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智超+++張敬欽
互聯網在全世界范圍正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著,并且正全方位地影響著人類生活。會計是反映企業經濟活動的經濟信息系統,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企業所處經濟環境的每一次變革都會對會計帶來直接或間接的深刻變化。企業生產經營正處于一個嶄新的網絡環境中,這必然會給會計理論和實務提出新的要求。
一、網絡對會計基本理論的影響
1.網絡對會計目標的影響。關于會計目標,當前理論界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是受托責任觀,認為反映經營者的受托經濟責任是會計的基本目標;二是決策有用觀,認為向投資人等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決策的會計信息是會計的主要目標。在網絡經濟下,網絡這一工具的應用和普及將使會計目標發生變化:
(1)從會計信息的使用者看,傳統會計目標注重的是現有投資者、現有債權人,主要為現有的投資者、債權人提供企業相關的會計信息。信息傳遞的快速和便捷是網絡時代的特點,潛在投資者、債權人及其它利害關系人從企業獲得信息將成為輕而易舉的事情,他們只需直接登錄公司網頁或進行相關搜索,即可查找自己感興趣的信息,這就是說潛在投資者、債權人等成為網絡時代會計信息使用者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群體,不僅必要,而且完全可能。
(2)從提供的會計信息看,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在會計導向及信息質量的側重點上是大相徑庭的:在會計導向上,前者是面向過去,后者是面向未來;網絡時代下,由于潛在投資者、債權人等的增多,會計信息使用者更需要的是能為其提供決策依據的信息,進而決定是否采取某一行動或決策,因而會計目標更傾向于決策有用。
2.網絡對會計基本假設的影響。
(1)網絡對會計主體假設的影響。傳統會計主體假設從空間上限定了會計工作的具體范圍,在這一假設基礎上,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等基本要素才有空間歸屬。在網絡經濟時代,企業作為會計主體, 其外延不斷發展變化,至少表現在以下方面:①聚合性。隨著國際資本流動的增大,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形成,競爭的加劇,企業間不斷進行分化、重組、兼并;跨行業、跨地區,強弱兼并、強強聯合、成立企業集團,乃至跨國集團公司,會計主體呈不斷聚合之勢。以往由于受傳統方式的空間局限,集團型公司(總公司)對異地機構(分公司)的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 在技術難度和管理成本上都是高昂的,甚至無能為力。因而, 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資本的最佳流動和集團企業的有效管理。②不確定性。基于網絡的一種臨時性結盟組織(VIRTUAL COPO-RATION 虛擬公司)已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公司組織,它突破了空間界限,借助于計算機網絡, 根據“主體”的工作任務或市場變化的需要,可以迅速分合、重組,即“主體”可能時而膨脹、時而縮小,甚至解散。
(2) 網絡對持續經營假設的影響。無論是傳統的非網絡公司,還是網絡公司,都是以持續經營作為前提的,持續經營假設仍然適用于網絡會計核算。
(3) 網絡對會計分期假設的影響。隨著企業內部網與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企業的確可以做到向會計報告使用者實時提供會計報告,但這并不意味著會計分期假設不再適用。誠然, 網絡技術的發達可以使會計期間的間隔大幅縮短,比如一月、一周,但不能無窮小。一方面,企業許多經濟業務具有連續性和周期性,如果分割過細的話,會計報告就無法反映企業經濟業務的真實全貌;另一方面,單獨評價企業某一時點的瞬間數據意義不大。因此,在網絡會計環境下,會計期間的間隔可以進一步縮短,但不會消失,會計分期這一會計假設仍然是適用的。
(4)網絡對貨幣計量假設的影響。在互聯網和電子商務普及的情況下, 雖然企業內部組織之間以及企業與消費者、供應商等之間很少直接發生現金交易行為,大多數交易是以電子貨幣作為交易結算的工具。但是無論內外交易都是以價格為基礎,而貨幣是價格的衡量基礎。
(5)網絡對會計要素的影響。會計要素是對會計對象具體內容所做出的分類,是會計用于反映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因素。隨著網絡經濟時代的到來,傳統的把財務信息重點放在存貨、機器設備等實物資產上的現行會計報告的局限性日益顯示出來。在網絡經濟時代,無形資產是企業生存的資產,創新是新經濟的核心,人是保證創新的決定性因素,知識作為一種動態的生產要素和經濟資源顯得日益重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對信息加工的速度會越來越快,會計要素劃分會更加細密,更有層次,以更加準確地反映企業的資金運動狀況。
(6)網絡對會計權益理論的影響。長期以來,人力資本并沒有被納入經濟學的正規分析范疇,舒爾茨毫不含糊的指出,傳統資本概念是不完整的,它不僅包括物質資本,還應當包括體現在人身上的人力資本。在網絡經濟時代,知識、信息與創新能力比在傳統經濟中的作用日益突顯,而成為對企業起著最重要的作用,企業應是“一個人力資本與非人力資本的特別合約”。有人認為應把人力資源確認為與無形資產并列的人力資產,將其資本化為一項介于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之間的勞動者權益,勞動者權益承擔著類似債權人的風險,但有對稅后利潤的分配權。因此會計平衡等式修改為:人力資產+非人力資產=勞動者權益+負債+所有者權益。
二、 網絡會計對會計實務的影響
網絡會計雖然沒有對會計四大基本假設產生根本的動搖,卻在許多方面對會計實務產生了較大影響。下面主要分析網絡會計對經濟業務確認和會計報告產生的影響。
1.經濟業務的確認。原始憑證是會計確認經濟業務,明確經濟責任的書面證明,也是會計人員據以編制記賬憑證的基礎和依據。在傳統會計環境下,原始憑證都是有形的,各種類型的發票等各種原始憑證容易獲取,并且看得見摸得著,給人以安全踏實感。然而,當網絡技術在企業內部和外部得到全面應用后, 由于大多數交易采用無紙化交易方式,沒有傳統意義上的當事人簽字或蓋章確認程序,主要是以電子數據形式存在的原始憑證,缺乏紙質原始憑證。電子形式的原始憑證是無形的,容易被不留痕跡地修改。
2.會計報告的變革。在網絡時代,市場活動瞬息萬變,機會稍縱即逝,能否及時獲取會計報告對使用者的決策成功與否有著很大的影響。我國現行會計報告體系要求年報在年度結束后4 個月內報出,半年報在半年度結束后2 個月內報出,時間明顯滯后,極易延誤決策時機,會計報告對投資者的決策有用性大大降低。年度結束至報表報出的時間過長,使企業管理者有足夠時間來修飾會計報表,嚴重影響會計信息的可靠性。但是現行體系提供的是一種通用會計報告,看似提供了所有能提供的信息,能夠滿足所有使用者的需求,但實際上既不能滿足使用者的所有需求,也給那些需求信息較少的使用者帶來信息冗余問題,增加信息處理加工成本。會計報告往往與決策不相關, 報告更像是僅僅為遵循標準和法規而編制,并非是為滿足使用者的需求。
3.網絡會計下的會計報告模式重新思考。現行會計報告的及時性和有用性受到越來越多的使用者和學者的批評,而網絡技術的發展為根本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能性。
(1)適時報告模式。傳統手工環境下的會計報表編制需要較長時間,而在會計電算化條件下,特別是企業資源計劃系統環境下,會計軟件可以迅速自動分類匯總并按預定程序編制各種會計報表。通過互聯網,將會計報告傳送至使用者所經歷的時間也是相當短的。因而,在網絡環境下,技術上完全可以及時發布會計報告,使用者甚至可以實時獲取會計報告。由于瞬時的會計數據對決策沒有多大意義,可以每個月或者每半個月發布一次會計報告。
(2)交互式報告模式。企業不再提供通用會計報告,而是提供企業經濟業務的原始相關信息,讓使用者根據其決策需要自己加工會計信息,生成所需要的會計報告。企業資源計劃系統的實施和互聯網的發展為交互式報告模式的實現提供了可能,會計信息使用者不但可以通過互聯網迅速獲取會計報告,而且還可以生成自己所需要的特定會計報告,滿足其個性化需求。
(作者單位:河南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