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艷

采訪嘉賓
張長青,男,1962年生,主任醫師,教授,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1986年于蘭州醫學院本科畢業,1996年于上海醫科大學博士研究生畢業,1998年第二軍醫大學博士后出站?,F任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副院長,上海市創傷骨科臨床醫學中心主任,四肢顯微外科研究所所長。亞太重建顯微外科候任主席、中華醫學會顯微外科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委員、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創傷學組副組長、中國醫師協會創傷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市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會長、上海市醫學會顯微外科分會名譽主任委員、上海市醫學會骨科分會副主任委員;擔任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副主委、JBJS(Br)特邀審稿專家等多個雜志編委。承擔并完成國家重點項目及市級各類科研項目10余項,發表論文170余篇,其中SCI論文70余篇,主編專著12部、主譯專著5部,其中,《Wiesel骨科手術學》獲得2014上海市優秀圖書一等獎。
主要致力于骨科疑難疾病和骨科生物材料的研究。在國內率先開展了吻合血管游離腓骨移植的臨床工作,目前已完成超2000例病例,成功率達80%以上,名列國際先進水平,該項手術已在國內推廣,解除了大批股骨頭壞死病人的疾苦。全年手術量已超過美國杜克大學,處于國際第一的位置。在國內首先引入PRP技術,經十年努力,已獲得國家藥監局批準進入市場,并實現產業化,解決大量疑難病的治療,是國內為數不多的轉化醫學成功項目。
研究成果先后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次、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次、中華醫學科技獎三等獎2次、上??萍歼M步一、二、三等獎各1次、上海市醫學科技二等獎2次。2006年以來,先后獲得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上海市醫學領軍人才、上海市領軍人才、衛生部中青年優秀專家、上海市“十佳”醫生等殊榮。
經典案例
南京的小孫在小學六年級時被查出患上了免疫源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在長期的激素保守治療之后,又患上了雙側股骨頭壞死,右側Ⅰ期,左側Ⅱ期。
為了治病,小孫從南京趕到北京,從中醫看到西醫,從國家準字藥到民間各種偏方,他還借助網絡廣泛咨詢治療股骨頭壞死的醫生,并與股骨頭壞死患者交流治療心得,嘗試過理療、電磁治療等各種新方法。然而病情不僅沒有好轉,反而持續加重。
所幸命運之神向小孫拋出了橄欖枝。某一天,他看到了中央電視臺《健康之路》欄目播出的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骨科張長青教授運用吻合血管游離腓骨移植術治療股骨頭壞死的專題節目??吹焦澞亢蟮牡谝粫r間趕到了六院,找到了張長青教授。
經診斷,小孫的雙側股骨頭壞死,病情較最初已進展許多,右側已達到Ⅱ期,左側關節面已出現輕微的塌陷,需要盡快手術。張長青教授為他詳盡地排了一張康復時間表:“術后半年內不能下地活動,患肢不能負重,在床上堅持功能鍛煉。大約一年到一年半內可以恢復如常。”小孫終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手術的過程非常順利,大約3小時雙側手術完成,沒有輸血。手術后的恢復也出乎意外的好,術后2周小孫便可以自己抬腿鍛煉了。半年之后,可以靠雙拐下地活動。7個月后,他開始棄拐行走,走了一兩百米后髖部也不會疼,慢慢地,他可以走500m、1000m……術后一年再次隨訪時,他的一切檢查結果顯示股骨頭壞死已完全得到控制。
這一刻,小孫如釋重負。
“股骨頭壞死”的癥狀
股骨頭壞死被稱作“不死的癌癥”,雖然不會致命,卻能使患者的髖關節因為缺血而壞死,承受身體重量的骨小梁或斷裂或被吸收,關節因為失去承受身體重量的能力而塌陷,關節間隙狹窄,關節活動受到限制,最終喪失勞動和自理能力。
股骨頭壞死的主要癥狀是疼痛,早期病人的疼痛部位往往是大腿根部、臀部深處,或者是大腿前方,甚至膝關節。這種疼痛活動時明顯,休息后會有所緩解,夜間翻身時也會出現。有些病人的疼痛會在一段時間后突然緩解,但是隨著病情的進展,疼痛又會再度出現,并且持續加重。由于髖痛及股骨頭塌陷,或晚期出現髖關節半脫位,有些患者還會出現跛行。再進一步發展,患側髖關節活動能力會越來越差,如屈伸不利、下蹲困難、不能久站、行走鴨子步、髖關節發出響聲甚至伴隨腿肚抽筋現象,最后,髖關節完全喪失功能,只能借助輪椅或是拐杖。
“股骨頭壞死”的治療方法
張教授指出,如果早期出現大腿根部的疼痛,尤其是有長期的激素服用史或長期飲酒者,并且經過1~2周觀察仍不見好轉,就需引起足夠的重視,在??漆t生的指導下,使用適當的藥物緩解疼痛并注意日常生活的防護,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30%左右的患者是有自限性的,早期的股骨頭壞死現象會趨于穩定,不再繼續發展,從而避免了手術。
如果經過隨訪發現壞死有進展,這時應該進行手術治療。
在股骨頭壞死的手術治療上,傳統的方法往往都是一刀切,無論發展程度早晚與否,大多是開刀切除壞骨,換上人工骨。這種方法價格昂貴,而且置換后每隔10年左右就要更換一次人工骨,不僅“翻修率”高,而且存在感染及其他并發癥的問題,會嚴重影響病人、特別是中青年病人的生活質量,帶來沉重的經濟和心理負擔。事實上,這種人工置換的方法只適合晚期無任何辦法治療、功能無法恢復的病人。
神奇的“游離腓骨移植術”
對于早期和中期的患者,年齡小于55歲的,以及終末期青少年股骨頭壞死,經過觀察確定病情呈發展趨勢者,其實可以有更佳的選擇,即"帶血管游離腓骨移植術"。
相比人體不可缺少的股骨頭,腓骨是位于小腿的非持重骨骼,它的主要功能是組成了小腿穩定腳踝的結構,腓骨下端的1/3才有重要的肢體功能,其他段的作用非常小。加之腓骨本身很直,且血供豐富,以之替代壞死的股骨頭,不會對人體產生明顯的不良影響。
盡管在美國,杜克大學已經將“帶血管游離腓骨移植術”推廣成在美國治療股骨頭壞死的治療規范,但與之相比,張長青教授帶領的團隊進行這項手術的并發癥和手術時間都明顯低于前者,這是由于他們在手術技術上走了自己的一條創新之路。endprint
傳統游離腓骨移植治療股骨頭壞死技術存在一定的缺陷,如獲取帶血管蒂腓骨切口長、時間長、對病人的損傷大;小腿供區和髖部并發癥發生率較高;以及技術難度大、需要兩組醫師同時手術等。對比國外的同類治療,張教授創新性地運用“切取游離腓骨三步法”進行手術:即先離斷腓骨;再解剖周圍結構;最后顯露血管并切取腓骨,三步法將取游離腓骨手術時間從平均1小時大幅縮短至15分鐘,從而極大地縮短了手術時間。
而且由于整個手術都是圍繞肌間隙操作,且在取出小腿腓骨的同時,周圍的血管都進行了結扎,所以,手術中病人基本沒有大血管的出血,術中也無需輸血。目前,這些技術在國際上也是領先的,也是六院的“帶血管游離腓骨移植術”并發癥低于杜克大學。
另外,傳統的腓骨移植術存在清理壞死病灶路徑過長、股骨頭容易被打穿的問題,而這正是導致髖部并發癥的誘因。張長青教授首次建立髖前入路腓骨植入技術,改變了切口位置,減少了手術創傷,簡化清理壞死灶步驟,減少了髖部并發癥的可能;并且,六院的腓骨移植術采用了人體可吸收螺釘,創傷較小。
如今,“游離腓骨移植治療股骨頭壞死”已經被寫入《國際股骨頭壞死疾病治療指南》,《指南》中寫到:“中國專家所施行的‘游離腓骨移植術取得了很好的療效,該技術的確有效。需要根據主刀醫師的技術熟練度及移植技術特點進行選擇?!?/p>
雖然“帶血管游離腓骨移植”技術原則上只適合中、低程度的患者,但是由于年輕人特別是25歲以下的患者自身的修復能力較強,即使股骨頭壞死已經處于晚期,還是可以運用腓骨移植手術幫助股骨頭修復。外科技術是以外力給予股骨頭生長的活力,而年輕患者自身的修復能力是其自身的一種內力,兩者相互作用會產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張教授曾經接診過16歲就股骨頭嚴重壞死的小病人,經過手術治療,至今8年依然行動自如。
這項手術也大大降低了這部分病人的治療費用,張教授介紹,關節置換的費用在20萬左右,而重建手術的費用僅在3萬左右,大大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而張教授又在國際上率先打破了雙側股骨頭壞死必須分次手術的弊端,開創了雙側壞死一次手術的治療方式,明顯降低了手術創傷、縮短了手術時間、降低了出血量,為患者爭取了寶貴的恢復時間并節省了治療費用,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目前,經張教授治療的股骨頭壞死患者已達3000余例,其中,對于早中期股骨頭壞死的患者,有效率可達80%~90%。
編輯/清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