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衛甫等
摘 要 從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目前水果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如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低,農業機械化水平不高,品牌效應不明顯等分析。結合余杭農業發展之思路,以”四換三名”為目標,有針對性地提出產業發展思路,通過優化布局,推行標準化生產、實施品牌戰略等舉措,結合余杭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家庭農場(農家樂),積極發展農業旅游經濟,打造余杭(水果采摘)生態旅游,實現余杭水果產業走上規模化、現代化、產業化發展之路。
關鍵詞 水果;產業發展;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
中圖分類號:F326.13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21--02
1 發展現狀
據統計,截至2013年底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水果種植面積已達3 333 hm2,主要集中在余杭西部地區(如鸕鳥、瓶窯、百丈、塘棲及良渚等地)。2013年,總產量達28 973.4 t,總產值25 478.95萬元,相比前幾年,有了明顯的提高。其中蜜梨891 hm2,產量9 556.7 t,產值6 213.94萬元;枇杷990 hm2,產量4 823.5 t,產值6 817萬元。有水果類農民專業合作社17家,科技示范戶100余家;規模型園區23家(面積在33 hm2以上),是浙江省枇杷、梨等鮮銷水果主產區。
表1 2013年杭州市余杭區水果生產統計
2 存在的問題
2.1 經營能力弱,組織化程度低
目前,余杭區水果種植戶主要集中在余杭中西部,以家庭經營為主。小、弱、散的問題不利于水果產業持續穩定發展,一是散戶很難把握市場的需求和導向同時承擔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差。二是,散戶家庭型經營規模偏小,果農年齡偏大,文化程度不高,組織化和專業化程度低,運作情況較差,總體服務能力不強。
2.2 農戶盲目發展,布局結構不合理
目前,余杭區傳統水果發展,仍處于追求產品的數量為主,屬粗放型階段,品種結構單一,早中晚熟品種分配不均,一些比較效益高、受市民喜愛的品種(如櫻桃、葡萄、獼猴桃、草莓等),又盲目發展,2012年余杭區葡萄發展面積超過100 hm2,獼猴桃種植面積也從2012年的2.71 hm2到2013年的35.3 hm2;20113年新發展葡萄面積20.7 hm2、獼猴桃20.1 hm2,且有面積繼續擴大的趨勢,導致產品過剩,區塊經濟發展不明顯。
同時,余杭區近年來,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工商資本投資余杭區現代園區建設。20余家水果類規模型園區以農業休閑旅游(水果采摘)為主,品種上以櫻桃、草莓、葡萄及枇杷等為主,導致出現果樹品種種植過度集中,結構布局不合理等問題。造成了鮮果集中大量上市,使得水果市場供大于求而出現滯銷情況,果農利益受到影響。
2.3 基礎設施薄弱,機械化程度不高
自古農業生產靠天吃飯,余杭區雖屬經濟較發達地區,但部分果園選址都是山區,基地設施較差,機械化等不高,農戶建設的標準低,又缺乏資金進行日常維護,造成現有果園的基礎設施薄弱,老化陳舊;排灌等水利建設也相對滯后,抵御自然災害能力較弱。如2013年出現了50年一遇的罕見的高溫干旱天氣,造成部分果樹枯死、大面積減產,其中梨減產19.47%,桃減產15.03%;10月7日,臺風“菲特”帶來的強降水造成草莓大面積被淹,產量減少250余噸。
高溫、臺風等惡劣天氣的影響,對果樹生長也不利,如梨樹易出現落葉、早期黃葉等異常現象,對來年的產量和產品品質都會帶來影響,減少果農的經濟收入,打出果農的積極性。
2.4 銷售渠道單一,品牌效應不明顯
余杭區雖然有“花果之地”之美稱,近年來,也擁有了“塘棲枇杷”、 “天堂鳥”蜜梨等一批知名品牌,但千家萬戶的經營模式,散戶缺乏商品意識和品牌意識,一味追求產量,市場過剩后相互之間壓價銷售,銷售模式單一(路邊銷售為主),做不到優質優價銷售,也不能真正體現名優特水果的品牌效應,生產管理上標準化、機械化程度不高,包裝粗放,配套、保鮮(貯藏)設備落后,已不適應新時期發展。
3 規范提升水果產業發展的對策
余杭區水果產業要確保面積、產量穩定;合理優化布局,突顯區塊特色經濟,以市場為導向,結合水果類現代農業園區、家庭農場建設,通過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營銷、組織化提升等,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實現余杭水果產業健康持續發展。
3.1 優化產業布局
以余杭區目前傳統優勢水果品種為主,發展特色小水果為輔,合理布局,改良和更新品種、加大名優、高效品種推廣力度,整合資源,發展特色基地。
3.1.1 大力提升塘棲枇杷基地
“塘棲枇杷”是隋唐貢品,是余杭區傳統優勢水果,是中國馳名商標。原產地保護區域內主要集中在塘棲、仁和、崇賢等地。對現有6個枇杷規模基地,通過品種改良、老園改造等措施提升,做好種質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同時,在原產地保護區域內,大力發展適度規模園區,鼓勵農戶通過土地流轉等形式,擴大基地面積、優化品種結構,結合農業休閑采摘等途徑,做大做強塘棲枇杷產業。
3.1.2 大力培育精品蜜梨基地
蜜梨產業是余杭區優勢水果,也是浙江省優勢主導水果產業。一是要加大現有資源的改造與開發。通過品種結構改良,適當增加早、中熟和適于加工的梨品種比例,延長生長采摘;二是做好提升蜜梨品質這篇文章。如建立質量可追溯制度、建設生態有機、綠色無污染、無公害生產基地等措施,在源頭上確保蜜梨品質;同時,政府與果農還要加大宣傳推廣力度,通過舉辦蜜梨節等節慶活動加大了余杭蜜梨知名度。
3.1.3 大力培育水蜜桃基地
瓶窯大觀山水蜜桃在杭州地區享有盛名,區塊經濟明顯。近年來,余杭區良渚、百丈等地也發展較快,發展水蜜桃要結合地方氣候選擇合適品種,大力推廣黃桃和蟠桃等新優品種,注重早、中、晚熟品種合理搭配,在推廣新品種的同時采用新技術應用新模式,加強配套及耐貯運設施的建設,提高果品質量和采后商品化處理水平。endprint
3.1.4 大力發展特色小水果基地
余杭區地處長三角中心地帶,比鄰上海、杭州等地,發展櫻桃、藍莓、葡萄等特色小水果種植,有利于周邊城市自駕游采摘。目前,在良渚、瓶窯、仁和、塘棲等近效發達鄉鎮以及余杭、徑山鎮等生態旅游強鎮已初步形成了一個具有區域特色的名優小水果產業格局,時鮮小水果調節了水果供應空檔,更成為都市一簇農業生態休閑旅游的新場所。
3.2 建立良種繁育體系
以現有“塘棲枇杷”、蜜梨等種質資源,通過 “引、育、繁”水果資源,加快余杭區優質良種繁育建設。2013年在種質資源圃和頤果莊園開展塘棲枇杷設施栽培研究與示范,通過示范連棟溫室、單體大棚+塑料薄膜、單體大棚+防蟲網120目、單體大棚+防蟲網80目、單體大棚+防蟲網60目等設施結構,對枇杷樹體及生物學特性進行研究。
通過一系列嚴格測定和試驗,篩選出適合余杭本土的品種,同時要以豐產、大果、優質為主要目標,開展大范圍田間對比試驗,評選出優良植株,積極培育擁有自主產權的水果新品種。
3.3 實行標準化生產
近年來,余杭區委區政府大力推廣水果標準化生產,先后制訂了一系列地方標準和生產模式圖,如《地理標志產品塘棲枇杷》、《余杭蜜梨生產技術規程》、《塘棲枇杷標準化生產模式圖》和《蜜梨標準化生產模式圖》等,在實行標準化生產的同時大力開展農業“三品”認證,截止2013年底,全區水果通過無公害認證面積1693 hm,綠色食品認證160 hm2,有機果園面積達到133 hm2。
加強機械化設施建設,對山區等基礎設施較差的地區,通過推廣噴、滴、灌等節水措施;加強果園基地路、溝、渠等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增強基地抗旱、排澇能力,同時,要加強果園田間地頭生產管理,大力推廣省工省時等生態栽培模式。
3.4 提升組織化程度
要充分發揮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的示范帶動作用。對散、弱、小的果農要采取“公司+基地+農戶”或“訂單農業”等方式,規避果農的風險,通過組建專業合作社實行抱團發展的思路,加強農戶、基地與企業之間的密切聯系。合作社負責人要充分發揮自己在新品種引進、新技術推廣、新模式應用方面的帶頭作用,做好“五化四統一”的生產模式做好產前、產中、產后的服務和供應,提高果農組織化程度。
政府應積極整合資源,加大扶持力度,引導企業與農民結成利益風險共同體,著力培育一批示范社,發揮新型經營主體在農業生產中應有的作用。
3.5 打造余杭水果品牌
強化打造余杭本土水果品牌意識,加大水果品質提升和品牌宣傳力度。按照標準化生產、包裝設計、商標使用等實行嚴格管理,實行“統一品牌、統一標準、統一包裝、統一監管”模式,加強質量監管,樹立品牌形象。
通過政府舉辦塘棲枇杷節、鸕鳥蜜梨節、余杭藍莓節等節慶活動,參加省、市有關品評會等賽事,進一步提升塘棲枇杷、“天堂鳥”牌蜜梨、“貝萊特”藍莓等余杭品牌水果影響力。如2013年,成功舉辦中國杭州塘棲枇杷節、鸕鳥蜜梨節等節慶活動,宣傳品牌,打開銷路,使果農真正嘗到了甜頭。召開塘棲枇杷產業發展研討會,邀請浙江省種植業管理局、省農技推廣中心、省農科院、浙江大學、杭州市農業局相關專家,區部各有關部門,合作社、企業代表與會座談,各界人士共同出謀劃策,促進塘棲枇杷產業轉型升級。
3.6 積極發展觀光休閑打造生態旅游農業
農家樂、現代農業園區、農庭農場等農業休閑采摘是城市白領自駕游喜愛節目,余杭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有利于發展農業休閑旅游經濟。余杭水果產業發展要與農業休閑觀光有機結合,把余杭特色水果發展融入余杭生態休閑旅游之中,建設農業觀賞型、娛樂型、生態采摘型等現代農業園區,把農業生產的元素調整為人們日益增長的休閑生活元素,由此形成動靜結合、特色鮮明的生態農業旅游產品體系,促進余杭水果產業多元化發展。
(責任編輯:趙中正)endprint
3.1.4 大力發展特色小水果基地
余杭區地處長三角中心地帶,比鄰上海、杭州等地,發展櫻桃、藍莓、葡萄等特色小水果種植,有利于周邊城市自駕游采摘。目前,在良渚、瓶窯、仁和、塘棲等近效發達鄉鎮以及余杭、徑山鎮等生態旅游強鎮已初步形成了一個具有區域特色的名優小水果產業格局,時鮮小水果調節了水果供應空檔,更成為都市一簇農業生態休閑旅游的新場所。
3.2 建立良種繁育體系
以現有“塘棲枇杷”、蜜梨等種質資源,通過 “引、育、繁”水果資源,加快余杭區優質良種繁育建設。2013年在種質資源圃和頤果莊園開展塘棲枇杷設施栽培研究與示范,通過示范連棟溫室、單體大棚+塑料薄膜、單體大棚+防蟲網120目、單體大棚+防蟲網80目、單體大棚+防蟲網60目等設施結構,對枇杷樹體及生物學特性進行研究。
通過一系列嚴格測定和試驗,篩選出適合余杭本土的品種,同時要以豐產、大果、優質為主要目標,開展大范圍田間對比試驗,評選出優良植株,積極培育擁有自主產權的水果新品種。
3.3 實行標準化生產
近年來,余杭區委區政府大力推廣水果標準化生產,先后制訂了一系列地方標準和生產模式圖,如《地理標志產品塘棲枇杷》、《余杭蜜梨生產技術規程》、《塘棲枇杷標準化生產模式圖》和《蜜梨標準化生產模式圖》等,在實行標準化生產的同時大力開展農業“三品”認證,截止2013年底,全區水果通過無公害認證面積1693 hm,綠色食品認證160 hm2,有機果園面積達到133 hm2。
加強機械化設施建設,對山區等基礎設施較差的地區,通過推廣噴、滴、灌等節水措施;加強果園基地路、溝、渠等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增強基地抗旱、排澇能力,同時,要加強果園田間地頭生產管理,大力推廣省工省時等生態栽培模式。
3.4 提升組織化程度
要充分發揮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的示范帶動作用。對散、弱、小的果農要采取“公司+基地+農戶”或“訂單農業”等方式,規避果農的風險,通過組建專業合作社實行抱團發展的思路,加強農戶、基地與企業之間的密切聯系。合作社負責人要充分發揮自己在新品種引進、新技術推廣、新模式應用方面的帶頭作用,做好“五化四統一”的生產模式做好產前、產中、產后的服務和供應,提高果農組織化程度。
政府應積極整合資源,加大扶持力度,引導企業與農民結成利益風險共同體,著力培育一批示范社,發揮新型經營主體在農業生產中應有的作用。
3.5 打造余杭水果品牌
強化打造余杭本土水果品牌意識,加大水果品質提升和品牌宣傳力度。按照標準化生產、包裝設計、商標使用等實行嚴格管理,實行“統一品牌、統一標準、統一包裝、統一監管”模式,加強質量監管,樹立品牌形象。
通過政府舉辦塘棲枇杷節、鸕鳥蜜梨節、余杭藍莓節等節慶活動,參加省、市有關品評會等賽事,進一步提升塘棲枇杷、“天堂鳥”牌蜜梨、“貝萊特”藍莓等余杭品牌水果影響力。如2013年,成功舉辦中國杭州塘棲枇杷節、鸕鳥蜜梨節等節慶活動,宣傳品牌,打開銷路,使果農真正嘗到了甜頭。召開塘棲枇杷產業發展研討會,邀請浙江省種植業管理局、省農技推廣中心、省農科院、浙江大學、杭州市農業局相關專家,區部各有關部門,合作社、企業代表與會座談,各界人士共同出謀劃策,促進塘棲枇杷產業轉型升級。
3.6 積極發展觀光休閑打造生態旅游農業
農家樂、現代農業園區、農庭農場等農業休閑采摘是城市白領自駕游喜愛節目,余杭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有利于發展農業休閑旅游經濟。余杭水果產業發展要與農業休閑觀光有機結合,把余杭特色水果發展融入余杭生態休閑旅游之中,建設農業觀賞型、娛樂型、生態采摘型等現代農業園區,把農業生產的元素調整為人們日益增長的休閑生活元素,由此形成動靜結合、特色鮮明的生態農業旅游產品體系,促進余杭水果產業多元化發展。
(責任編輯:趙中正)endprint
3.1.4 大力發展特色小水果基地
余杭區地處長三角中心地帶,比鄰上海、杭州等地,發展櫻桃、藍莓、葡萄等特色小水果種植,有利于周邊城市自駕游采摘。目前,在良渚、瓶窯、仁和、塘棲等近效發達鄉鎮以及余杭、徑山鎮等生態旅游強鎮已初步形成了一個具有區域特色的名優小水果產業格局,時鮮小水果調節了水果供應空檔,更成為都市一簇農業生態休閑旅游的新場所。
3.2 建立良種繁育體系
以現有“塘棲枇杷”、蜜梨等種質資源,通過 “引、育、繁”水果資源,加快余杭區優質良種繁育建設。2013年在種質資源圃和頤果莊園開展塘棲枇杷設施栽培研究與示范,通過示范連棟溫室、單體大棚+塑料薄膜、單體大棚+防蟲網120目、單體大棚+防蟲網80目、單體大棚+防蟲網60目等設施結構,對枇杷樹體及生物學特性進行研究。
通過一系列嚴格測定和試驗,篩選出適合余杭本土的品種,同時要以豐產、大果、優質為主要目標,開展大范圍田間對比試驗,評選出優良植株,積極培育擁有自主產權的水果新品種。
3.3 實行標準化生產
近年來,余杭區委區政府大力推廣水果標準化生產,先后制訂了一系列地方標準和生產模式圖,如《地理標志產品塘棲枇杷》、《余杭蜜梨生產技術規程》、《塘棲枇杷標準化生產模式圖》和《蜜梨標準化生產模式圖》等,在實行標準化生產的同時大力開展農業“三品”認證,截止2013年底,全區水果通過無公害認證面積1693 hm,綠色食品認證160 hm2,有機果園面積達到133 hm2。
加強機械化設施建設,對山區等基礎設施較差的地區,通過推廣噴、滴、灌等節水措施;加強果園基地路、溝、渠等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增強基地抗旱、排澇能力,同時,要加強果園田間地頭生產管理,大力推廣省工省時等生態栽培模式。
3.4 提升組織化程度
要充分發揮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的示范帶動作用。對散、弱、小的果農要采取“公司+基地+農戶”或“訂單農業”等方式,規避果農的風險,通過組建專業合作社實行抱團發展的思路,加強農戶、基地與企業之間的密切聯系。合作社負責人要充分發揮自己在新品種引進、新技術推廣、新模式應用方面的帶頭作用,做好“五化四統一”的生產模式做好產前、產中、產后的服務和供應,提高果農組織化程度。
政府應積極整合資源,加大扶持力度,引導企業與農民結成利益風險共同體,著力培育一批示范社,發揮新型經營主體在農業生產中應有的作用。
3.5 打造余杭水果品牌
強化打造余杭本土水果品牌意識,加大水果品質提升和品牌宣傳力度。按照標準化生產、包裝設計、商標使用等實行嚴格管理,實行“統一品牌、統一標準、統一包裝、統一監管”模式,加強質量監管,樹立品牌形象。
通過政府舉辦塘棲枇杷節、鸕鳥蜜梨節、余杭藍莓節等節慶活動,參加省、市有關品評會等賽事,進一步提升塘棲枇杷、“天堂鳥”牌蜜梨、“貝萊特”藍莓等余杭品牌水果影響力。如2013年,成功舉辦中國杭州塘棲枇杷節、鸕鳥蜜梨節等節慶活動,宣傳品牌,打開銷路,使果農真正嘗到了甜頭。召開塘棲枇杷產業發展研討會,邀請浙江省種植業管理局、省農技推廣中心、省農科院、浙江大學、杭州市農業局相關專家,區部各有關部門,合作社、企業代表與會座談,各界人士共同出謀劃策,促進塘棲枇杷產業轉型升級。
3.6 積極發展觀光休閑打造生態旅游農業
農家樂、現代農業園區、農庭農場等農業休閑采摘是城市白領自駕游喜愛節目,余杭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有利于發展農業休閑旅游經濟。余杭水果產業發展要與農業休閑觀光有機結合,把余杭特色水果發展融入余杭生態休閑旅游之中,建設農業觀賞型、娛樂型、生態采摘型等現代農業園區,把農業生產的元素調整為人們日益增長的休閑生活元素,由此形成動靜結合、特色鮮明的生態農業旅游產品體系,促進余杭水果產業多元化發展。
(責任編輯:趙中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