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秋雷, 唐乾勛
(廣西縱覽線纜集團有限公司,廣西南寧530031)
平行集束導線采用緊密型對稱分裂結構,使導線的電感降低,線間介電常數增大,電容量增加,使電路電抗大幅度降低,最終實現擴容降損的目的。它還具有機械性能高、安裝敷設方便、成本低等優點。
該結構導線廣泛應用于農村低壓電力配電系統,應用較為廣泛的是4等芯、3+1芯、2芯結構。2芯采用直線平行結構;3芯采用三角形結構;4等芯和3+1芯采用方形(菱形)結構。
本文主要介紹了4芯方形平行集束導線擠出模具的設計、偏心度調節方式和生產工藝中的注意事項。
2芯、3芯、4等芯(3+1芯)平行集束導線的結構分別見圖1、圖2和圖3。圖中中性線帶一根凸脊用于識別相序標識。
由圖1、圖2可知,2芯和3芯結構擠出時擠出塑料壓力較為均勻,絕緣厚度和偏心度均較易控制,生產工藝要求也不高。
從圖3可知,4芯平行集束導線是分裂結構,要通過3條連接筋將4根絕緣線連接在一起,擠出收線時展平收取在盤子上,收線卷取方式見圖4。該結構集束導線擠出時導線中心和導線外部壓力不均勻,絕緣厚度不易控制,偏心度難以調節。

圖1 2芯結構

圖2 3芯結構

圖3 4芯結構

圖4 4芯展平收線圖
為了解決4芯平行集束導線擠出時塑料壓力不均勻、偏心度難以調節等問題,我們設計了一種微調擠出模具。
4芯平行集束導線在擠出時4根導體共同擠出,塑料在模具內壓力分布不均勻,靠外的絕緣偏厚,靠內的偏薄,且無法進行調整。而傳統擠出模具采用上、下、左、右互相垂直的調偏螺栓調節擠出偏心量,本身模具內部流道和壓力的不平衡,擠出偏心不易調節,故擠出厚度不均勻且不易控制。

圖5 4芯平行集束導線模具裝配圖
我們設計的微調型模具為半擠管式,模具由模芯、中間模、模套板三部分組成(見圖5)。這樣設計是為了更好地調整偏心,模芯與中間模部分在裝入機頭后,靠機頭的一塊壓板固定在機頭內,不可移動,模套板可以通過機頭的4顆調偏螺栓進行偏心微調節。
導體截面為10~70 mm2時,模芯內孔尺寸d=導體外徑+0.5 mm;當導體截面大于70 mm2時,內孔尺寸 d=導體外徑 +1 mm,模芯壁厚0.5 mm。因為模具設計為半擠管式,所以模套的尺寸設計為模芯孔外徑+2倍的絕緣標稱厚度。
最初設計的模套四孔的橫豎間距與模芯的相同(見圖6),經過調試后,生產出的絕緣外側偏厚,內側偏薄。分析其原因是塑料在模具外側流道段,壓力較小,內側流道較遠,壓力較大,所以才產生外厚內薄的情況。
我們經過分析,對模套進行尺寸微調。如圖7所示,將模套四個內孔的位置進行微調,模套橫向間距與豎向間距同時減少t(t的取值與絕緣厚度有關,厚度越厚t值越大)。
我們以4×35的模套調整距離為0.2 mm為例進行試制。調整后,模具組合內側部分的厚度會相應增寬,這樣有利于對模具內側的壓力進行調整,增加內側的出膠量,以達到與外側擠出厚度相等的效果。經過多次調整與實驗后,該平行集束導線絕緣偏心度基本達到理想效果。
4芯平行集束導體在生產時,因擠出壓力的不均勻,造成偏心不合格,所以適當減少模套板上的4個內孔的橫向間距與豎向間距。線徑越大時其減少的間距越大,具體要減少的間距數值,要經過多次的試驗,才能得出。所以在生產時需制備幾個不同間距的模套板,以便于隨時更換與調整。
模具在第一次調節好后,擰緊模套板的四個螺栓,將模套板固定好,待下次生產可直接作為免調模具使用。
(1)平行集束導線放線張力要盡可能保持均勻,以免因張力不均勻而造成絕緣開裂或連接筋斷開。
(2)冷卻水盡量靠近機頭,便于絕緣線一出機頭就進行冷卻定型,以防絕緣線在擠出后出現粘結現象。
(3)生產時在出模具的水槽處放置一個自行設計的沖水裝置,從下開口無連接筋處沖水,防止下面兩根絕緣線芯粘連。
(4)為便于牽引及成盤收線,在牽引前,通過雙導輪將方形線展平,待四芯絕緣成平行狀后,再進行卷繞成盤收線。

圖6 最初設計的模具結構

圖7 微調后的模具結構
我們采用4芯平行集束導線微調擠出模具調節偏心度,按照相應的工藝控制要求,生產出符合國家電網技術規范的4芯平行集束導線。此方法也為多芯電纜的擠出工藝調節提供了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