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廣益+++王敏
近年來,國內外會計舞弊丑聞以及財務造假風波的頻繁發生,使財務會計的兩大目標受到了嚴峻的挑戰,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企業的治理結構存在缺陷,由此導致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執行不力、內部管理混亂等內部控制缺陷存在。可見,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是解決會計信息質量低下的根源。股權結構是公司內部治理結構的產權基礎,對公司控制權及治理機制的運行方式具有決定性作用,最終影響著企業內部控制的建立和健全,而內部控制最根本的目標就是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以及企業對國家法律法規的遵循程度。因此,只有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實現內部控制的根本目標,才能保證會計信息質量的真實可靠性。
一、內部控制對股權結構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中介傳導效應分析
1.中介變量分析方法。中介變量是指考慮自變量X對因變量Y的影響,如果X通過影響變量M來影響Y,則稱M為中介變量。根據溫忠麟等(2004)關于中介變量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中介變量就是自變量對因變量產生作用的中介。
本文主要是以股權結構、內部控制與會計信息質量作為研究對象,把股權結構看成是X,內部控制看成是M,會計信息質量看成是Y,其整個傳導過程可用文字表述為:如果股權結構X對會計信息質量有顯著影響,以及股權結構X與內部控制M顯著相關,且在引入內部控制M之后,股權結構對會計信息質量仍然有顯著影響或者顯著性水平下降,則說明內部控制是股權結構與會計信息質量的中介變量。
2.基于內部控制中介傳導效應的合理性分析。公司治理是內部控制的基礎和保障,公司治理從治理機構設置、權責配置等方面確定了不同權利主體之間的關系,內部控制是在設置權利邊界后再通過一系列的制衡措施來試圖克服企業各層級之間的委托代理問題。只有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環境中,內部控制系統才能真正發揮它的作用,才能提高內部控制的經營效率與效果,否則無論設計的多完美的內部控制制度也只能淪為花瓶,難以收到既定的效果。股權結構是公司治理的產權基礎,是企業剩余控制權和剩余收益權的分布狀況與匹配方式,決定著一個企業所有權的配置效率,進而影響到企業內部控制的質量以及內部控制的有效性,而內部控制的有效性是會計信息真實可靠程度的重要保障,是保證會計信息質量的一個過程。
由上述的分析可看出,內部控制在股權結構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過程中起著一種傳導作用,也就是股權結構會對內部控制產生影響,而內部控制再把這種影響傳遞給了會計信息質量。根據溫忠麟等(2005)對中介變量的定義,中介變量在自變量影響因變量的過程中起到的是一種間接的傳導作用。結合前文的理論分析可知,內部控制在股權結構影響會計信息質量這一過程中,其身份可能是雙重的,內部控制既是股權結構的結果,也是會計信息質量的原因,即股權結構通過影響了內部控制從而影響會計信息質量。
3.內部控制對股權結構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中介效應分析。一般而言,研究股權結構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時,都是從股權集中度、股權制衡度及管理層持股這幾方面來進行探討,本文也是從這幾方面來進行分析。
(1)對于股權集中度。一方面,從現有的研究成果看,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公司普遍存在控股股東為牟取私利而對上市公司進行“掏空”的問題。當公司的股權集中度越高時,公司的控股股東或者大股東往往實質上掌握著董事會的實際控制權,為了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是企業價值最大化,控股股東或大股東通常會攫取中小股東的利益,這種行為被稱之為“利益輸送行為或抽租行為”。這種利益的不一致,就使得大股東可能會通過對財務數據的人為操作來奪取中小股東的利益,大股東手中的股權越是集中,這種侵占其他股東利益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股權集中程度會對會計信息質量產生顯著影響。另一方面,內部控制作為公司內部管理監控系統,其作用的發揮與公司的股權集中度緊密相聯。股權集中度一定程度代表了企業股權的分布性及制衡能力,也決定了控股股東對公司的影響力,進而決定著企業內部控制建設的目標。所以控股股東或大股東的這種自利動機越大,就會致使治理結構失衡的可能性越大,這就說明了股權集中度對內部控制有顯著影響。
(2)對于股權制衡度。上市公司是否存在信息披露上造假,不僅取決于其造假激勵,還取決于其造假能力。如果公司存在可以與第一大股東相抗衡的股東時,第一大股東的行為就會受到制衡,公司所披露的會計信息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就會提高從而導致造假上升,造假激勵下降。主要表現在:一方面,由于股權制衡,股東之間達成合謀的概率相對較小,控股股東利潤操控的成本高,根據成本效益原則,容易采用更加保守的會計政策,故與可靠性相關的會計信息質量(謹慎性、一致性和可比性)質量可能更高。另一方面,雖然過高的股權制衡度可能會因內部控制權的激勵爭奪而延誤有效決策,并損害會計信息的相關性,但是存在一定的股權制衡時,大股東受到接管市場的威脅較大,其造假能力就會受到限制,有利于會計信息質量的改善和提高。為了對第一大股東加以制約,有必要建立一種股權制衡的結構模式,少數幾個股東擁有公司的控制權且形成相互制衡,則公司不再是某個股東擁有絕對的控制權,單個股東不能采用公司的資源謀取個人私利。
(3)對于管理層持股。Warfield等(1995)提出,管理人員持股比例在公司中持股比例越高,代理成本越低,從而降低經理層盈余操縱的可能性。Gabri-elsen(2002)對Warfid的研究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以丹麥公司為研究對象,結果證明了管理層持股比例越低,公司的盈余價值越高,會計盈余操縱的可能性越小。Yeoetal(2002)研究股權激勵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以新加坡上市公司為樣本,認為管理層持股比例與會計信息質量呈倒U型關系,管理層持股比例過低或過高,都導致會計信息質量偏低。杜興強、周澤將(2007)研究結果表明管理層持股比例與會計信息質量沒有相關關系。Jensen and MeckHng(1976)管理層持股比例越多,管理層的盈余越趨近外部股東的盈余目標,以達到緩和代理問題的目的。由于利益趨同,管理層持股比例越多,會計信息質量越高,以便外部投資者做出正確的決策,達到雙方共贏。本文支持Warfield 等(1995)、Gabri-elsen(2002)和Jensen and MeckHng(1976)等人的觀點,認為管理層持股比例的增加能對會計信息質量起到提高的作用。
二、政策建議
1.上市公司應當加強企業對內部控制的管控力度,優化股權結構,為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做服務,內部控制是否有效,這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都有很重大的影響。本文的研究分析表明,內部控制質量作為一個中介變量在股權結構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時候發揮作用,所以上市公司應當制定有效的內部控制管理機制,從而為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服務。
2.企業應當建立股權結構與內部控制的協調發展機制,優化公司治理結構。本文有關內部控制對股權結構與會計信息質量的中介傳導機制的研究表明股權結構與會計信息質量具有相關性,具體表現在:
(1)股權制衡能力有助于提高內部控制水平,優化公司治理結構,所以在制定企業的股權結構時要重視其他股東對第一大股東的制衡,以致第一大股東的持股比例保持在合理的范圍內,當股權集中度處于某一范圍內時,會計信息質量能夠得到較好的保證,這對有效發揮第一大股東應有的作用具有重大的意義。
(2)管理層持股比例提高有助于會計信息質量的改善,因此我國上市公司應當調整管理層持股的現狀,為了緩解所有權與管理權的委托代理關系造成的矛盾,可以逐漸建立股權激勵機制,適當加大管理層持股比例,同時建立相應的披露和約束機制,完善股權激勵的功能,從而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3)在股權結構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過程當中,內部控制作為影響的中介變量,則會加強這一影響的程度,因此我們必須要在建立合理的股權結構的同時要加強內部控制機制的協調,這就能完善企業的股權結構,從而建立合理、有效的綜合性的內部控制機制,以良好的內部控制機制保障公司治理機制的良好運行。否則即使企業有比較合理的股權結構,如果沒有重視內部控制發揮的作用,那么股權結構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就不太明顯。
三、結論
在現有資本市場上,投資者使用經營狀況、財務狀況等財務信息主要是基于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性,高質量的會計信息有助于投資者了解上市公司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挑戰以及對公司未來發展狀況的預測,以便做出有效的投資決策,而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性主要依賴于內部控制的建立與完善情況。從現有的文獻成果可以看出,股權結構與內部控制均對會計信息質量、投資者保護等方面有著重要的影響,現有的相關政策規范也從投資者保護和維護證券市場健康發展的角度出發對企業內部控制的建設與披露提出了要求,但是對內部控制在股權結構與會計信息質量之間起著怎樣的作用尚未明確,只有揭開這一“黑箱”,才能更有針對性地提出完善股權結構、健全內部控制,從而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保護投資者利益的相關政策建議。[本文受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研究生創新項目資助,項目編號為13GWCXXM-11]
(作者單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