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的“以車為本”的道路施工設計理念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城市人們的需要。提出在現代城市道路施工設計時應將人-路-車-環境四者綜合考慮并有機結合起來。詳細分析了現代城市道路的主要特點,并根據其特點提出了城市道路施工設計要求,最后對不同分類的城市道路施工設計進行了詳述。
關鍵詞:現代城市道路;施工設計;理念
傳統的道路施工設計理念中,“以車為本”的思想一直占據主導地位[1]。道路施工設計者往往考慮的重點是如何能使車安全、快速的通過,對其他方面較少涉及。這樣,以往的道路往往呈現為千篇一律的方格網式,不僅降低了行人使用道路的權限,而且造成了冷漠的交通環境。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不同地域的人員流動性更加頻繁,單從“以車為本”來進行道路施工設計已遠遠不能滿足時代的要求。因此,設計者應在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基礎上,把道路、車輛、環境三者有機結合起來,這樣人(行人和司機)-道路-車輛(機動車和非機動車)-環境便成為了設計者在進行道路施工時考慮的四種要素[2-3]。然而這四個要素糅合到道路施工設計時并不容易,因為這四個要素是矛盾的統一體,存在相互掣肘性和相容性,因此在進行道路施工設計時要掌握現代城市道路的特點,并根據其特點提出施工設計要求。
1 城市道路的特點
城市道路是城市交通和公共設施的承載體,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文化傳承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城市道路具有的公共性、公益性、交通特殊性,其與公路、林區道路、鄉村道路等相比具有其特殊性,這主要表現在[4]:
(1)設計內容涵蓋廣,城市道路不同其他道路,在進行道路設計時不僅涵蓋電力管道、排水管道、道路照明、綠化等其他道路具備的要素外,還要涵蓋供熱、燃氣、排污等要素。
(2)道路改造維護頻繁,隨著現代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改造力度的加大,城市道路擴寬、改造、維護工程量繁重,但這些項目普遍較小,呈現出零碎性、分散性、局域性等特點。
(3)施工復雜,城市道路施工容易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如地形、拆遷費用、建筑物等,在進行施工不僅要考慮電力、通訊、排污、氣暖等地下管道,還要涉及人流、建筑等地面因素,同時對城市道路施工時一般采取半封閉施工,否則會引起城市交通堵塞。
(4)交通特殊性,城市道路的交通運行體由公交車、小型汽車、自行車、電動車和行人組成,城市道路依據交通運行體被劃分了不同的區域道路,如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人行道、公交專用道等,實現了不同交通運行體的行駛分離。此外,城市道路的設計速度較低,一般不超過60Km/h。
(5)城市道路的管理隸屬與公路不同,公路建設屬于交通運輸部,二城市道路屬于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這樣的設置充分考慮了城市道路的特殊性和涉及內容的廣泛性,有利于根據其特殊性制定專門管理措施或標準。
2 城市道路設計的要求
一般認為,城市交通的本質是實現人、車輛或其他物體在道路上移動,因此城市道路設計與公路施工設計有本質區別,即城市道路以服務人為主要目的,公路以服務車為主要目的。以往城市道路的“以車為本”思想在當今社會已經滯后,在今后的城市道路施工設計時應把“以人為本”作為出發點,同時考慮道路-車輛-周圍環境的聯系。這樣,不僅能夠實現城市道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還能將城市道路建設為舒適、宜人、通暢的交通承載體,進而實現現代城市的可持續發展[5]。作者認為在進行現代城市道路設計時要滿足幾個要求:
(1)人性化要求,城市道路應“以人為本”,在進行城市道路設計時應體現人的重要性,不僅注意到道路的基本功能,又能滿足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如進行建設無障設施、道路交通穩靜化設計等,這樣不僅不影響到道路的基本作用,同時又使行人獲得了舒適、和諧和自然的心理感覺。
(2)空間要求,在進行規劃城市道路空間時應充分的研究地表上下和高架立體空間的聯系和影響,因為城市道路不僅承擔著作為交通載體作用,同時承擔著管路鋪設、道路景觀、城市特色等其他功能。因此,在進行城市道路空間規劃時要將公共設施空間、公共交通空間、行人機動車和非機動車空間以及其他作用空間統籌考慮,最終實現道路空間與基礎交通功能的有機結合。
(3)路權合理分配要求,在城市道路施工設計時要充分的考慮路權分配問題,綜合考慮路上行人、機動車和非機動車的交通運行方式,并據此對不同的交通運行體劃分合理的道路權限,實現道路資源分配的合理和公平,保障各交通運行體的安全。
(4)城市景觀要求,在進行城市道路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到道路景觀的重要性,要在城市道路景觀風貌、道路特色、道路空間組合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慮,通過對道路結構、照明、尺寸等方面的設計,體現出現代城市的特色。
3 城市道路設計細節
城市道路可分為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商業性道路和景觀性道路[6]。交通性道路主要作用于道路交通,適用于城市內部不同區域之間的交通轉移,表現為對機動車輛道路要求較高,對非機動車輛和行人道路要求較低的特點,在進行交通性道路施工時交通標志、道路護欄、路旁照明設備、候車設施等設計要簡單明了,以便交通運行體能夠及時了解路況和交通管理。生活性道路更多地考慮了人的需求,如人行道、人行橫道、公交車專用道等,實現了人車分離,在進行生活性道路規劃時要細致入微,合理布局,增設各類道路管理設施控制車流和車速,以便滿足行人的安全性和有效空間,創造出安全、舒適、宜人的道路交通環境。商業性道路一般設在商業繁華,或擁有大型購物和娛樂場所的兩側,主要表現則是需要一定的交通承載能力以滿足大量行人交通。在進行設計規劃時應考慮行人交通安全和購物娛樂的方便性,不僅要設置專門候車區域,還要增設專用行人過街橫道,以滿足大量商業性道路的大人流量。景觀性道路一般布置在能夠體現城市特色或風貌的重點路段,以行人休閑和道路綠化為主要目的,道路一般呈對稱性,寬廣性、人車較遠隔離性等特點,在進行設計時應考慮開道路放綠地與行人區域相結合的布置方式。
4 結束語
傳統的道路施工設計理念中,“以車為本”的思想一直占據主導地位,但是隨著經濟和城市規模的發展,這種理念已經難以滿足現代城市道路發展的需求。在現代城市道路施工設計時應將人-路-車-環境四者綜合考慮并有機結合起來,并充分地認識城市道路的特殊性,并應結合實際對不同種類的城市道路施工設計提出要求,這樣才能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發揮城市道路的文化傳承作用。
參考文獻
[1]李晨杰.淺談道路設計中的人性化元素[J].城市建筑,2012(17):209-211.
[2]張凱.卸壓瓦斯抽采治理[J].科技信息,2010(25):349.
[3]蘇少輝,朱強.城市道路設計中關于“人-車-路-環境”信息交互的思考[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08,31(4):178-184.
[4]周建煒,何浪.城市道路設計與施工標準研究[J]交通標準化,2011(8):10-13.
[5]吳海俊,胡松,朱勝躍,等.城市道路設計思路與技術要點[J].城市交通,2011,9(6):5-13.
[6]周小群,朱德宏.以人為本的城市道路設計探討[J]科技信息,2007(7):216.
作者簡介:李留璽(1984,9-),男,河南柘城人,碩士研究生,助教,2012年畢業于河南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現從事地下工程方面的教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