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祎
(上海市黃浦區市政工程管理署,上海市 200023)
黃浦區位于上海的城市中心,東、南瀕臨黃浦江,北靠蘇州河,西鄰靜安區和盧灣區,區域面積12.49 km2,人口約60萬。
黃浦區是上海城市的發源地,1291年建立的上海縣城,從元代到民國初期歷經七百多年,一直是上海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是孕育現代上海城市的母體,是上海最先開放的地區,是上海歷史最悠久的中心城區。1843年上海開埠,外灘是上海最早對外通商的口岸,是世界各大銀行搶灘上海的首選之地,被譽為“東方華爾街”,一度成為遠東的金融中心;黃浦區是上海城市發展的名片和窗口。該區是上海中央商務區和中心商業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上海發展金融服務業的的區域,代表著上海乃至全國的消費時尚。黃浦區匯集了上海大劇院、上海音樂廳、上海博物館、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和上海美術館等著名文化設施,還是上海的行政文化中心和上海主要的交通集散中心。地區經濟發達、交通便捷、信息靈通、服務配套、經濟發展最為活躍。
黃浦區760萬m2的現代化智能大廈和歐式古典風格的經典風格老大樓,是中外客商落戶上海大展宏圖的理想辦公場所。南浦大橋、越江隧道、軌道交通組成的道路交通網絡和古城公園、廣場公園等生態綠地,以及星羅棋布的醫療衛生、教學、文體活動等機構、場所,為中外投資者的發展和生活創造了有利條件。
黃浦區坐落上海碟緣高地中部,為江河湖海長期相互作用形成的三角洲沖積平原,屬老濱海平原。地勢坦蕩低平,起伏和緩,平均高程為3~4 m。區境內氣候屬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濕宜人,季節分明,冬夏略長,夏初有梅雨,夏秋際多東南季風,伴有暴雨,冬春季多霧日。
區境內梅雨期一般自6月中旬至7月上旬,但有提早或推遲。故5~8月的持續性降雨,都屬梅雨。
區境內臺風多在夏秋之際。系赤道附近太平洋洋面上形成的強大低氣壓氣流,風力常達10級以上,往往倒屋拔樹,影響航空航海;所夾帶的大量降水,易于低地積水成澇。歷史上,風潮暴雨是境內最主要的自然災害,防汛防臺至今仍是一項重要工作。
區境內年降水量1 100 mm左右,集中在夏秋東南季風季節。1984~1993年:1985年降水量達1 533 mm;1988年僅631 mm。東南季風來襲,多伴暴雨,1993年8月7日,一次降雨123 mm。
黃浦區內涉及的已建系統6個,分別為新延安東、復興東、文廟、陸家浜、成都、中央商務區系統(西藏中、福建中、江西中),系統體制全部為雨、污水合流制系統(見表1)。
從總體上來說,黃浦區6個合流制排水系統的合流管道總長約170.731 km,已達標的管道長約118.08 km,黃浦區涉及的排水系統管網管徑的平均達標率約為69.2%,與近期整個黃浦區的排水管道達標率80%~85%的目標還有一定差距,尚有較多的工作要做。

表1 黃浦區涉及排水系統現狀一覽表
歷史上,原黃浦區范圍內有南京西路(黃河路-成都北路),四川中路(廣東路-南京東路),人民廣場西南角、西北角,寧波路(四川路-福建中路),尚文路迎勛路(龍門邨地區),文廟路曹市弄、半淞園路花園港路及南浦大橋下的中山南路國貨路等積水點。隨著城市建設發展的加快,上述區域的南京西路,人民廣場西南角西北角,半淞園路花園港路及及南浦大橋下的中山南路國貨路等道路(或區域) 通過重大建設項目的改建或積水點改善工程或養護維修排管分流的方式改建了排水管道,大大改善了暴雨積水狀況。尚文路龍門邨地區也通過改建管道及系統分流等工程改善了原南片區域最嚴重的積水區域的積水狀況,但因該區域的排水分處于陸家浜路泵站系統及復興東路泵站系統的最上游,當暴雨超過設計標準(1 a一遇;即36 mm/h以上) 還是可能有一定量的積水。而寧波路、四川中路等排水管網還未能按規劃改造,加之原管徑過小(寧波路Φ300),陳舊老化嚴重(四川中路磚拱異型管,使用已達80 a以上) 等原因,當暴雨過后還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積水。經過多年來的汛期暴雨積水資料的分析,近年來原黃浦區范圍內除了極少數的路段(如上述的寧波路和四川中路) 在短時超60 mm左右的暴雨產生積水外,基本上能達到標準以內不積水、超過標準退水快的要求。
造成部分路段積水和排水不暢等情況發生,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2.1.1 管道超齡服役陳舊老化
黃浦區現有排水管道由于建造的歷史、地域條件不同,及先有管道、再劃分系統。在泵站、總管建成后,一些支管還是沿用原有舊管,其管道不能適應規劃排水需要。如四川中路(南蘇州路-廣東路)、江西中路(南蘇州路-延安東路)仍為較大管徑的蛋形管、磚砌管。
2.1.2 老城廂地區歷史欠賬嚴重,下水道改造難度大
老城廂地區管道管徑與規劃相差較大,影響了這些地區的正常排水。在豫園、老西門仍然存在大量危棚簡屋,此類地區道路狹窄,違章建筑侵占道路現象嚴重,沒有下水道改建必須的施工界面。一旦對道路下水道進行改造施工,很有可能造成房屋坍塌事故。
2.1.3 合流制排水方式中排放的污水中夾帶大量廢棄物
黃浦區還有大量舊改房屋,居民生活污水通常直接通過雨水進水口排放到下水道管道中,期間大量生活垃圾等廢棄物一并流入,一旦受到阻礙就會形成管道和窨井內堵塞,雖然通過增加養護頻率,縮短養護周期等養護手段來保障排水管道的暢通,但仍有較多區域的下水道短時即能形成較嚴重的積泥,影響暴雨時的管道排放。
2.1.4 中央商務區排水系統中泵站設備陳舊老化嚴重
該排水系統為合流系統,其服務范圍:東起中山東二路、西至溫州路,南起廣東路、福州路,北臨蘇州河,服務面積1.89 km2。包括原西藏中、福建中、江西中等3個排水系統,建造于上世紀50~60年代,除福建中泵站于1998年進行設備改造,其余泵站基本沿用老設備,設備老化嚴重,一旦發生故障,影響排水能力,不利于中央商務去的開發建設。同時在該范圍內因未按規劃的系統設計暴雨重現期P=3,徑流系數ψ=0.8的改建標準實施“三泵合一”,系統范圍內大量排水管道還未規劃改建,寧波路、南京東路(河南路-中山東一路) 等幾十公里的管道仍在超齡服務,排放管徑、排水走向遠遠未達到中央商務區的排水標準(目前暴雨重現期P=1),故暴雨量超標時大多產生易積水的現象。
2.1.5 下水道通溝污泥出路問題急待解決
黃浦區市政下水管道總管長170.731 km,每天從管道內清出淤泥約20 t,這些污泥,都是通過污泥拖斗駁運到該區董家渡碼頭和盧灣區的日暉港碼頭,然后由船只運輸到填埋場處置。長期以來,董家渡碼頭是黃浦區市政下水管道養護、污泥外運唯一的專門碼頭,但拆除污泥運輸碼頭將是一個趨勢。一旦污泥轉運碼頭拆除,下水道污泥沒有出路,下水道疏浚清撈工作被迫停止,將直接影響到區域排水安全。
針對這些薄弱點,目前的做法有如下幾點。
2.2.1 加強日常養護,確保管道通暢
憑借合理的計劃和較高的機械化養護手段,通過開展預防性、周期性養護,提高水務服務質量,著重對易積水區域及建筑基地周邊加強疏通養護頻率做到管內無積泥。對和物業部位連接的管道和窨井要加強清撈和疏通,對CCTV探測到的下水道損壞,要及早提出修復方案,爭取在汛期前竣工,以消除隱患。
2.2.2 充分發揮“市區聯手,站管聯動”和“行業聯手、協同作業”等防汛排水聯防體系的作用
積極主動與環衛部門聯手,共同搞好防汛工作,避免因樹葉垃圾堵塞進水口造成積水。與相關泵站保持聯系,互通信息。同時在雨水口設置固體廢棄物攔截裝置最大限度地攔截雨水中攜帶地面上大量的樹葉、垃圾和泥砂等難以分解的廢棄物通過雨水口經連接管直接流入排水管道中。
2.2.3 積極實踐排水管道預防性修復工程
結合舊區改造重點解決區內管道非標、管徑偏小、老化等影響民生的積水點改造工作,積極實踐排水管道預防性修復工程。
平均每年保持實施1~2條路段的積水點改善工程,在改造排水主干管時,并對街坊管的現狀情況進行排摸,明確其規模、位置及數量,配套建設或預留街坊收集管,杜絕由于調查不清造成街坊內雨、污水無法出流的情況發生。改造排水主管的同時對沿線用戶接入管予以一并改建,形成完善的排水網絡,徹底解決道路積水。配合一些地塊的整體開發,逐步減少不達標路段的數量。通過近些年的積水點改善工程,一些傳統的積水點都未發生積水現象。
積極實踐排水管道預防性修復技術的應用,預防性修復工程是在管道結構性缺陷發展成事故之前,通過非開挖技術手段進行修復,恢復管道使用功能,延長管道使用壽命,同時可較好地解決土體流失、地下水滲漏等問題。該技術可以有效地克服開挖修復帶來的環境、交通等問題,在對周圍環境影響最小的情況下完成排水管道的修復。目前建國東路(黃陂南-肇周)路段的預防性修復工程已施工作業完成。
2.2.4 按外灘金融集聚帶規劃要求,加快排水基礎設施配套建設
根據重點開發建設外灘金融集聚帶,以外灘濱江發展為核心,加快建設外灘北段(品牌提升段)、外灘中段(功能示范段)、外灘南段(商務拓展段)的需要把西藏中(4.5 m3/s)、福建中(6 m3/s)、江西中(2.7 m3/s)系統改造成中央商務區排水系統,將設計暴雨重現期為由1 a一遇提高為3 a一遇,徑流系數ψ=0.8,合流泵站的排水能力為21.33m3/s,污水泵的總截流能力為1.832 m3/s,規劃新建DN1500過蘇州河截流污水管,污水經浙江北路、天潼路、曲阜路、國慶路、天目西路、大統路截流至合流一期8號支線DN3000干管。
2.2.5 市、區聯動,積極解決黃浦區污泥出路問題
黃浦區市政養護污泥目前只有外馬路-董家渡路污泥碼頭唯一出路,雖然在世博會期間未予動遷,但市中心污泥碼頭遷移是發展趨勢,應未雨綢繆,在上海市水務局排水處指導下,建設適合中心城區的通溝污泥中轉站,污泥經沉淀脫水后,通過環衛碼頭外運填埋處置,選址優先考慮垃圾中轉站周邊無居民的空置場地,或中央商務區三泵合一后廢棄的原舊污水泵站(在蘇州河南岸黃浦區內)。
2.2.6 加強薄弱點的量放水人員力量
將防汛搶險隊伍分成5個小組,除一個小組專門負責復興路下立交外,其余各組負責一個街道,并負責該街道范圍內的易積水點。量放水時確保積水點積水少,退水快。
(1)防汛防臺工作從以汛期為主,轉變到汛期與非汛期并重,重視抓好日常防汛減災體系的建設、完善和管理上來,確保防汛防臺工作在新時期跨上一個新的臺階。
一年的汛期有122 d,非汛期有243 d。在非汛期,必須要做好排水設施的維修養護工作,針對汛期暴露出的問題和薄弱環節,要查找原因,采取措施、全面整改、不斷提高排水設施的防汛防臺能力,為汛期打下扎實的基礎。
另外,要搞好防汛隊伍建設,積極開展專業人員培訓和演練,總結防汛工作的經驗教訓,提高防汛防臺工作的科學性、針對性、實效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
(2)提高與完善防汛指揮系統的組織指揮能力,保障防汛應急預案的科學性、針對性、可操作性。
結合黃浦區的特點,針對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擴大預案的覆蓋面,要細化預案,優化預案,努力提高預案的質量,做到職責清晰,簡明扼要,注重實效,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組織開展針對性的應急搶險演練,以檢驗預案的可操作性和針對性,提高搶險隊伍的救災技能和指揮員、戰斗員的指揮水平及搶險能力。物資準備充分,保障搶險急需,確保任務完成。
(3)防汛責任制要按照“塊塊負總責,條條負主責,下級對上級負責,人人都有責”等四個層次,把責任落實到各個單位和相關人員。
a.行政首長負責制:行政首長負責制是全面落實防汛防臺責任制的關鍵,各部門各單位的行政一把手是防汛防臺的第一責任人,全面領導和指揮防汛搶險工作,實施統一領導、統一指揮、統一協調。
b.分級責任制:根據防汛工程所處地區、工程等級和重要程度等,確定分級管理運作、指揮調度的權限責任,實行分級管理、分級調度、分級負責。
c.分包責任制:為確保重點地區和主要防汛工程安全度汛,各級政府行政負責人和防汛指揮部領導成員實行分片包干,把防守任務具體落實到人,責任到人、以利于防汛搶險工作的開展。
d.崗位責任制:防汛工作的各個崗位都要制定崗位責任制,明確任務和要求定崗定責,落實到人。對崗位責任制的范圍、項目、安全程度、責任時間等都作出明確規定。
e.技術責任制:主要是防汛搶險中,充分發揮技術人員的專長,以實現科學搶險、優化調度和制定調度方案等有關技術問題,給專業技術人員建立技術責任制。
(4)加大宣傳和執法的力度。
積極貫徹對社會公開的“三項承諾”,認真參與“世界水日”、“中國水周”、“世界環境日”等宣傳活動和夏令熱線排水志愿者隊伍為民服務進社區活動。要充分發揮利用好街坊小區宣傳欄、張貼告示等手段,準確及時、主動地向社區民眾宣傳防汛預警信息、極端天氣預報、臺風警報等防御知識、自救互救常識,努力將災害損失降到最低,確保中心城區正常運行,確保安全度汛。
另一方面,在“以人為本”的宗旨下,做好水務執法工作。按要求做到“兩個堅持、四個加強”:堅持嚴格執法、堅持文明執法,加強隊伍建設、加強長效機制、加強執法宣傳、加強貫徹落實,為防汛排水工作的奠定堅實基礎,做好有力保障。
防汛防臺是一項涉及城市和廣大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大事。隨著上海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建設,人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防汛防臺工作的要求將更高;面臨全球氣候變暖,自然災害嚴重和頻繁的趨勢,防汛防臺的形勢將越來越嚴峻。防汛防臺工作必須不斷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明確目標、創新機制,從總體上提高防御暴雨的水平,保障現代化國際城市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