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忠
摘 要:地面驅動螺桿泵采油裝置停抽或卡泵后,由于工作時桿柱內聚集大量的旋轉扭轉能量、油管內與外輸管線油液壓差作用下會使桿柱高速反轉,造成桿柱脫扣等現象。所以必須用防反轉裝置使抽油桿停止反轉。目前現場常用的防反轉裝置有:棘輪、棘爪式防反轉裝置,楔塊式防反轉裝置,摩擦式防反轉裝置,液壓式防反轉裝置,電磁能耗式防反轉裝置等。目前現場用的最多的是棘輪、棘爪式防反轉裝置,其它幾種用量相對較少。下面針對其優缺點進行簡要的分析與總結。
關鍵詞:地面驅動螺桿泵;防反轉裝置;研究分析
1 棘輪、棘爪式防反轉裝置(如圖1所示)
其是目前現場使用最多的一種防反轉裝置。優點是:它結構相對簡單、容易制造、成本低和現場安裝維修方便。大多安裝在驅動頭的輸入軸上,制動效果較好。棘輪、棘爪式防反轉裝置的工作原理:該防反轉系統一般裝在驅動裝置輸入軸上,依靠剎車帶的摩擦力釋放反轉勢能。當驅動裝置工作時,棘爪在離心力的作用下與棘輪剎車帶脫離嚙合,防反轉系統不工作。當驅動裝置停機時,桿柱反轉帶動驅動裝置反轉,這時棘爪在重力和彈簧力作用下與棘輪剎車帶嚙合,防反轉系統工作,通過棘輪帶動抱閘,使摩擦片抱緊制動輪,動力輸入軸轉速減慢或制動。依靠摩擦力以避免驅動裝置高速反轉。
通過手動旋轉松扭矩釋放螺栓,可以將儲存在桿柱驅動裝置中的反轉扭矩釋放掉,提高了驅動裝置操作維護的安全性。
缺點是:(1)為保證防反轉系統可靠工作,需要經常調整棘輪剎車帶摩擦面的壓緊力;(2)低速時,棘輪、棘爪由于接觸會產生噪聲和磨損;(3)剎車帶摩擦面壓緊力調整及反轉扭矩釋放都需要人為近距離操作,而且在扭矩釋放過程中,桿柱還會以一定速度反轉,如果操作不當或剎車帶摩擦面打滑,也會對操作者帶來安全隱患。
圖1棘輪、棘爪式防反轉裝置原理圖
1-棘爪,2-棘輪,3-抱閘,4-六角螺母,5-螺釘,6-輸入軸,7-從動輪
2 摩擦式防反轉裝置
摩擦式防反轉裝置是一個閘瓦式制動器(由閘體、閘瓦、外圈、滾柱、心輪等)和一個能識別正、反轉的超越離合器組成。閘瓦鉚在閘體上,兩扇閘體通過螺栓將外圈拖緊。摩擦式防反轉裝置的工作原理:
星輪抽油時順時針旋轉,此時制動裝置不起作用,外環不轉動。當星輪反轉時,滾柱楔入星輪與外環之間,使這三者成為一體。這時制動裝置起阻尼作用,限制了星輪轉速,達到防反轉作用。
該種防反轉機構是國內初期使用的防反轉裝置,其缺點是:星輪不易制造,星輪順時針旋轉時,滾柱與外圈也存在摩擦力,使用壽命較短,現場更換具有很大的危險性,逐漸被淘汰。
3 楔塊防反轉系統
楔塊防反轉系統(見圖3)是利用超越離合器工作原理。主要由外圈、楔塊、輸出軸等組成。
工作原理:當內圈在輸出軸帶動下正轉時,楔塊正向排列,與外圈線摩擦,防反轉系統不工作。而當內圈在輸出軸帶動下反轉時,楔塊反向排列,壓緊在外圈摩擦面上,防反轉系統工作,阻止桿柱反轉。
該種防反轉系統的優點是:結構簡單緊湊,承載扭矩大。
但缺點是:(1)雖然防止了桿柱的反轉,但儲存在桿柱驅動裝置中的反轉扭矩并沒有釋放掉,因此在動桿柱過程中,反轉問題仍沒有解決 ;(2)更換維護不方便,日常管理需要加潤滑油,拆卸更換需要上吊車;(3)如反扭矩過大,防反轉系統會卡死。
失效形式:
(1)楔塊防反轉沒有按時添加潤滑脂或潤滑脂變質,防反轉因缺油而摩擦過熱卡死或失效。(2)楔塊防反轉中的楔塊由于磨損,間隙變大,楔塊防反轉卡死或失效。
操作性:更換維護不方便,需要上設備更換,存在安全隱患。
4 液壓防反轉系統
液壓盤鉗式防反轉裝置的工作原理:正常運轉時,大、小齒輪隨主軸轉動,單向離合器脫開,齒輪油泵不工作,停機后主軸產生反轉時,單向離合器瞬時嚙合,帶動齒輪油泵工作。整個管路內在初安裝時就已經充滿液壓油。油箱直接安裝在液壓泵進油口,齒輪油泵工作時,將液壓油從低壓腔吸入,高壓油從高壓出口經高壓油管傳遞給制動鉗油缸,制動鉗活塞伸出推動摩擦片卡緊制動盤。
當螺桿泵停機時,桿柱反轉驅動液壓泵,輸出的液壓油驅動制動鉗缸活塞伸出,并帶動摩擦塊作用于剎車盤,釋放反轉勢能。反轉扭矩越大,摩擦力也越大;反轉扭矩小,摩擦力也小。
5 電磁式防反轉裝置
電磁式防反轉裝置是將拖動電動機當作制動器。其作用原理為:當停抽時(拖動電動機放電),將直流電輸入給電動機的定子繞組,以產生平衡的直流磁場。這種磁場吸引轉子,對轉子的反轉產生阻尼作用。從而達到了限速作用。當限速終了時,而沒有專用機械零件,所以安裝方便,成本也不高。
直流電磁防反轉制動扭矩的計算公式:
Tb=CTIa?m (1)
式中:CT-扭矩系數;Ia-供電電流;?m-勵磁磁通。
直流制動需要交直轉換裝置,設備復雜,成本高。
交流電磁防反轉制動扭矩的計算公式:
Tb=CTIa?mcosφ (2)
式中:cosφ-電磁制動的功率因數。
缺點是:限速時間不能過長,皮帶斷裂后電磁式防反轉裝置就不能發揮作用。適用于直驅或偏置式驅動形式,屬能耗制動。現場不推薦在皮帶傳動上使用。
參考文獻
[1]李子俊.采油機械[M].石油工業出版社,2006.
[2]徐建寧,屈文濤.螺桿泵采油技術[M].石油工業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