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昉
摘 要 利用博克圖國家氣候站1961-2010年各月各天氣現象發生天數,及部分主要天氣現象出現日數的年際變化,來總結博克圖地區易發天氣現象的發生規律及演變規律,為測報人員了解當地氣候狀況,具有針對性地提高識別常見天氣現象的能力,提高業務能力。通過年際演變規律,分析博克圖暖干化氣候演變過程中的天氣現象變化情況。
關鍵詞 積溫;變化規律;天氣;內蒙古博客圖地區
中圖分類號:P468.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21--03
全球變暖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近百年來全球氣溫上升了0.6 ℃,我國近百年內升溫幅度在0.5~0.8℃,特別是近50 a來,氣候增暖異常突出,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博克圖地區呈現暖濕化的變化規律,因此,通過研究博克圖地區天氣現象的月際、年際變化情況,對該地區氣候資源的合理開發和提高測報業務人員能力具有長遠意義。
1 數據與方法
利用博克圖國家基準氣候站1961-2010 年逐月天氣現象資料進行統計分析,計算月際分布狀況,年際變化情況等。
2 分析與討論
2.1 各天氣現象年內分布
從博克圖各類天氣現象上看,平均每年發生超過50 d的天氣現象有露(88.32 d/a)、霜 (171.64 d/a)、結冰(214.16 d/a)、積雪(136.42 d/a)、雪(82.42 d/a)、陣雨(77.66 d/a)。其中霜主要發生在4-10月,7、8月最易發生,霜在全年各季節均有可能出現,主要出現在10月至次年3月。結冰只有7、8月沒有出現過,主要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積雪只有8月沒有出現過,主要集中在12月至次年2月。雪只有7、8月份沒有出現過,而陣雨在3月至10月出現,平均每年出現10 d以上50 d以下的天氣現象有輕霧(20.28 d/a)、閃電(16.96 d/a)、大風(34.96 d/a)、雷暴(31.86 d/a)、霧(14.26 d/a)、雨(37.02 d/a)、陣雪(14.20 d/a)。輕霧在2-11月出現,主要集中在7、8月份。閃電出現于4-10月,主要也出現在7月、大風在全年均有可能出現,主要出現在4、5月。雷暴出現在4-10月,主要集中在6、7、8月。霧除1月均有發生,主要出現在8月,雨出現在3-11月,主要集中在5、6、7、8、9月。陣雪除7、8月外均由出現,主要出現在4月。
平均每年出現10 d以下1 d以上的天氣現象有煙幕(1.62 d/a)、颮(2.78 d/a)、霧凇(4.16 d/a)、毛毛雨(1.14 d/a)、雨夾雪(4.72 d/a)、冰針(1.4 d/a)、陣性雨加雪(3.40 d/a)、霰(2.50 d/a)、冰雹(2.6 d/a)。煙幕主要出現在10月至次年5月的取暖期間;颮除1月和12月外均有可能出現,5、6月份出現可能性較大;霧凇出現在10月至次年4月,出現可能性最大的月份為12月至次年2月;毛毛雨主要出現在4-10月與雨季相同;雨夾雪主要出現在3-6月和9-11月;冰針主要出現10月至次年3月;陣性雨加雪雨雨夾雪發生月份相近;霰主要出現在3-6月和9-11月;冰雹主要出現在4-10月,出現可能性最大的為6月,主要在降水月份來臨之前。
出現日數小于1 d的天氣現象有霾、浮塵、揚沙、塵龍卷、極光、龍卷風、沙塵暴、吹雪、雪暴、雨凇、米雪及冰粒等,其中最少的為龍卷風,只是在1978年8月出現過1次。
2.2 各天氣現象年際變化情況
博克圖各天氣現象發生日數的年際間差距很大。其中:露日最少為1968年44 d,最多為2004年的120 d;霜日最少為1969年的122 d,最多為1997年的207 d;結冰日最少為2008年的210 d,最多為1987年和1980年的237 d;輕霧日最少為1979年的9 d,最多為2010年的31 d;閃電最少為2007、2009、2010年的2 d,最多為1980年的33 d;積雪最少為1963年的100 d,最多為1999年的161 d;霧最少為1961、1971、2004及2007年的6 d,最多為1982年的26 d;雨日最少為2006年的2 d,最多為1963年的73 d;雪最少為2007年的50 d,最多為1984年的124 d;陣雨最少為1979、2007年的62 d,最多為1993年的101 d;陣雪最少為2008年的3 d,最多為1980年的31 d。
可以看出露日呈現顯著增加,每年增加0.72 d,結冰日沒有顯著變化,雨日呈現顯著減少,每年減少1.1 d,陣雨略有上升但不顯著,雪日呈現下降趨勢,為每年減少0.9 d,陣雪也有所下降,但也不顯著。
3 結語
博克圖的主要天氣現象有露、霜、結冰、積雪、雪、陣雨、輕霧、閃電、大風、雷暴、霧、雨及陣雪等,測報人員應注意主要天氣現象的特點,準確把握其可能出現月份,提高測報業務能力。
(責任編輯:趙中正)endprint
摘 要 利用博克圖國家氣候站1961-2010年各月各天氣現象發生天數,及部分主要天氣現象出現日數的年際變化,來總結博克圖地區易發天氣現象的發生規律及演變規律,為測報人員了解當地氣候狀況,具有針對性地提高識別常見天氣現象的能力,提高業務能力。通過年際演變規律,分析博克圖暖干化氣候演變過程中的天氣現象變化情況。
關鍵詞 積溫;變化規律;天氣;內蒙古博客圖地區
中圖分類號:P468.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21--03
全球變暖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近百年來全球氣溫上升了0.6 ℃,我國近百年內升溫幅度在0.5~0.8℃,特別是近50 a來,氣候增暖異常突出,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博克圖地區呈現暖濕化的變化規律,因此,通過研究博克圖地區天氣現象的月際、年際變化情況,對該地區氣候資源的合理開發和提高測報業務人員能力具有長遠意義。
1 數據與方法
利用博克圖國家基準氣候站1961-2010 年逐月天氣現象資料進行統計分析,計算月際分布狀況,年際變化情況等。
2 分析與討論
2.1 各天氣現象年內分布
從博克圖各類天氣現象上看,平均每年發生超過50 d的天氣現象有露(88.32 d/a)、霜 (171.64 d/a)、結冰(214.16 d/a)、積雪(136.42 d/a)、雪(82.42 d/a)、陣雨(77.66 d/a)。其中霜主要發生在4-10月,7、8月最易發生,霜在全年各季節均有可能出現,主要出現在10月至次年3月。結冰只有7、8月沒有出現過,主要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積雪只有8月沒有出現過,主要集中在12月至次年2月。雪只有7、8月份沒有出現過,而陣雨在3月至10月出現,平均每年出現10 d以上50 d以下的天氣現象有輕霧(20.28 d/a)、閃電(16.96 d/a)、大風(34.96 d/a)、雷暴(31.86 d/a)、霧(14.26 d/a)、雨(37.02 d/a)、陣雪(14.20 d/a)。輕霧在2-11月出現,主要集中在7、8月份。閃電出現于4-10月,主要也出現在7月、大風在全年均有可能出現,主要出現在4、5月。雷暴出現在4-10月,主要集中在6、7、8月。霧除1月均有發生,主要出現在8月,雨出現在3-11月,主要集中在5、6、7、8、9月。陣雪除7、8月外均由出現,主要出現在4月。
平均每年出現10 d以下1 d以上的天氣現象有煙幕(1.62 d/a)、颮(2.78 d/a)、霧凇(4.16 d/a)、毛毛雨(1.14 d/a)、雨夾雪(4.72 d/a)、冰針(1.4 d/a)、陣性雨加雪(3.40 d/a)、霰(2.50 d/a)、冰雹(2.6 d/a)。煙幕主要出現在10月至次年5月的取暖期間;颮除1月和12月外均有可能出現,5、6月份出現可能性較大;霧凇出現在10月至次年4月,出現可能性最大的月份為12月至次年2月;毛毛雨主要出現在4-10月與雨季相同;雨夾雪主要出現在3-6月和9-11月;冰針主要出現10月至次年3月;陣性雨加雪雨雨夾雪發生月份相近;霰主要出現在3-6月和9-11月;冰雹主要出現在4-10月,出現可能性最大的為6月,主要在降水月份來臨之前。
出現日數小于1 d的天氣現象有霾、浮塵、揚沙、塵龍卷、極光、龍卷風、沙塵暴、吹雪、雪暴、雨凇、米雪及冰粒等,其中最少的為龍卷風,只是在1978年8月出現過1次。
2.2 各天氣現象年際變化情況
博克圖各天氣現象發生日數的年際間差距很大。其中:露日最少為1968年44 d,最多為2004年的120 d;霜日最少為1969年的122 d,最多為1997年的207 d;結冰日最少為2008年的210 d,最多為1987年和1980年的237 d;輕霧日最少為1979年的9 d,最多為2010年的31 d;閃電最少為2007、2009、2010年的2 d,最多為1980年的33 d;積雪最少為1963年的100 d,最多為1999年的161 d;霧最少為1961、1971、2004及2007年的6 d,最多為1982年的26 d;雨日最少為2006年的2 d,最多為1963年的73 d;雪最少為2007年的50 d,最多為1984年的124 d;陣雨最少為1979、2007年的62 d,最多為1993年的101 d;陣雪最少為2008年的3 d,最多為1980年的31 d。
可以看出露日呈現顯著增加,每年增加0.72 d,結冰日沒有顯著變化,雨日呈現顯著減少,每年減少1.1 d,陣雨略有上升但不顯著,雪日呈現下降趨勢,為每年減少0.9 d,陣雪也有所下降,但也不顯著。
3 結語
博克圖的主要天氣現象有露、霜、結冰、積雪、雪、陣雨、輕霧、閃電、大風、雷暴、霧、雨及陣雪等,測報人員應注意主要天氣現象的特點,準確把握其可能出現月份,提高測報業務能力。
(責任編輯:趙中正)endprint
摘 要 利用博克圖國家氣候站1961-2010年各月各天氣現象發生天數,及部分主要天氣現象出現日數的年際變化,來總結博克圖地區易發天氣現象的發生規律及演變規律,為測報人員了解當地氣候狀況,具有針對性地提高識別常見天氣現象的能力,提高業務能力。通過年際演變規律,分析博克圖暖干化氣候演變過程中的天氣現象變化情況。
關鍵詞 積溫;變化規律;天氣;內蒙古博客圖地區
中圖分類號:P468.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21--03
全球變暖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近百年來全球氣溫上升了0.6 ℃,我國近百年內升溫幅度在0.5~0.8℃,特別是近50 a來,氣候增暖異常突出,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博克圖地區呈現暖濕化的變化規律,因此,通過研究博克圖地區天氣現象的月際、年際變化情況,對該地區氣候資源的合理開發和提高測報業務人員能力具有長遠意義。
1 數據與方法
利用博克圖國家基準氣候站1961-2010 年逐月天氣現象資料進行統計分析,計算月際分布狀況,年際變化情況等。
2 分析與討論
2.1 各天氣現象年內分布
從博克圖各類天氣現象上看,平均每年發生超過50 d的天氣現象有露(88.32 d/a)、霜 (171.64 d/a)、結冰(214.16 d/a)、積雪(136.42 d/a)、雪(82.42 d/a)、陣雨(77.66 d/a)。其中霜主要發生在4-10月,7、8月最易發生,霜在全年各季節均有可能出現,主要出現在10月至次年3月。結冰只有7、8月沒有出現過,主要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積雪只有8月沒有出現過,主要集中在12月至次年2月。雪只有7、8月份沒有出現過,而陣雨在3月至10月出現,平均每年出現10 d以上50 d以下的天氣現象有輕霧(20.28 d/a)、閃電(16.96 d/a)、大風(34.96 d/a)、雷暴(31.86 d/a)、霧(14.26 d/a)、雨(37.02 d/a)、陣雪(14.20 d/a)。輕霧在2-11月出現,主要集中在7、8月份。閃電出現于4-10月,主要也出現在7月、大風在全年均有可能出現,主要出現在4、5月。雷暴出現在4-10月,主要集中在6、7、8月。霧除1月均有發生,主要出現在8月,雨出現在3-11月,主要集中在5、6、7、8、9月。陣雪除7、8月外均由出現,主要出現在4月。
平均每年出現10 d以下1 d以上的天氣現象有煙幕(1.62 d/a)、颮(2.78 d/a)、霧凇(4.16 d/a)、毛毛雨(1.14 d/a)、雨夾雪(4.72 d/a)、冰針(1.4 d/a)、陣性雨加雪(3.40 d/a)、霰(2.50 d/a)、冰雹(2.6 d/a)。煙幕主要出現在10月至次年5月的取暖期間;颮除1月和12月外均有可能出現,5、6月份出現可能性較大;霧凇出現在10月至次年4月,出現可能性最大的月份為12月至次年2月;毛毛雨主要出現在4-10月與雨季相同;雨夾雪主要出現在3-6月和9-11月;冰針主要出現10月至次年3月;陣性雨加雪雨雨夾雪發生月份相近;霰主要出現在3-6月和9-11月;冰雹主要出現在4-10月,出現可能性最大的為6月,主要在降水月份來臨之前。
出現日數小于1 d的天氣現象有霾、浮塵、揚沙、塵龍卷、極光、龍卷風、沙塵暴、吹雪、雪暴、雨凇、米雪及冰粒等,其中最少的為龍卷風,只是在1978年8月出現過1次。
2.2 各天氣現象年際變化情況
博克圖各天氣現象發生日數的年際間差距很大。其中:露日最少為1968年44 d,最多為2004年的120 d;霜日最少為1969年的122 d,最多為1997年的207 d;結冰日最少為2008年的210 d,最多為1987年和1980年的237 d;輕霧日最少為1979年的9 d,最多為2010年的31 d;閃電最少為2007、2009、2010年的2 d,最多為1980年的33 d;積雪最少為1963年的100 d,最多為1999年的161 d;霧最少為1961、1971、2004及2007年的6 d,最多為1982年的26 d;雨日最少為2006年的2 d,最多為1963年的73 d;雪最少為2007年的50 d,最多為1984年的124 d;陣雨最少為1979、2007年的62 d,最多為1993年的101 d;陣雪最少為2008年的3 d,最多為1980年的31 d。
可以看出露日呈現顯著增加,每年增加0.72 d,結冰日沒有顯著變化,雨日呈現顯著減少,每年減少1.1 d,陣雨略有上升但不顯著,雪日呈現下降趨勢,為每年減少0.9 d,陣雪也有所下降,但也不顯著。
3 結語
博克圖的主要天氣現象有露、霜、結冰、積雪、雪、陣雨、輕霧、閃電、大風、雷暴、霧、雨及陣雪等,測報人員應注意主要天氣現象的特點,準確把握其可能出現月份,提高測報業務能力。
(責任編輯:趙中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