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楊
摘 要 作為一種先進管控技術,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對于提高農作物種植的科學性及監測的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由此,首先介紹了物聯網技術體系及關鍵技術,然后,具體探討了物聯網技術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以期為相關技術與研究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 物聯網技術;現代農業;應用
中圖分類號:S12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21-00-02
物聯網是指針對有限管理對象的特定網絡,其以完善管理以控制為主旨,利用網絡、識別器及傳感技術等將管理對象相互連接,從而完成情報處理、信息識別與感知、決策執行、態勢診斷等智能化控制與管理過程。將物理網技術應用到現代農業中,可改善原有的傳統農業經營管理方式,利用無線傳感器網絡以節省大量人力、物理,并采集有效作物及作為環境信息,提高種植和監測的科學性。因此,加強有關物聯網技術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探討,對于改善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1 體系及其關鍵技術
1.1 物聯網技術體系
物聯網網絡架構主要由網絡層、感知層、應用層構成,其系統結構圖如圖1所示。
1.1.1 網絡層
網絡層是物聯網能夠開展基礎服務的基本條件,其主要用于傳輸感知層獲取的信息,利用廣電網、互聯網與通信網等完成信息數據的計算與傳遞。
1.1.2 感知層
感知層主要利用傳感器、RFID電子標簽、傳感器網絡及讀寫器等,完成對監測對象的識別、感知與信息獲取,然后將獲取的信息同網絡層的設備實現信息交互與共享[1]。
1.1.3 應用層
應用層是完成輸入輸出的控制終端,其主要用于數據處理分析與決策,其可通過PC機和現代智能手機等采用智能化應用程序完成特定服務任務,實現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交互。
1.2 物聯網關鍵技術
1.2.1 傳感器網絡技術
傳感器網絡主要采用較多的傳感器節點按照無線通信模式架構成一個多跳自組織的網絡系統,進而完成數據的融合處理、量化采集及應用傳輸等過程。所以,傳感器網絡系統能對網絡覆蓋區域內的各類對象信息及環境進行采集、感知和監測,由此實現實時計算分析的服務。
1.2.2 傳感器技術
傳感器是完成對現實世界感知的重要手段,且是物理網應用與服務的關鍵,主要用于對物聯網所需數據信息的收集。傳感器通常由轉換元件、敏感元件構成,根據位移、電、濕度、熱、聲、力和光等信號對物體信息進行感知,進而向物聯網基礎服務提供原狀信息。不同類型的傳感器其工作原理也大部相同。在傳感器生產技術不斷更新的推動下,逐漸涌現出更多高性能的傳感器類型。傳感器的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傳感器自身的網絡化與智能化、信息感知2個方面。
1.2.3 無線自動識別技術
無線自動識別系統主要由天線、讀寫器及電子標簽構成,其一般工作原理為:在天線的射頻場內放入電子標簽時將會形成感應電流,電子標簽自身被激活而轉化為內置電源;電子標簽利用內置天線把標簽內的存儲信息向外傳遞;讀寫器將接收到的信息進行解碼和解調,然后,將信息傳遞到后臺應用系統實施特定處理。此處理過程完全自動化進行且能在各類非正常環境下應用。當前的無線自動識別技術已經在交通運輸、動物識別、物流管理、農畜產品安全生產監控、醫療衛生及產品追蹤中獲得廣泛應用[2]。
2 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
2.1 農業信息推送
通常認為農業信息推送僅僅指天氣預報方面,然而當代農業的正常發展則需要依靠其他大量支撐因素,如將物聯網技術應用在養殖業中,相關監控人員便能實施掌握魚塘數據,并對未來數據變化進行預測,通過短信平臺將數據信息傳輸到各養殖戶手中,提醒養殖戶及時采取疾病預警、天氣預警等防護措施,以盡量降低惡劣環境因素導致的損失;還有部分地區將測土配方及施肥數據等實時傳輸到農民手機中,為農民的施肥及播種等提供技術支撐。
2.2 農產品質量監測
目前,國內食品安全問題多發,其中食品監管不善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將物聯網技術應用到食品監管中,可為食品質量檢測提供有效支持手段。已研發出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統將無線自動識別技術應用到當前畜牧業食品生產的全過程中,包括產品加工、飼養、食品流通和防疫滅菌等。如將無線自動識別芯片注入到生豬身上,對生豬飼養、屠宰、銷售的總體生命過程進行跟蹤監控,特別是對生豬的飼養生長過程,可實時監測體溫及生長環境等數據;待生豬屠宰后,對各地區的豬肉銷售店安置電子溯源秤,消費者在豬肉購買過程中可收取有關視頻安全溯源碼的憑證條,根據憑證條上的溯源碼對生豬的屠宰單位、飼養單位、檢疫部門等信息進行查詢。
2.3 生物傳感器
生物傳感器是一種對生物物質反應強烈并能將生物濃度轉化成電信號實施檢測的儀器。其主要將微生物、酶、核酸、細胞、抗體、組織及抗原等生物活性物質制作的敏感材料當做基本識別單元,使用壓電晶體管、氧電極、場效應管、光敏管等制作理化換能器,同時,具備轉換器與接收器的功能。生物傳感器是將醫學、生物、物理、化學及電子等多種技術進行結合使用的高新技術,其本身具有投資小、高靈敏度、可在惡劣環境下完成在線連續監測、選擇性強、分析效率高等優點,且其具備集成化、微型化及智能化等優勢,在環境監測、動植物檢測等領域中均可適用[3]。
生物傳感器的具體應用:(1)空氣濕度、土壤濕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等對于農作物的生長都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在溫室內使用生物傳感器,利用不同傳感器節點對土質pH值、成分、濕度、溫度及二氧化碳濃度、氣壓、空氣濕度、光照強度等進行測量,然后在數據分析處理的基礎上對溫度環境、施肥等進行自動控制,以此為農作物生長營造最優氛圍。在溫室環境監測的基礎上,加強信息數據分析處理,并將傳感器節點同無線傳感器結合,由此將無線傳感器傳輸數據進行大范圍的管理和分析,實現農業管控的高效化與科學化。(2)對于水產養殖行業,水中的氨氮含量、pH值及溶氧量等都會對魚類生長造成影響,利用生物傳感器可對水質進行實時監測,對溶氧量、pH值、水溫及氨氮含量等水質參數進行檢測預警,在參數出現異常時便采取自動防控措施進行處理并將事故信息及時傳輸到養殖戶手中。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可有效改善種植、養殖產業的產品品質,進而提高經濟效益。
2.4 節水灌溉無線傳感網
作為農業生產發展的重要環節,灌溉所需的用水量通常會占到總用水量的70%以上。因維護技術缺陷和人為管理不善等原因,使得當前灌溉用水浪費非常嚴重,其有效利用率僅在35%左右。如果能對土壤墑情信息進行監測,進而調控灌溉水量及時機,由此便能有效改善用水率。若通過人工定時進行墑情檢測,不僅會浪費大量人力物力,還會影響檢測實際效果;而使用有線測控系統,一方面需進行綜合布線排線,且擴展效果低,另一方面容易給農田耕種等造成干擾。所以通過研發設計出一種以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為支撐的節水灌溉控制系統,此種系統主要采用能耗低的無線傳感網絡節點按照ZigBee自組網模式進行架構,能對土壤墑情進行連續在線監控。農田節水灌溉控制的自動化過程,不僅能夠提高灌溉用水的利用率,緩解當前灌溉用水緊張的難題,還能為農作物生長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
3 結語
物聯網技術的應用質量將直接關系著農業生產發展的整體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相關技術與研究人員應加強有關物聯網技術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研究,總結物聯網使用關鍵技術及重要應用模式,以逐步改善物聯網技術應用水平。
參考文獻
[1]曹靜,凡燕,朱科峰,等.物聯網應用于江蘇農業的發展分析[J]. 江蘇農業學報,2010,13(14):74-75.
[2]朱會霞,王福林,索瑞霞.物聯網在中國現代農業中的應用[J].中國農學通報,2011,6(10):61-62.
[3]潘明,鐘鋒.物聯網在現代農業上的應用研究[J].現代農業裝備,2011,5(35):57-58.
(責任編輯:劉昀)endprint
摘 要 作為一種先進管控技術,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對于提高農作物種植的科學性及監測的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由此,首先介紹了物聯網技術體系及關鍵技術,然后,具體探討了物聯網技術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以期為相關技術與研究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 物聯網技術;現代農業;應用
中圖分類號:S12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21-00-02
物聯網是指針對有限管理對象的特定網絡,其以完善管理以控制為主旨,利用網絡、識別器及傳感技術等將管理對象相互連接,從而完成情報處理、信息識別與感知、決策執行、態勢診斷等智能化控制與管理過程。將物理網技術應用到現代農業中,可改善原有的傳統農業經營管理方式,利用無線傳感器網絡以節省大量人力、物理,并采集有效作物及作為環境信息,提高種植和監測的科學性。因此,加強有關物聯網技術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探討,對于改善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1 體系及其關鍵技術
1.1 物聯網技術體系
物聯網網絡架構主要由網絡層、感知層、應用層構成,其系統結構圖如圖1所示。
1.1.1 網絡層
網絡層是物聯網能夠開展基礎服務的基本條件,其主要用于傳輸感知層獲取的信息,利用廣電網、互聯網與通信網等完成信息數據的計算與傳遞。
1.1.2 感知層
感知層主要利用傳感器、RFID電子標簽、傳感器網絡及讀寫器等,完成對監測對象的識別、感知與信息獲取,然后將獲取的信息同網絡層的設備實現信息交互與共享[1]。
1.1.3 應用層
應用層是完成輸入輸出的控制終端,其主要用于數據處理分析與決策,其可通過PC機和現代智能手機等采用智能化應用程序完成特定服務任務,實現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交互。
1.2 物聯網關鍵技術
1.2.1 傳感器網絡技術
傳感器網絡主要采用較多的傳感器節點按照無線通信模式架構成一個多跳自組織的網絡系統,進而完成數據的融合處理、量化采集及應用傳輸等過程。所以,傳感器網絡系統能對網絡覆蓋區域內的各類對象信息及環境進行采集、感知和監測,由此實現實時計算分析的服務。
1.2.2 傳感器技術
傳感器是完成對現實世界感知的重要手段,且是物理網應用與服務的關鍵,主要用于對物聯網所需數據信息的收集。傳感器通常由轉換元件、敏感元件構成,根據位移、電、濕度、熱、聲、力和光等信號對物體信息進行感知,進而向物聯網基礎服務提供原狀信息。不同類型的傳感器其工作原理也大部相同。在傳感器生產技術不斷更新的推動下,逐漸涌現出更多高性能的傳感器類型。傳感器的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傳感器自身的網絡化與智能化、信息感知2個方面。
1.2.3 無線自動識別技術
無線自動識別系統主要由天線、讀寫器及電子標簽構成,其一般工作原理為:在天線的射頻場內放入電子標簽時將會形成感應電流,電子標簽自身被激活而轉化為內置電源;電子標簽利用內置天線把標簽內的存儲信息向外傳遞;讀寫器將接收到的信息進行解碼和解調,然后,將信息傳遞到后臺應用系統實施特定處理。此處理過程完全自動化進行且能在各類非正常環境下應用。當前的無線自動識別技術已經在交通運輸、動物識別、物流管理、農畜產品安全生產監控、醫療衛生及產品追蹤中獲得廣泛應用[2]。
2 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
2.1 農業信息推送
通常認為農業信息推送僅僅指天氣預報方面,然而當代農業的正常發展則需要依靠其他大量支撐因素,如將物聯網技術應用在養殖業中,相關監控人員便能實施掌握魚塘數據,并對未來數據變化進行預測,通過短信平臺將數據信息傳輸到各養殖戶手中,提醒養殖戶及時采取疾病預警、天氣預警等防護措施,以盡量降低惡劣環境因素導致的損失;還有部分地區將測土配方及施肥數據等實時傳輸到農民手機中,為農民的施肥及播種等提供技術支撐。
2.2 農產品質量監測
目前,國內食品安全問題多發,其中食品監管不善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將物聯網技術應用到食品監管中,可為食品質量檢測提供有效支持手段。已研發出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統將無線自動識別技術應用到當前畜牧業食品生產的全過程中,包括產品加工、飼養、食品流通和防疫滅菌等。如將無線自動識別芯片注入到生豬身上,對生豬飼養、屠宰、銷售的總體生命過程進行跟蹤監控,特別是對生豬的飼養生長過程,可實時監測體溫及生長環境等數據;待生豬屠宰后,對各地區的豬肉銷售店安置電子溯源秤,消費者在豬肉購買過程中可收取有關視頻安全溯源碼的憑證條,根據憑證條上的溯源碼對生豬的屠宰單位、飼養單位、檢疫部門等信息進行查詢。
2.3 生物傳感器
生物傳感器是一種對生物物質反應強烈并能將生物濃度轉化成電信號實施檢測的儀器。其主要將微生物、酶、核酸、細胞、抗體、組織及抗原等生物活性物質制作的敏感材料當做基本識別單元,使用壓電晶體管、氧電極、場效應管、光敏管等制作理化換能器,同時,具備轉換器與接收器的功能。生物傳感器是將醫學、生物、物理、化學及電子等多種技術進行結合使用的高新技術,其本身具有投資小、高靈敏度、可在惡劣環境下完成在線連續監測、選擇性強、分析效率高等優點,且其具備集成化、微型化及智能化等優勢,在環境監測、動植物檢測等領域中均可適用[3]。
生物傳感器的具體應用:(1)空氣濕度、土壤濕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等對于農作物的生長都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在溫室內使用生物傳感器,利用不同傳感器節點對土質pH值、成分、濕度、溫度及二氧化碳濃度、氣壓、空氣濕度、光照強度等進行測量,然后在數據分析處理的基礎上對溫度環境、施肥等進行自動控制,以此為農作物生長營造最優氛圍。在溫室環境監測的基礎上,加強信息數據分析處理,并將傳感器節點同無線傳感器結合,由此將無線傳感器傳輸數據進行大范圍的管理和分析,實現農業管控的高效化與科學化。(2)對于水產養殖行業,水中的氨氮含量、pH值及溶氧量等都會對魚類生長造成影響,利用生物傳感器可對水質進行實時監測,對溶氧量、pH值、水溫及氨氮含量等水質參數進行檢測預警,在參數出現異常時便采取自動防控措施進行處理并將事故信息及時傳輸到養殖戶手中。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可有效改善種植、養殖產業的產品品質,進而提高經濟效益。
2.4 節水灌溉無線傳感網
作為農業生產發展的重要環節,灌溉所需的用水量通常會占到總用水量的70%以上。因維護技術缺陷和人為管理不善等原因,使得當前灌溉用水浪費非常嚴重,其有效利用率僅在35%左右。如果能對土壤墑情信息進行監測,進而調控灌溉水量及時機,由此便能有效改善用水率。若通過人工定時進行墑情檢測,不僅會浪費大量人力物力,還會影響檢測實際效果;而使用有線測控系統,一方面需進行綜合布線排線,且擴展效果低,另一方面容易給農田耕種等造成干擾。所以通過研發設計出一種以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為支撐的節水灌溉控制系統,此種系統主要采用能耗低的無線傳感網絡節點按照ZigBee自組網模式進行架構,能對土壤墑情進行連續在線監控。農田節水灌溉控制的自動化過程,不僅能夠提高灌溉用水的利用率,緩解當前灌溉用水緊張的難題,還能為農作物生長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
3 結語
物聯網技術的應用質量將直接關系著農業生產發展的整體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相關技術與研究人員應加強有關物聯網技術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研究,總結物聯網使用關鍵技術及重要應用模式,以逐步改善物聯網技術應用水平。
參考文獻
[1]曹靜,凡燕,朱科峰,等.物聯網應用于江蘇農業的發展分析[J]. 江蘇農業學報,2010,13(14):74-75.
[2]朱會霞,王福林,索瑞霞.物聯網在中國現代農業中的應用[J].中國農學通報,2011,6(10):61-62.
[3]潘明,鐘鋒.物聯網在現代農業上的應用研究[J].現代農業裝備,2011,5(35):57-58.
(責任編輯:劉昀)endprint
摘 要 作為一種先進管控技術,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對于提高農作物種植的科學性及監測的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由此,首先介紹了物聯網技術體系及關鍵技術,然后,具體探討了物聯網技術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以期為相關技術與研究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 物聯網技術;現代農業;應用
中圖分類號:S12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21-00-02
物聯網是指針對有限管理對象的特定網絡,其以完善管理以控制為主旨,利用網絡、識別器及傳感技術等將管理對象相互連接,從而完成情報處理、信息識別與感知、決策執行、態勢診斷等智能化控制與管理過程。將物理網技術應用到現代農業中,可改善原有的傳統農業經營管理方式,利用無線傳感器網絡以節省大量人力、物理,并采集有效作物及作為環境信息,提高種植和監測的科學性。因此,加強有關物聯網技術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探討,對于改善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1 體系及其關鍵技術
1.1 物聯網技術體系
物聯網網絡架構主要由網絡層、感知層、應用層構成,其系統結構圖如圖1所示。
1.1.1 網絡層
網絡層是物聯網能夠開展基礎服務的基本條件,其主要用于傳輸感知層獲取的信息,利用廣電網、互聯網與通信網等完成信息數據的計算與傳遞。
1.1.2 感知層
感知層主要利用傳感器、RFID電子標簽、傳感器網絡及讀寫器等,完成對監測對象的識別、感知與信息獲取,然后將獲取的信息同網絡層的設備實現信息交互與共享[1]。
1.1.3 應用層
應用層是完成輸入輸出的控制終端,其主要用于數據處理分析與決策,其可通過PC機和現代智能手機等采用智能化應用程序完成特定服務任務,實現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交互。
1.2 物聯網關鍵技術
1.2.1 傳感器網絡技術
傳感器網絡主要采用較多的傳感器節點按照無線通信模式架構成一個多跳自組織的網絡系統,進而完成數據的融合處理、量化采集及應用傳輸等過程。所以,傳感器網絡系統能對網絡覆蓋區域內的各類對象信息及環境進行采集、感知和監測,由此實現實時計算分析的服務。
1.2.2 傳感器技術
傳感器是完成對現實世界感知的重要手段,且是物理網應用與服務的關鍵,主要用于對物聯網所需數據信息的收集。傳感器通常由轉換元件、敏感元件構成,根據位移、電、濕度、熱、聲、力和光等信號對物體信息進行感知,進而向物聯網基礎服務提供原狀信息。不同類型的傳感器其工作原理也大部相同。在傳感器生產技術不斷更新的推動下,逐漸涌現出更多高性能的傳感器類型。傳感器的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傳感器自身的網絡化與智能化、信息感知2個方面。
1.2.3 無線自動識別技術
無線自動識別系統主要由天線、讀寫器及電子標簽構成,其一般工作原理為:在天線的射頻場內放入電子標簽時將會形成感應電流,電子標簽自身被激活而轉化為內置電源;電子標簽利用內置天線把標簽內的存儲信息向外傳遞;讀寫器將接收到的信息進行解碼和解調,然后,將信息傳遞到后臺應用系統實施特定處理。此處理過程完全自動化進行且能在各類非正常環境下應用。當前的無線自動識別技術已經在交通運輸、動物識別、物流管理、農畜產品安全生產監控、醫療衛生及產品追蹤中獲得廣泛應用[2]。
2 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
2.1 農業信息推送
通常認為農業信息推送僅僅指天氣預報方面,然而當代農業的正常發展則需要依靠其他大量支撐因素,如將物聯網技術應用在養殖業中,相關監控人員便能實施掌握魚塘數據,并對未來數據變化進行預測,通過短信平臺將數據信息傳輸到各養殖戶手中,提醒養殖戶及時采取疾病預警、天氣預警等防護措施,以盡量降低惡劣環境因素導致的損失;還有部分地區將測土配方及施肥數據等實時傳輸到農民手機中,為農民的施肥及播種等提供技術支撐。
2.2 農產品質量監測
目前,國內食品安全問題多發,其中食品監管不善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將物聯網技術應用到食品監管中,可為食品質量檢測提供有效支持手段。已研發出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統將無線自動識別技術應用到當前畜牧業食品生產的全過程中,包括產品加工、飼養、食品流通和防疫滅菌等。如將無線自動識別芯片注入到生豬身上,對生豬飼養、屠宰、銷售的總體生命過程進行跟蹤監控,特別是對生豬的飼養生長過程,可實時監測體溫及生長環境等數據;待生豬屠宰后,對各地區的豬肉銷售店安置電子溯源秤,消費者在豬肉購買過程中可收取有關視頻安全溯源碼的憑證條,根據憑證條上的溯源碼對生豬的屠宰單位、飼養單位、檢疫部門等信息進行查詢。
2.3 生物傳感器
生物傳感器是一種對生物物質反應強烈并能將生物濃度轉化成電信號實施檢測的儀器。其主要將微生物、酶、核酸、細胞、抗體、組織及抗原等生物活性物質制作的敏感材料當做基本識別單元,使用壓電晶體管、氧電極、場效應管、光敏管等制作理化換能器,同時,具備轉換器與接收器的功能。生物傳感器是將醫學、生物、物理、化學及電子等多種技術進行結合使用的高新技術,其本身具有投資小、高靈敏度、可在惡劣環境下完成在線連續監測、選擇性強、分析效率高等優點,且其具備集成化、微型化及智能化等優勢,在環境監測、動植物檢測等領域中均可適用[3]。
生物傳感器的具體應用:(1)空氣濕度、土壤濕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等對于農作物的生長都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在溫室內使用生物傳感器,利用不同傳感器節點對土質pH值、成分、濕度、溫度及二氧化碳濃度、氣壓、空氣濕度、光照強度等進行測量,然后在數據分析處理的基礎上對溫度環境、施肥等進行自動控制,以此為農作物生長營造最優氛圍。在溫室環境監測的基礎上,加強信息數據分析處理,并將傳感器節點同無線傳感器結合,由此將無線傳感器傳輸數據進行大范圍的管理和分析,實現農業管控的高效化與科學化。(2)對于水產養殖行業,水中的氨氮含量、pH值及溶氧量等都會對魚類生長造成影響,利用生物傳感器可對水質進行實時監測,對溶氧量、pH值、水溫及氨氮含量等水質參數進行檢測預警,在參數出現異常時便采取自動防控措施進行處理并將事故信息及時傳輸到養殖戶手中。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可有效改善種植、養殖產業的產品品質,進而提高經濟效益。
2.4 節水灌溉無線傳感網
作為農業生產發展的重要環節,灌溉所需的用水量通常會占到總用水量的70%以上。因維護技術缺陷和人為管理不善等原因,使得當前灌溉用水浪費非常嚴重,其有效利用率僅在35%左右。如果能對土壤墑情信息進行監測,進而調控灌溉水量及時機,由此便能有效改善用水率。若通過人工定時進行墑情檢測,不僅會浪費大量人力物力,還會影響檢測實際效果;而使用有線測控系統,一方面需進行綜合布線排線,且擴展效果低,另一方面容易給農田耕種等造成干擾。所以通過研發設計出一種以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為支撐的節水灌溉控制系統,此種系統主要采用能耗低的無線傳感網絡節點按照ZigBee自組網模式進行架構,能對土壤墑情進行連續在線監控。農田節水灌溉控制的自動化過程,不僅能夠提高灌溉用水的利用率,緩解當前灌溉用水緊張的難題,還能為農作物生長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
3 結語
物聯網技術的應用質量將直接關系著農業生產發展的整體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相關技術與研究人員應加強有關物聯網技術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研究,總結物聯網使用關鍵技術及重要應用模式,以逐步改善物聯網技術應用水平。
參考文獻
[1]曹靜,凡燕,朱科峰,等.物聯網應用于江蘇農業的發展分析[J]. 江蘇農業學報,2010,13(14):74-75.
[2]朱會霞,王福林,索瑞霞.物聯網在中國現代農業中的應用[J].中國農學通報,2011,6(10):61-62.
[3]潘明,鐘鋒.物聯網在現代農業上的應用研究[J].現代農業裝備,2011,5(35):57-58.
(責任編輯:劉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