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瑩雪 王學華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對環境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從而推動了環境保護工作的快速發展。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我國在環境保護工作中所采用的一項重要制度,為我國環境保護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環境影響評價又催生了其他理論,因此文章重點對區域規劃環境影響跟蹤評價理論與實踐進行了研究分析。
關鍵詞:區域規劃;環境影響跟蹤評價;理論分析;實踐驗證
近年來,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我國環境保護形勢越來越嚴峻,一般所使用的環境影響評價機制已經難以適應當前環境保護形勢,對此相關學者推出了區域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理論以及環境跟蹤評價理論。為更詳細的了解這些新型理論,為我國環境保護事業提供更多的理論支持,我們有必要分析區域規劃環境影響跟蹤評價理論。
1 區域規劃環境影響跟蹤評價理論基礎分析
區域規劃環境跟蹤評價理論源于區域規劃環境評價理論以及環境跟蹤評價理論,因此在分析該理論之前,我們需要對這兩種理論進行詳細的了解。
1.1 區域規劃環境評價
區域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是一種評價區域規劃對環境具體影響的理論方法,通常情況下其分為區域環境影響評價以及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區域環境影響評價與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在評價原則以及特定等方面均存在差距,具體表現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較之區域環境影響評價,由于規劃活動持續周期較長,因此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必須符合動態性原則以提高環境評價的準確性;由于規劃活動涉及的范圍大、影響層次多,因此為便于與規劃活動各方的協調,確保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客觀性,其還要符合一致性以及開放性原則。
由區域環境影響評價與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結合構成的區域規劃影響評價同時具備了二者的共同特點,并且其評價活動同樣遵循二者的共同原則。
第一,區域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特點主要包括:區域性,其評價主要針對某一特定區域的規劃活動;區域規劃環境評價不但涉及到大氣、水體、噪音等污染問題,而且還采用了社會學、經濟學等方法,因此改種評價綜合性較強;由于區域規劃環境評價涉及到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內容,因此其具備戰略環境影響評價的特點,層次性較高;該評價方式是經區域環境影響評價與規劃環境影響評價高度結合的產物,因此最大特點就是同時具備兩者的特點。
第二,區域規劃環境影響評價需要遵循原則屬于區域與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共同原則,主要包括:科學性、可實用性、可持續發展性、整體性、可動態發展性、公開性等多種。
1.2 環境影響跟蹤評價
環境影響跟蹤評價與環境影響評價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環境影響評價是對已經發生的影響環境的活動進行評價的方式,而環境跟蹤評價不僅要對已經發生的影響環境的活動進行評價,而且還要針對活動提出相應的應對措施,以避免下次活動對環境造成同樣影響,因此環境影響跟蹤評價在環境保護工作中更加有效。
環境影響跟蹤評價可以對規劃活動進行評價,盡管這種規劃活動只是指對環境存在重大影響的規劃活動。這是因為任何一種規劃活動都是長期的,如果我們在規劃完成后再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由于間隔時間過長,那么環境變化很有可能受到其他因素影響,從而也就無法起到真正的評價規劃活動對環境影響的目的,因此環境影響跟蹤評價只能被用于規劃活動。
1.3 區域規劃環境影響跟蹤評價分析
區域規劃環境影響跟蹤評價是區域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以及環境跟蹤影響評價兩種理論的結合,是指跟蹤評價某一區域規劃活動對區域環境造成的影響。因此該理論體系的適用范圍、遵循原則以及特點等是以上兩種方式的結合。
然而,區域規劃環境影響跟蹤評價理論的主要內容既包括評價已經產生的規劃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又包括評價預測將要進行的規劃活動對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在對已經進行的規劃活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時主要針對規劃活動的規模、產業結構以及布局等,同時評價規劃活動后的環境質量、承載力等,從而得出關于環境影響的準確性結論以及對相關應對措施有效性的評價,進而為對后續規劃活動的環境影響評價預測提供參考。
另外,在進行區域規劃環境影響跟蹤評價工作時還需要按照標準的工作流程,首先要分析實施環境影響跟蹤評價的可行性,然后分別針對規劃以及環境進行評價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應對措施,最后對措施效果進行評價,從而提出進一步的改進措施并得出結論。
2 區域規劃環境影響跟蹤評價實踐分析
文章結合某地一規劃建設實例對區域規劃環境影響跟蹤評價進行分析。該地處于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毗鄰長江三角洲經濟區。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逐漸推進,當地政府決定將該地區興建成為大型貨物集散基地,對此當地政府委托相關機構對該規劃項目進行了環境影響跟蹤評價。
首先,評價機構對該規劃活動進行了詳細的了解,結合該地區經濟、資源以及社會環境現狀等因素總結了該開發區規劃的特點以及發展規劃目標。
其次,結合開發區內的水土資源、能源等自然環境條件和人文、歷史等社會環境分析了該地區環境的最大承載能力,從而為規劃活動的最大強度以及規模進行了預測。
再次,針對開發區的實際規劃建設情況以及現階段自然、社會等環境現狀,對該開發區的環境影響進行了回顧性評價,總結了開發規劃過程中導致環境變化的諸多因素,從而預測了未來將要影響區域環境的因素。
最后,結合開發區已經發生的環境變化和會對環境變化產生影響的潛在因素,制定了一系列保護該開發區環境的對策。
通過環境影響跟蹤評價,我們該開發區的絕大部分規劃活動都符合我國有關環境保護的規定,所有活動的強度與規模都處在該地區環境承載能力之內,并未為對地區內環境造成破壞,因此該開發區接下來將要采取的規劃是可行的。
3 結束語
文章主要分析了區域環境影響跟蹤評價的主要理論基礎,對其工作內容、程序、原則以及特點進行了詳細研究。同時,文章還結合某一規劃實例對其進行了實踐分析,表明環境影響跟蹤評價在保護規劃區環境,減少規劃活動所造成環境破壞等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都小尚,劉永,郭懷成,等.區域規劃累積環境影響評價方法框架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
[2]黃愛兵,包存寬,蔣大和,等.環境影響跟蹤評價實踐與理論研究進展[J].四川環境,2010(1).
[3]楊榮金,李彥武,路全忠,等.區域發展戰略環境影響跟蹤評價初步研究[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3(6).
作者簡介:譚瑩雪(1988-),女,漢族,江蘇蘇州,本科,助工,蘇州高新區環境監察大隊,研究方向:環境污染控制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