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娜

近日,筆者在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廣饒鎮十九村一位收藏愛好者家中見到了一件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的鄉飲執照。這份執照的發現對研究清代鄉飲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執照保存較好,系白棉紙木版印刷,頂部印有“執照”兩字。長38.5厘米、寬36.5厘米,上有文字寫到:“樂安縣(今廣饒縣)儒學為發給執照事,現奉藩憲札飭遵例舉保賓介以備鄉飲等因到學,今經廩增附生員舉到蔣蔭田年高有德,堪應耆賓容俟,匯案詳,請藩憲發給執照,外合行預給執照,以杜假冒并飭奉司照后即將此照繳銷,以歸畫一須至執照者”,執照還記有蔣蔭田的曾祖兆賢、祖父復元、父世臣三代人的名字,發放時間是光緒二十一年十二月十三日。
從文字上分析,這份鄉飲執照是樂安縣儒學發給蔣蔭田作為耆賓參加鄉飲酒禮的臨時執照,等儒學把詳細情況上報給藩憲后,再由藩憲發放正式執照,然后繳銷此執照。從執照的內容知,推舉賓介參加鄉飲是相當嚴格的,要經過儒學中的生員推薦,必須是德高望重之人,并不是官員隨便派遣人員參加。執照的發放也是相當嚴格,為了杜絕假冒,執照上詳細記有蔣蔭田的曾祖、祖父、父親三代的名字,并且在執照上加蓋印章。
鄉飲酒禮,古代嘉禮的一種,也是漢族的一種宴飲風俗,是起源于上古氏族社會之集體活動,《呂氏春秋》認為是古時鄉人因時而聚,在舉行射禮之前的宴飲儀式。
鄉飲酒禮最初不過是鄉人的一種聚會方式,隨著儒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鄉飲酒禮逐步注入了儒家思想。在統治者看來,“鄉飲酒禮敬老尊賢,敦序長幼之節,申明朝廷之法,其有關于禮教者甚巨”。鄉飲酒禮有一套嚴格的程序,整個儀式實際上是在弘揚與宣傳封建社會為臣盡忠、為子盡孝、兄弟相親、鄰里和睦、朋友有信、長幼有序等道德倫理規范,使一鄉之人在宴飲歡聚之時受到教化。
被邀請參加鄉飲酒禮的賓客均為當地身家清白、齒德俱尊的耆老鄉紳。據史料載:明清制,每歲由各州縣遴選年高望重的士紳,一人為賓、次為介、又次為眾賓,詳報督撫,舉行鄉飲酒禮。所舉賓介姓名籍貫造冊報部,稱為鄉飲耆賓。鄉飲大賓、鄉飲介賓、鄉飲眾賓,皆為鄉飲耆賓的品類。鄉飲賓的選擇首先由管理地方文教的儒學官員進行考選、推薦,經地方長官進行三代政審等考核批準后逐級上報本省督核準,之后方準許邀請參加鄉飲酒禮。除按照規定頒發給鄉飲執照以為憑據外,地方官員們還要贈送牌匾以示榮耀。同時鄉飲賓還要由督撫上報朝廷,經禮部奏請皇帝批準,賞給頂戴榮身。最后歷屆鄉飲賓的姓名還會被載入地方史志,名垂青史。從這一規定可看出,參加鄉飲的賓介是要經過嚴格把關的。
鄉飲酒禮在明代以前規定每年舉行一次。明初由于太祖特重老人的教化能力,以正齒位為主的鄉飲酒禮,變為利用耆老的公信力有效宣揚政令的場合,于是鄉飲酒禮固定于每年的孟春望月(正月十五日)及孟冬朔日(十月初一),并規定有“讀律令”的儀式,“執事舉律令案于堂之中,讀律令者詣案前北向立讀”“有過之人俱赴正席立聽”。(《明史·禮志十》)律令讀罷后,還宣讀刑部編發的其他有關書,并有訓誡致辭。從這一規定看出,明代的鄉飲酒禮明顯地具有對人民加強控制和統治的目的。
從民國七年(1918年)《樂安縣志》記載的鄉飲酒禮制度看,清代大致沿用明代鄉飲制度,清代司正行禮致辭內容照搬了明代“讀律令”后的訓誡致辭。
從民國七年(1918年)《樂安縣志》記載的鄉飲酒禮內容知:鄉飲酒禮定于清初,于每年的正月十五與十月初一分別舉行一次,其地點設在各府、州、縣儒學之明倫堂。清代鄉飲酒禮制定了一套嚴格的禮制程序,對禮儀活動中的人員設置、座次安排與物品陳設都做出了嚴格、細致的規定。首先鄉飲酒禮中,地方知縣要代表朝廷率領僚屬做主宴請眾賓;職教官員充任司正,主持鄉飲酒禮的進行;典史充任執事官,管理由老成生員充任的贊引、讀律等諸執事人員。在舉行鄉飲酒禮的過程中,司正、贊引、讀律等人員按照禮儀進程不斷宣講各種封建道德與倫理規范。
其次,座次安排嚴格遵照陰陽五行方位與長幼、尊卑關系進行;各種物品陳設有著明確的規定。行禮中,從迎賓、升堂、入席、落座到讀律、宴飲、禮畢送客都有著十分詳細的程序規定,以保證整個儀式的莊嚴、隆重。
另外,在行鄉飲酒禮過程中,除了上述涉及到的人員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司禮人員,就是執掌觶案的揚觶官,他負責監督在場每一位人員的一舉一動是否嚴格按照禮儀規制進行。不論賓主,如果有人在行禮過程中高聲喧嘩、坐錯位置,或者出現其他違禮行為,揚觶官便會立即給予制止、糾正,同時“依禮、揚觶以罰”(即罰酒)。保證了鄉飲禮始終能夠符合“禮”的規范,有條不紊地進行。
在舉行鄉飲酒禮的過程中,司正、讀律等人按照禮儀進程不斷宣講各種封建道德與倫理規范。由于存在這些嚴格的禮儀規范約束,使得鄉飲酒禮一直沒有任何變化與發展,逐步變成了一種呆板、僵硬的形式,不可避免的跟隨封建制度一步一步地走向沒落。清初,地方鄉飲酒禮費用皆取于公家,道光以后因軍餉開支驟增,始改由地方備辦。辛亥革命以后,鄉飲酒禮也與其他封建禮儀一起,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但鄉飲酒禮在中國歷史上產生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
這份鄉飲執照,歷經百余年但至今保存完好,并且是東營地區首次發現,它的發現為我們研究清代鄉飲酒禮制度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