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方瑜
(紅河衛生職業學院,云南蒙自 661100)
試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圖書館服務創新
孟方瑜
(紅河衛生職業學院,云南蒙自 661100)
本文分析了在當今全面深化改革的社會轉型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圖書館服務創新的必要性,并對圖書館的服務創新思路及創新內容作了初步的探討。
公共文化體系 圖書館 服務創新
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社會轉型期,新的政治、經濟、社會背景下,圖書館作為公共服務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面臨許多挑戰,其中既有外部環境新的發展,也有圖書館自身管理體制在轉型期遇到的新問題,這些都使得今天的圖書館服務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服務。
(1)公共文化體系建設的概念。“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包括“公民基本文化權利”以及由此產生的“公共文化需求”和滿足公共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具體包括公共文化設施體系、公共文化網絡體系、公益性文化服務體系和公共文化管制體系。它強調的是“文化權利”理念,是對公民基本文化權利的保障。第21屆聯合國大會在《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中把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確認,對于生存權、發展權等集體人權概念的形成、發展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在第三部分第十五條中聲明:“1)本公約締約各國承認人人有權:[甲]參加文化生活;[乙]享有科學進步及其應用所產生的利益;[丙]對其本人的任何科學、文學或藝術作品所產生的精神上和物質上的利益,享受被保護之權利。2)本公約締約各國為充分實現這一權利而采取的步驟應包括為保存、發展和傳播科學和文化所必須的步驟。3)本公約締約各國承擔尊重進行科學研究和創造性活動所不可缺少的自由。4)本公約締約各國認識到鼓勵和發展科學與文化方面的國際接觸和合作的好處”。
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正是為了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目標—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權利而做出的國家性工作部署。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總體目標是: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群眾提供快捷、方便、有效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保障人們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包括:比較富裕的公共文化產品生產提供體系、比較全面的社會公共文化設施網絡體系,比較有力的公共文化資金人才技術保障制度、比較完善的公共文化組織支撐和運行評估制度。實現文化資源的優化配置,建設縱向到底、橫向到邊、覆蓋社會各方面的公共文化服務網,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均衡覆蓋全社會,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從政府公共服務的角度出發,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被認為是“在政府主導下,以稅收和財政投入方式向社會整體提供文化產品服務的過程和活動”[1]。
(2)圖書館服務創新是公共文化體系建設的必然要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在社會文化領域的體現與客觀要求。公共文化包括“公民基本文化權利”以及由此產生的“公共文化需求”和滿足公共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與之對應,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也可以從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的生產者、提供者、消費者三重結構來考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即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利、滿足公民公共文化需求的文化產品生產與服務體系。具體包括公共文化設施體系、公共文化網絡體系、公益性文化服務體系和公共文化管理體系。從文化管理到公共文化服務的轉變,也是伴隨著政府從管理型到服務型的變革而轉變的。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中提出了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的六種類型,也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骨干力量,其中圖書館明確其中。(文件中規定:“國家興辦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站)、科技館、群眾藝術館、美術館等為群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單位,為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文件中提出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增加投入,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成為近年來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指導方針。圖書館屬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之一,發展圖書館事業對保障公民文化權利具有重要意義。在現代社會的文化服務體系中,圖書館作為公眾信息搜索和閱讀的場所、文化與休閑活動的場所,是查閱文獻資料的重要途徑,也是平等獲得信息、公益性知識援助、參與閱讀活動的途徑與場所。正因為公共圖書館具有這些重要作用,所以現代民主國家的公民把他們獲得“共同期望乃至珍視的圖書館服務”的權利,當作自己應該享有的文化權利之一來看待。圖書館的重要性決定了圖書館在新時期必須不斷實現其服務的創新發展。
首先,圖書館應該對自己所擁有的資源進行整合,將有形的圖書館網點和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建設的虛擬圖書館網點結合,通過構建科學完善的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實現圖書館的多元化服務,使圖書館文獻資料收集和知識服務覆蓋到整個地區;建立科學的文獻信息資料體系,通過科學采購、合理調配,建立覆蓋整個地區的文獻資源共享體系;實現全地區的便利、快捷、平等、無障礙的公共圖書館服務。
其次,應大力爭取政府財政的支持。政府的投入直接決定著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決策者對圖書館事業的重視程度決定著財政對其的投入。如果政府不重視、財政對圖書館事業投入相對較少,會得公共圖書館的創新服務只能停滯不前。
最后,把“以人為本”核心理念始終貫穿在圖書館服務創新拓展中。要建立區域圖書館體系,科學、合理規劃布局圖書館網點,既要考慮城市和經濟發達區布點,又要考慮在農村偏遠地區布點,網點分布規劃公平、合理、實效。網點布置要注重結合地方實際情況建立能夠滿足當地人民群眾需求的知識文獻、信息體系。科學、平衡分布文獻資源,減少因地域差距帶來的資源分配不平衡而導致享受資源不公的現象。提供均等服務,不論工種、階層、強弱勢群體均能享受圖書館服務。
(1)提升公共圖書館工作人員的素質。傳統圖書館管理是以文獻為主的管理,注重的是文獻資料的收藏及人們獲取文獻的有效性,這種工作方式忽視了人的主動性。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全面調動圖書館員的主動性,發揮圖書館員的才能,不斷創新服務,人盡其能,人盡其才。集體的成長配合個人能力的發展,集體的目標與個人的目標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實現圖書館服務的創新。同時,圖書館員要不斷適應知識經濟時代、信息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既要有敬業精神和較強的服務意識,還必須轉變傳統知識結構,熟悉計算機和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運用新技術對資料搜集、整理、加工,為讀者提供方便有效的服務,充分發揮公共圖書館服務于全體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和知識信息需求的職能。還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質和工作能力、創新能力,力求成為圖書館信息庫的建造者和維護者,成為信息資源與讀者用戶之間的橋梁。人力資源以其無形的影響能量,通過調整圖書館其它資源及其相互間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圖書館的發展的方式和速度,決定著圖書館事業的興衰與成敗。作為圖書館服務的執行者,圖書館服務的創新必然要通過館員素質的提升,才能得以實現。
(2)公共圖書館服務創新必須實現服務的多元化。圖書館必須提供多樣化服務形式,做到現實館藏服務與虛擬館藏服務的有機整合。利用實體館藏,對重要讀者、重要項目提供送書上門服務;利用網絡信息平臺的虛擬館藏,提供讀者自主獲得所需的信息資料,加快圖書的流動速率,實現資源的最大利用率;通過網絡實現圖書續借,幫助用戶節省時間和精力的續借服務;用戶借書到期后給用戶發送信息等形式的催還服務;加強圖書館員與讀者之間聯系的網上服務等。依據圖書館自身發展的定位和服務群體的特點,圖書館應充分發揮其作為文獻資源擁有者和傳播者的有利條件,盡量推出多樣化的特色服務。例如面向廣大讀者的數據庫檢索與專題知識培訓;利用網絡技術提供培訓課件;開展便于讀者使用圖書館服務的用戶培訓;舉辦各種專題性的培訓班滿足用戶的學習要求等豐富多樣的便民服務活動。
(3)公共圖書館服務創新必須實現服務的個性化。當前圖書館服務中現代多媒體和計算機及互聯網信息技術已經普遍得到使用,多種專業性數據庫的建立,為讀者提供更多的檢索與信息活動一體化開放服務手段,圖書館工作人員與讀者面對面的機會銳減,因此現代圖書館構建人性化服務體系顯得更為重要。“圖書館人性化服務的理念,就是以尊重讀者、關懷讀者為宗旨,與讀者相互溝通合作并建立一種親切、平等的、相容服務關系,讓讀者在圖書館服務中找到一個充滿人性味道的精神家園”[2]。所以,圖書館的創新服務不僅要使讀者能夠快捷方便的查找、閱讀所需的文獻資料信息,更要在這個過程中獲得心情的愉悅,享受舒適方便的服務帶來的求知體驗,這是新時期公共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產品生產者的義務。
綜上所述,在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公共圖書館服務創新是未來圖書館服務發展的趨勢,這一創新過程涉及到政府投入、圖書館建設的統一規劃、圖書館資源的整合與合理安排、網絡技術與圖書館服務的深度結合等重大課題。公共圖書館服務的創新其基礎性工作在于服務的多元化、個性化及人才隊伍的建設。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需要所有圖書館工作者不斷的開拓創新。
[1]章建剛,陳新亮,張曉明.《中國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歷史性轉折》.參見:李景源,陳威主編:《中國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報告(2007)》[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9.
[2]孟祥榮.公共圖書館服務“市場化”問題與對策[J].圖書館學研究,2004(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