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旭,孔愛婷
(1.廣東工業大學 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 測繪工程系, 廣東 廣州 510006;2.中國科學院 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地理信息共享是當今地理信息系統發揮其對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巨大作用的前提之一,也是地理信息系統領域的研究熱點,涉及信息共享的技術、標準、管理、政策和法律等一系列問題[1-7]。實現有效且高效的地理信息共享,有利于充分及時地利用地理信息資源,減少重復勞動,節約成本[8,9]。幾十年來,國內外的學者進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本文對以地理信息共享為主題的研究論文進行了定量分析,以期從整體上把握我國地理信息共享研究的現狀,找出存在的不足,并為今后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議。
為了避免重復統計,保證統計結果的準確性,在文獻檢索時僅選擇中國知網(www.cnki.net)中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JFD)》作為檢索數據來源。在統計時,文獻檢索條件為:以“共享”為主題,且摘要中包含了“地理信息”或“空間數據”,采用精確匹配方式;考慮到地理信息或空間數據在多個領域中的作用,特將學科領域范圍設定為全部專輯;時間涵蓋了2013年以前的所有時間。獲取相關文獻后,首先從論文題目和摘要中進行判斷是否同研究主題相關;再對剔除不相關文獻后的文獻樣本進行多視角分析。
通過對我國20多a來地理信息共享專題領域的論文發表數量進行統計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了解我國在該領域總體研究水平和最近研究方向。通過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JFD)》中檢索,共得到滿足條件的樣本文獻1 705篇,年度分布情況如圖1所示。

從圖1可以看出,在地理信息共享研究早期,以公開形式發表的論文較少,增長也較為緩慢,這主要是由于1996年以前,我國在這一領域側重于地理信息共享標準的研制以及專業領域應用示范。從1996年開始,論文數量逐年持續增長,特別是從2003年開始,每年的論文數量都在100篇以上,有幾年都在150篇以上。這一變化也是和我國對地理信息共享領域的重視以及地理信息系統的廣泛應用相一致的。
檢索結果顯示,文獻樣本所屬學科范圍前2位的分別是計算機軟件及計算機應用、自然地理學和測繪學。計算機軟件及計算機應用學科的論文一共有1 024篇,占總數的60.06%;自然地理學和測繪學學科的988篇,占總數的57.95%。這也說明GIS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而發展,且互為促進的關系。在研究層次上,主要分布在工程技術和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這2個層次,占總數的90.08%。其中,屬于工程技術層次的有1 087篇,占總數的63.75%;屬于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層次的有449篇,占總數的26.33%。由此可知,我國對于地理信息共享的研究仍然主要集中在技術層面,而非技術層面研究較少。
從圖1可以看出,發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樣本文獻數量總體上呈逐年增加趨勢。1989~2012年共有629篇,占總樣本文獻的36.89%,主要發表在《測繪科學》、《測繪通報》、《計算機工程與應用》等核心期刊上;研究機構主要是一些重點大學和科研機構,如武漢大學、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北京大學等;標注了基金項目的樣本文獻數量為374篇,主要基金項目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和973計劃,占已標注總數的71.39%。
通過對1989~2012年以地理信息共享為研究主題的學術論文進行檢索與統計分析,可得到如下結論:
1)地理信息共享研究獲得長足進展,但主要集中在技術層面。《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JFD)》中關于地理信息共享主題的論文數量及增長都表明我國對地理信息共享非常重視,特別是“九五”以來發展尤為迅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從文獻統計中也可看出,我國對該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術層次。這種對地理信息共享技術的過度關注,會忽略地理信息共享的非技術視角研究。地理信息共享的實踐也證明,僅技術并不能解決地理信息共享的所有障礙,而是要同時從非技術視角對地理信息共享進行研究,如地理信息共享行為。
2)研究成果呈逐漸上升趨勢,但高水平的論文偏少。僅從論文數量上看,近20 a來我國在地理信息共享方面的研究論文不少,但從重要文獻主導原則上分析,地理信息共享相關的核心期刊論文約占總數的1/3,顯然數量偏少。從研究主題來看,不少文章主題相似度高,缺乏創新性,且深層次的理論研究較少。同時,大多相關文章都是發表在測繪類期刊上,由于這類期刊領域局限性強,范圍相對較窄、種類也不多,無疑也降低了宣傳力度。此外,從作者分布來看,高校或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占了絕大多數,這說明研究人員較為單一,應該激勵更多的組織、團體和機構參與研究和實踐。
3)研究資助基金的種類不少,但以國家經費支持為主體。從基金標注情況看,各級各類的資助基金達幾十種,但主要是國家高層次的基金資助,其他層次的基金資助發表的文章較少,這說明對該領域的研究經費的投入渠道仍然較窄。實際上,隨著GIS的廣泛應用,地理信息共享也會出現許多新問題有待研究,這就不僅需要國家層面的持續投入研究經費,也需要其他各類經費予以支持,從而擴大研究和應用范圍,以推動有效且高效的地理信息共享。
4)宏觀地理信息共享保障機制有所研究,但缺少一定的可操作性。從文獻內容分析可知,我國學者對地理信息共享的保障機制進行了一定的研究,但主要屬于國家或行業層面的宏觀調控模式,對地理信息的保密、保護與公開、參與方的權益分配、無償和有償等方面的研究尚不足,導致了地理信息流通與共享過程存在一些問題。
本文通過文獻統計的方法對我國地理信息共享研究進行了分析。基于目前在該領域的研究現狀,提出以下建議:①基于技術和非技術的視角對地理信息共享環境進行整體研究;②加強地理信息共享的理論研究以及研究中的薄弱環節;③從宏觀層面探尋激勵多方參與地理信息共享的方法和途徑;④從微觀層面研究地理信息共享參與方的意愿;⑤深入研究當前地理信息共享的主要阻礙因素。
[1]徐冠華,孫樞,陳運泰,等.迎接“數字地球”的挑戰[J].遙感學報,1999,3(2):85-89
[2]何建邦,柯正誼,吳平生,等.國家地理信息共享政策框架意見[J].資源科學,2001,23(1):17-22
[3]When De Montalvo U. Mapping the Determinants of Spatial Data Sharing[M]. Aldershot:Ashgate, 2003
[4]龔健雅,高文秀.地理信息共享與互操作技術及標準[J].地理信息世界,2006(3):18-27
[5]張永強,孫燕,易善楨,等.構建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數據共享機制[J].計算機技術與發展,2007,17(3):185-188
[6]余旭,何建邦,張興福,等.地理信息共享管理環境研究[J].工程勘察,2010,38(11):52-55
[7]宋國民.地理信息共享的理論研究框架[J].測繪科學技術學報,2006,23(6):404-407
[8]余旭.地理信息共享環境研究[D].北京: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2009
[9]曹彥榮,閭國年,吳平生,等.地理信息產權在地理信息共享中的地位[J].地球信息科學學報,2011,13(5):611-616
[10]何建邦,閭國年,吳平生.地理信息共享的原理與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11]何建邦,蔣景曈.我國地理信息標準化工作的回顧與思考[J].測繪科學,2006,31(5):9-12
[12]余旭,張興福,王國輝,等.我國地理信息標準化綜述[J].測繪工程,2010,19(6) :1-3
[13]張秋義,王春卿,郭建坤.我國地理信息產業標準化的分析與對策研究[J].地球信息科學學報,2012,14(2):14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