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宇慧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朗朗的讀書聲把我的思緒拉回了2000多年前的春秋后期,那時有了一位偉人。
這位偉人為夢想灑熱血,拋頭顱。只因心中堅信自己的主張是利國利民的,他就是春秋后期魯國人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
身處漫漫他鄉的他肯定在宣傳仁義,夙興夜寐;身處學堂的他肯定在手執書卷,教授子弟。孔子被我們后人列為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一,被譽為至圣先師、萬世師表。他的言行被弟子記錄在《論語》一書中,廣為流傳。其主要思想是“仁”,仁率領著忠、恕、孝、悌、恭、信、敏、惠、智、勇、剛、毅等諸多道德規范。這些道德規范早已融入了華夏民族的血液,熔鑄成華夏民族的個性,一部《論語》演繹出生命的大智大慧。
《論語》不僅講到了君王如何統治,而且講到了人與人之間如何相處,還有教育方法等。其中孔子講到君王要“仁”,“仁”的基本出發點是“愛人”。他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為政以德。其思想主張對現代社會仍有借鑒意義,我們國家領導人也要從人民的利益出發,施政以德,完善社會福利制度,實施一系列利國利民的措施。在處理人際關系上,《論語》講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確,現在的社會就缺乏這種處處為別人著想的人。只知道自己快樂,而不管別人死活,把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的行為是不對的,兩千多年前的孔子早已知曉,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盡力去做到這一點。對與我們最息息相關的學習,孔子有獨特的見解,他以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為教學內容,講學授徒。他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總結出學思并重、舉一反三、啟發誘導等教學原則,提倡“學而不厭”“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和“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他的教學理念在現在仍有借鑒作用,對學生學習十分有幫助。《論語》一書現已傳遍全球,“孔子熱”早已成為時代潮流,可見《論語》其妙處所在,我們應將《論語》的精華發揚光大,為人類造福。
這就是我所知的孔子,任時光匆匆流逝,我仍記著他。我愿暢游在《論語》的世界里,與孔子為友,以他為榜樣,讓生活變得妙趣無比,其樂無窮。
(指導教師:安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