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京龍 (長江大學農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5)
農藥復配 (pesticide complex)是隨著農藥研究的深入和市場上藥劑品種的增加而出現的,也是生產需求的結果。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復配藥劑 (complex pesticide)逐漸應用于田間。近20年來,復配藥劑在農藥中所占比例大大增加,登記藥劑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復配類型。今后,一方面生產中仍然需要新的復配劑品種;而另一方面,復配藥劑在應用中也有大量的技術問題需要解決[1]。
小麥赤霉病是我國小麥的主要病害之一,在1998年和2003年出現大范圍流行,給我國小麥主產區造成嚴重威脅,因此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2]。本研究將己唑醇與甲基硫菌靈2種殺菌劑進行復配,以探討該復配劑對小麥赤霉病的作用效果。
供試藥劑5%己唑醇EC為南京卓創化工有限公司產品;50%甲基硫菌靈EC為江蘇省揚農化工集團有限公司產品。供試小麥赤霉病病原菌為經分離后采用PDA培養基在25℃的培養箱中培養而得。
1.2.1 己唑醇的毒力測定
將5%己唑醇EC依次稀釋為1.572、0.876、0.393、0.1965mg/L和0.09825mg/L的5個不同濃度組,再分別在每個濃度組的培養皿中加9ml培養基與1ml對應濃度藥劑,每個濃度組3個重復,以不加任何藥劑的空白作為對照。在超凈工作臺上對上述6個濃度組培養皿接種同樣體積的菌種,接種后將培養皿置于25℃的培養箱中培養3d,測量菌種直徑。最后根據試驗結果計算該種藥劑的EC50。
1.2.2 甲基硫菌靈的毒力測定
將50%甲基硫菌靈EC依次稀釋為23.8736、11.9388、5.9648、2.9842mg/L和1.4921mg/L的5個不同濃度組,再分別在每個濃度組的培養皿中加9ml培養基與1ml對應濃度藥劑,每個濃度組3個重復,以不加任何藥劑的空白作為對照。其他操作及測定同1.2.1。
1.2.3 復配劑的毒力測定
經上述試驗測得2種藥劑的EC50,取2種藥劑的抑制中濃度,按1∶3、1∶2、1∶1、2∶1、3:1的體積比例分別將2種藥劑混合,復配為5個不同的濃度組后進行聯合毒力的測定[3]。在每組試驗中設置空白對照,其他操作同1.2.1。
將甲基硫菌靈作為標準藥劑,根據下列公式計算出己唑醇的毒力指數TI,5組復配劑的實際毒力指數ATI,理論毒力指數TTI和共毒系數CTC,以CTC大于或等于150時作為增效的標準來判定復配劑的藥效。
TI=標準藥劑EC50/供測藥劑EC50×100
TTI=標準藥劑EC50/復配劑EC50×100
TTI=∑單劑的TI×有效成分在混劑中的比例
CTC=ATI/TTI×100
2種藥劑對小麥赤霉菌的防治結果及聯合毒力測定結果見表1。由表1可看出,己唑醇的EC50為0.393mg/L;甲基硫菌靈的EC50為5.9648mg/L;己唑醇 (A)與甲基硫菌靈 (B)的5個比例復配劑的EC50值分別為4.734848、5.561735、4.27716、4.621072、2.087683mg/L,2種藥劑在5個比例復配劑的防治效果都表現為拮抗作用,并呈現出 “兩端大中間小”的模型。

表1 藥劑復配對赤霉菌的聯合毒力
農藥復配在未來的農藥發展中依然會占有重要的地位,但農藥復配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使2種藥劑或多種藥劑的混合有增效作用。己唑醇的作用機理是破壞和阻止病菌的細胞膜重要組成成分麥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導致細胞膜不能形成,使病菌死亡。而甲基硫菌靈的作用機理是其與紡錘絲的β微管蛋白結合阻止其與α微管蛋白組裝微管,或使形成的微管解裝配,破壞紡錘體的形成,使細胞有絲分裂停止[4]。室內毒力試驗結果表明,己唑醇與甲基硫菌靈2種農藥復配會起拮抗作用,會降低殺菌效果。因此,建議在大田用藥過程中,盡量不同時使用這2種藥劑。至于2種藥劑復配起拮抗作用的機理有待進一步探究。
[1]畢秋艷.二元殺菌劑復配增效機理初探 [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10.
[2]侯明生,黃俊斌.農業植病物理學 [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3]黃清臻,崔安義,徐之明,等.共毒系數的簡易計算及其應用 [J].醫學動物防制,1993,(2):86-87.
[4]徐漢虹.植物化學保護 (第4版)[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