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南
(西南大學法學院,重慶 400716)
論后WTO時代中國反傾銷的法律制度構建
李鳳南
(西南大學法學院,重慶 400716)
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國外商品在中國的傾銷越來越頻繁,其帶來的負面影響也越來越嚴重。雖然反傾銷已經成為各國防止傾銷、保護國內產業的一種普遍措施。但如何完善中國的反傾銷法律制度構建,一直是中國法學理論界以及實務界所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鑒于此現狀,試圖從我國的反傾銷立法現狀出發,指出了中國《反傾銷條例》中的不足及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完善的建議,以此提出了構建中國反傾銷法律制度的具體構思。
反傾銷 反傾銷措施 構建法律制度
要理解反傾銷的法律內涵,就必須先從傾銷的含義入手。原因在于反傾銷是針對外國的傾銷行為而采取的有關措施。傾銷是指,如果是在正常的貿易過程中,一項產品從一國出口到另一國,該產品的出口價格低于在其本國內消費的相同產品的可比價格,亦即低于其正常的價值進入另一國的商業渠道,則該產品將被認為是傾銷。由于傾銷行為違反了市場經濟所追求的“平等的待遇和機會”這一根本原則,已在世界范圍內被視為是一種價格歧視和不公平的貿易作法,并被普遍反對。
反傾銷(anti-dumping)是指進口國主管當局根據受到損害的國內工業的申訴,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對以低于正常價值的價格在進口國進行銷售的、并對進口國生產相似產品的產業造成法定損害的外國產品,進行立案、調查和處理的過程和措施。 世貿組織的《反傾銷協議》規定,一成員要實施反傾銷措施,必須遵守三個條件:首先,確定存在傾銷的事實,即產品以低于正常價值的價格出口銷售;其次,損害事實存在,也就是傾銷行為給進口國產業造成了實質損害;再是,傾銷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成立。
典型的反傾銷措施,就是對從特殊國家出國的特殊商品征收進口關稅以達到把價格提到該商品正常價值或者是消除該商品對本國工業造成的損害的目的。我國采取的具體反傾銷措施有以下三種:第一,臨時反傾銷措施。征收臨時反傾銷稅;要求提供保證金、保函或者其他形式的擔保。第二,價格承諾。指在進口方反傾銷調查機關作出初步裁定存在傾銷和損害且傾銷和損害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后,出口經銷商主動承諾提高價格或停止以傾銷價格向進口國國家或地區出口產品的行為。第三,反傾銷稅。終裁決定傾銷成立,并由此對國內產業造成損害的,可以征收反傾銷稅。
中國的反傾銷制度建立于1994年,當時反傾銷的法律依據是1994年7月1日生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2002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條例》正式實施, 這標志著我國保護民族產業的法律制度更加科學化、效率化和公正化。因此,我國現行反傾銷的法律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條例》。中國的反傾銷法律雖從無到有經歷了較短的時間,但從不完善到相對完善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然而,《反傾銷條例》是在時間倉促、缺乏實踐,同時又在未經嚴格程序審定的情況下出臺的,所以其缺陷和不足亦在所難免。與國際反傾銷體制相比,我國反傾銷法的實體規則還存在著諸多不足,需要進一步完善。
3.1.1 提高反傾銷法的立法層次
從目前來說,我國反傾銷法的法律淵源有二:一是自1994年7
1日起施行的《對外貿易法》;二是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的《反傾銷條例》。在這兩者之中,前者雖然屬于最高立法機構的立法,但涉及反傾銷的只有該法第30條一個條款的原則性規定,對反傾銷根本無實際的操作性。作為中國反傾銷制度的主要規則的后者,卻是國務院頒布的行政法規,這種以行政法規作為反傾銷法律依據必然會導致權威性不足,效力較低。因反傾銷是一項全面而又復雜的工作,該法規很可能難以做到調動社會各方面資源充分有效地進行反傾銷調查和采取反傾銷措施,從而影響其科學性、效率性。如上所述,應當按照國際慣例和相關發達國家的立法經驗,在新條例的基礎上,加快研究和制定一部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的反傾銷法律,提高反傾銷立法層級,這對完善和穩定中國的反傾銷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3.1.2 完善反傾銷實體法
(1)完善傾銷的認定。
①對“正常價值”中涉及到的一些具體問題應該明確規定。新條例中對正常價值界定的方法基本上與WTO反傾銷規則相一致,也是采用 “出口國國內價格”、“第三國價格”、“結構價格”三種方式 。但中國的反傾銷立法對使用“出口國國內價格”并沒有規定相應的前提條件——“正常貿易過程”的確定。這點我們可以借鑒WTO以及歐美的做法,對“低于成本銷售”的參考因素,以及符合“關聯交易”的情況作出詳細的規定。但是,反傾銷立法絕對不能生搬硬套,應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制定具體的標準。
②完善“出口價格”的確定。可以參照歐盟的反傾銷立法,明確出口價格的構成因素。這些因素可以包括:正常的運輸、保險、處置、裝卸及附加費用,關稅、反傾銷稅和因產品進口或者銷售在進口國所交的其他稅款,以及一個合理幅度內的銷售費用、一般費用、管理費用和利潤等。此外,還要結合我國的實際進行必要的界定相關反傾銷法中沒有規定的專業術語。
③完善傾銷幅度的規定。可以參照國外的先進立法,應該對影響傾銷幅度的不同因素進行適當的調整,包括稅收、銷售的不同條件以及貿易水平、銷售數量等。尤其是在比較正常價值與出口價格時,應該在出口國出廠價的基礎上進行比較,以達到公正合理。
(2)損害的認定上。雖然《反傾銷條例》所指的損害類型與WTO反傾銷規則并無二致,且《反傾銷條例》第8條也規定了確立損害時應當審查的一些事項,但此規定仍有一些不足:缺乏對相關概念的明確界定,原則性規定過于簡單,因而不利于反傾銷的實際操作和體現反傾銷法律本身的透明度。
對實質損害、實質損害威脅以及阻礙新產業的建立的認定上,建議對《反傾銷條例》第8條進行修改,對不同的損害應規定不同的參考因素,并對每一種損害形態分別規定相應的標準。
(3)因果關系的認定上。我國有必要在立法中明確規定因果關系的認定標準,可以借鑒《反傾銷協議》第3.5條的做法,規定在確定因果關系時應該考察的相關因素和無關因素。此外,為保證足夠實際操作的靈活性,無需直接在立法中規定我國采用的因果關系的類型。
(4)增加“公共利益”的考慮。如何把反傾銷與對公共利益的保護統一起來,是我們對《條例》進行反思和完善中必須注意的問題。針對這個問題,可以借鑒歐美反傾銷法的規定,我國反傾銷立法在決定征收反傾銷稅對、除應滿足幾個法定條件的規定以外,還應考慮“公共利益”條款的規定。明確“公共利益”的含義,將其界定為包括國內產業、國內用戶與消費者的利益。我們認為,反傾銷措施的意義和作用不僅在于保護相關的民族產業,而且還關系到一個國家的經濟基礎和經濟命脈,甚至是國家的生存力和競爭力。因此,在強化保護的同時,也應注意對社會公共利益的保護。
3.1.3 完善反傾銷程序法
(1)完善反傾銷調查程序。
①立案調查程序中應該明確規定在哪些“特殊情形下”,反傾銷機構可以自行進行立案調查。可以借鑒美國的做法,采取列舉加兜底條款的方式,這樣可以限制反傾銷機構的自由裁量權。
②盡量確定相關期限。由于我國的國情與美國不同,在具體的期限上不可能直接采取美國的做法,但是,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參照美國的做法,將整個反傾銷調查程序的每個部分都規定一個相對嚴格的期限,這樣就有助于促進反傾銷機構提高辦事效率,也能更好地保護國內產業。
(2)完善我國反傾銷的司法審查制度②。
①解決配套規定的銜接問題。我國現行的反傾銷司法審查制度是由《反傾銷條例》的相關規定以及其他配套規定組成的。由于這些配套規定是由不同的部門制定頒布的,從而導致這些規定之間會有沖突產生,就有必要對這些配套規定進行重新梳理,以此妥善解決配套規定之間的銜接問題。
②拓寬司法審查的范圍。為避免因為行政機關的消極怠慢作出的不立案決定、否定性初裁決定、中止或終止調查決定損害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建議將行政機關作出的不立案決定、否定性初裁決定、中止或終止調查決定等具體行政行為納入司法審查的范圍之內。這樣以便反傾銷行為更加符合我國行政訴訟法的要求。
③改變現有的審查標準。在我國現行的司法體系下,由于不存在專門的對外貿易法院,一般的行政庭法官根本沒有足夠的專業素養來審查反傾銷事實是否合法。關于事實問題是否合法,建議將舉證責任交由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法院只審查法律問題的合法性,這樣既提高了效率,又能達到司法審查制度應有的效果。
制定符合WTO反傾銷規則的反傾銷法,是我國善意履行國際條約、承擔國際義務的體現,這樣可以避免因國內立法與WTO規則不符引發的諸多貿易爭端。所以,必須依據WTO的有關規定修改和完善我國反傾銷立法,為此我們有必要修改反傾銷立法中不合理的規定。例如,就確定實質性阻礙而言,《調查規定》第9條要求調查機關在確定實質性阻礙時,還應審查確定實質損害威脅時所應審查的因素。在實質性阻礙的情況下,國內產業的建立受阻是一個已經實際發生了的事實,實質性損害威脅就無從談起。這種規定不僅增加了調查機關的負擔,而且也缺乏相應的理論基礎。與此不同,WTO《反傾銷協定》沒有對實質性阻礙作出專門的規定,實際上把實質性阻礙的問題留給成員方自由裁量。因此,中國在實質性阻礙的立法上具有完全的自由裁量權,應當及時修改與WTO《反傾銷協定》不相符合的規定。
外國商品在中國的傾銷問題日益嚴重,致使中國經濟發展的壓力也日益加重。在此種情形下,唯有通過反傾銷法律來制裁進口產品的低價傾銷和應對國外的貿易保護,才是良策。然而,反傾銷法律的完善是一個較為緩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參照WTO的反傾銷規定來不斷改進我國反傾銷立法,還要深入研究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反傾銷立法,并積極借鑒其先進的立法經驗,從而使中國的反傾銷法無論在實體上還是程序上都相當完善,這樣才能給反傾銷法律的實踐提供一個基本條件。
[1]方瀟.中國反傾銷立法的缺陷和完善[J].法律科學,2002年第2期.
[2]都毫.完善中國反傾銷立法的建議[J].當代法學,2000年第4期.
[3]黃繼東.正確認識積極應對反傾銷[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
[4]王傳麗.中國反傾銷法——立法與實踐[J].中國法學,1999年第6期.
[5]陳勇.對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反補貼條例》的建議[J].國際貿易問題,1998,(6).
[6]陳業宏,文杰.中國反傾銷的法律思考[J].江海學刊,2000,(5).
[7]張曉東.加入WTO與修改中國的反傾銷法[J].法學評論,2000,(6).
[8]曹建明,主編.WTO與中國法律制度問題研究[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
[9]岑彩云,畢麗華.淺析中國頻遭國外歧視性反傾銷的原因及應對之策[J].內蒙古大學學報,2003年第2期.
[10]李圣敬.反傾銷法律與訴訟代理[M].法律出版社,2000年2月第1版.
[11]曹健明.國際經濟法[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