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啟貴
(青海大通縣水務局水土保持工作站,青海大通 810100)
淺談青海省農村水利工程安全可持續發展的幾點措施
馬啟貴
(青海大通縣水務局水土保持工作站,青海大通 810100)
農村水利工程不論從建設到管理,都要追求安全和可持續運行。本文為探討水管體制的不斷深化改革,結合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工作,對全縣人畜飲水管理工作方面作了一點調研,談一點今后的設想。
水利工程 水管體制 飲水管理
工程規模的不同,類型的不同及不同的經濟和技術條件決定了工程采用什么樣的管理體制。
到目前,全縣共建成254個村的人畜飲水工程,其中返困的有102個村。但不論規模大小,都實際上是采取了水務局法人管理的模式,即政府包辦。
農村人飲工程一般供水量少,而供水成本相對較高。供水水價不到成本的1/3。加上農民吃“福利水”的觀念很普遍。不能實現按成本收費使得工程運行管理和維修經費嚴重不足,所有工程無法提取折舊費和大修費,只能維持簡單的維修、搶修,很多工程的維修、搶修也無法及時進行處理,只采取應急處理措施,而無法進行規范的維修和更新。特別是2007年來的受水費全額上交財政,而財政又沒有支付一定的維修和管理運行經費使水管單位處于很尷尬的局面。工程更新改造資金無法積累和落實,導致工程難以良性運行。
用水戶參與不夠或基本不參與工程運行管理的主要原因在于:在長期計劃經濟體制和政府包攬經濟社會各種事務的影響下,目前雖然水管部門積極組織成立用水戶協會,但由于運行資金缺乏等原因,管理仍然為政府動員、政府組織、政府規劃、政府實施的狀態,項目規劃到運行過程中始終帶有行政命令的色彩,用水戶,即農民群眾的意識中仍然是只要交了10元錢的水費,一切管理工作就是政府的。就連鄉鎮一級政府和村鄉領導也認為,交了10元錢的水費,就是群眾參與了管理。簡單的群管理念,造成了第一線管理環節的薄弱和不到位。很一般的堵、漏和閘閥維修等簡單工作都靠水管單位去處理,受益群體毫無管理的責任性和主動性。
(1)由于管理體制的不順,激發不起農民參與工程管理的積極性和責任性,至使水費難收,普遍存在等、靠、要 的思想,依靠政府確保工程的維護維修。全縣按已解決飲水的人口和現行每人每年10元的標準計算,年應收水費為190余萬元,而近兩年在加大征收力度的情況下,也只收取31%左右。而按2007年底的調查統計,全縣人飲工程老化失修十分嚴重,需維修改選的工程涉及137村,都屬于急需修復和更新改選的工程,共需資金588萬元之多。就算按現行水價標準足額收取,也不可能在一兩年內解決老化失修的問題。而群眾的思想上你水管單位收取了水費,但服務根本沒有到位,沒有解決吃水返困等問題。造成群眾不滿意,出現越級反映或群體上訪等強烈要求解決問題的現象,但對水管單位來說十分無奈。
(2)由于管理體制的不順,受益戶參與管理的程度不高,全部管理工作都依靠政府的水管單位,至使管理粗放,在管精管細上不到位。人飲工程點多面廣,每個鄉鎮僅下派1-2名水管人員,是無法做到管精管細的程度。造成對工程的安全隱患不能及時發現和消除,有些隱患甚至對農民人身及財產有很大的威脅。而一但出了安全事故,責任重大。從目前的管理現狀看,受益村和群眾平時對這些安全運行管理問題不夠重視,一但發現問題嚴重,就等水管部門去解決,包括工程的修復,財產損失的賠償等。而受益群眾卻沒有責任。
(3)推進水管體制改革進程鑒于農村人飲工程管理體制不順,機制不活,政府大包大攬,而事實上攬不住的實際現狀。在近兩年來水管體制改革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改革,推進改革進程。本縣以建立的用水戶組織為形式、以民主決策為根本、以自我管理為條件、以工程可持續利用為目標的用水戶全過程參與或管理機制為總體目標。通過不斷的探討和創新,推出適應新形式下的水利管理體制和模式。
1)明淅產權,落實責任。將人飲工程所有權劃歸受益鄉或集體所有,采取建立用水戶協會管理方式,實行自主管理。
2)加強政府監管力度。水務部門作為農村飲水的行業主管部門,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并推行適宜的飲水安全工程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要對各種所有制形式的供水單位加強監管和管理,特別是在飲用水源保護和工程保護、水質監測等方面,切實保證農村供水的質量和安全。
3)努力引導和創建自主管理模式與機制。在人飲工程管理中健全一系列群眾全程參與項目建設管理的機制,成立由所有用水戶自主參與管理的非贏利性的用水組織,把管理權、決策權、收費權歸還給受益群眾,增強群眾管理工程的責任性和積極性。對用水戶管理體制有四點設想:一是聯村或跨鄉的人飲工程具有供水范圍大的特點,涉及到用水協調,宜采用專業管理單位即鄉鎮站和用水戶協會有機結合的管理體制。二是單村供水工程,以受益村所有受益戶組成用水戶協會管理。三是不論多村或單村供水工程,均按工程所覆蓋的受益戶不論村、鄉區別組成用水戶管理協會對該工程進行管理。四是以一家一戶和聯戶自用為主的微型飲水工程,實行“自建、自有、自管、自用”。
4)制定合理的水價,逐步走上良性運行。解決工程運行管理費、維修費和折舊費,到達到成本水價。否則無法實現良性運行,擺脫不了向國家伸手要錢的局面。
目前,對農村供水的定義為“準公益性事業”。根據水利部《關于加強村鎮供水工程管理的意見》要求,工程管理體制的核心就是要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誰負擔”的基本原則,明淅農村飲水工程所有權和管理,落實管護責任,堅持“責、權、利”相統一,逐步建立起職能清淅,權責明確的水管體制。
馬啟貴(1980.2—),男,大專,助理工程師,青海省大通縣水務局,主要從事水務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