手段,對土地利用進行動態監測,及時、準確掌握所在區域土地利用動態變化情況。
4.5 執行和完善促進土地資源集約利用制度
通過分析,合肥市的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相對仍然較低,為確保集約利用土地資源,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除了要貫徹執行國務院制定的相關政策外,還應嚴格遵守現有促進土地資源集約利用的法律法規及結合地方實際盡可能完善地方法規體系,并且適當加大執法力度。
參考文獻
[1] 石曉平.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經濟學分析[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1.
[2] 陳瑩,劉康,鄭偉元.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潛力評價的應用研究[J].中國土地科學,2002,16(4): 26-29.
[3] 王長坤. 基于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城鎮土地集約利用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7.
[4] 劉力,邱道持,粟輝,等.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9(5):887-890.
[5] 王海斌.市域土地集約利用的標度研究——以遼陽市為例[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08.
[6] 宋紅梅等. 基于熵值法的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以徐州市為例[J]. 資源開發與市場,2007:91-92.
[7] 劉新衛,張麗君等.中國土地資源集約利用研究[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6:6.
(責任編輯:趙中正)endprint
(2)合肥市的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總體上是呈現出上升的趨勢。合肥市的土地集約利用總體水平2005年為0.2 300,到2012年則為0.4 667,總體上呈現上升的趨勢,增幅為102.91%。其中投入強度由2005年的0.0 746增加到2012年的0.1 972,增加了0.1 226,增幅164.34%,表明目前合肥市的城市土地利用投入水平仍然偏低,有很大提高空間;利用強度由2005年的0.0 613增加到2012年的0.0 942,增加了0.0 329,增幅為53.67%,土地利用程度仍然較低,城市土地利用潛力有待進一步發掘;產出效果由2005年的0.0 324增加到2012年的0.0 900,增加了0.0 576,增幅為177.78%,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應和規模效益尚未充分發揮,產出水平還應大幅提高;持續情況由2005年的0.0 617增加到2012年的0.0 853,增加了0.0 236,增幅為38.25%,土地利用持續性較低應繼續加強土地生態建設。
(3)2011年,集約水平有所降低,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是合肥市的行政區劃進行了調整,土地總面積增加,拉低了合肥市的土地集約利用水平。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到了2012年,合肥市的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又有所提升。
4 保障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土地集約利用對策研究
4.1 合理確定區域土地資源利用戰略
由于土地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保證作用以及日益凸現的強烈約束,必須正確認識和對待所在區域土地資源承載能力。這就要求合肥市在土地利用中培養和鍛煉戰略思維,立足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宏觀和戰略高度,關注所在地區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土地利用的原則性和根本性問題,根據對經濟社會發展及土地供求態勢的科學預測,因地制宜選擇土地利用戰略[7]。
4.2 提高土地有效供給
保障城鎮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思路是確保必需新增土地需求,因此合肥市應建立和完善供給引導和需求制約的供地機制,在今后新增土地供應中,繼續嚴格貫徹現行管理制度,執行現行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切實提高土地資源的有效供給,使有限的土地資源得到最佳利用。
4.3 利用經濟杠桿加強土地市場管理
土地利用結構優化既需要政府這只有形的“手”,更需要市場這只無形的“手”,兩者有機結合是實現土地資源優化配置的最佳途徑之一。因為土地使用者對土地的需求受其經濟能力、使用目的、國家政策和地價條件的制約,而地價的高低往往是決定其數量的關鍵因素。在土地一級市場交易中,綜合運用地租、地價和地稅手段促進土地資源集約利用。
4.4 支持和推廣現代科技促進土地集約利用
為了準確掌握當前土地資源集約利用狀況,在當前條件下,應加強對土地集約利用的監測和診斷。綜合利用“3S”(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感系統(RS)、全球定位系統(GPS))等現代科技手段,對土地利用進行動態監測,及時、準確掌握所在區域土地利用動態變化情況。
4.5 執行和完善促進土地資源集約利用制度
通過分析,合肥市的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相對仍然較低,為確保集約利用土地資源,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除了要貫徹執行國務院制定的相關政策外,還應嚴格遵守現有促進土地資源集約利用的法律法規及結合地方實際盡可能完善地方法規體系,并且適當加大執法力度。
參考文獻
[1] 石曉平.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經濟學分析[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1.
[2] 陳瑩,劉康,鄭偉元.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潛力評價的應用研究[J].中國土地科學,2002,16(4): 26-29.
[3] 王長坤. 基于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城鎮土地集約利用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7.
[4] 劉力,邱道持,粟輝,等.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9(5):887-890.
[5] 王海斌.市域土地集約利用的標度研究——以遼陽市為例[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08.
[6] 宋紅梅等. 基于熵值法的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以徐州市為例[J]. 資源開發與市場,2007:91-92.
[7] 劉新衛,張麗君等.中國土地資源集約利用研究[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6:6.
(責任編輯:趙中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