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黎明
在南疆喀什,有一群狂熱的愛鳥人士,他們自發組織起民間觀鳥協會,在春風漸綠、百鳥齊飛的季節,記者有幸采訪了一群愛鳥、追鳥、記錄鳥的觀鳥人。
在南疆喀什,有一群狂熱的愛鳥人士,他們自發組織起民間觀鳥協會,短短幾年時間就組成了一支觀鳥隊伍,這群人在會長謝林冬的帶領下,三上帕米爾高原,四下塔克拉瑪干沙漠,涉足塔里木盆地的每一個角落,拍攝了數以萬計的鳥類生態圖片,使新疆鳥類品種增加了十幾種,如彩鹮、高山旋木雀、白兀鷲等,豐富了新疆南部的鳥類數據庫,為保護鳥類和科學研究提供了基礎資料。
在春風漸綠、百鳥齊飛的季節,記者有幸采訪了一群愛鳥、追鳥、記錄鳥的觀鳥人。
大自然的精靈
鳥,是大自然最美麗、也最難捕捉的精靈,它們像云朵一樣飄渺,像箭矢一樣迅捷,總是在你一抬頭的剎那間,就斜掠而去,只留下一串清脆若泉流的鳥鳴聲。“翩若驚鴻”就是對那鳥兒輕靈身影最美的贊譽。鳥兒總是那么自由,那么灑脫,想去哪就去哪。或許,正是對這如風般自由生命的贊許,觀鳥人謝林冬把觀鳥、拍鳥作為了人生中最為重要的事情來做。他說,觀鳥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呼吁人們懂鳥、愛鳥,從而自覺地保護生態環境,為建設美麗喀什盡一份力。
謝林冬最初是一名攝影愛好者,但是隨著歲月的推移,他漸漸愛上了拍鳥。謝林冬說,在南疆豐富的生態資源中,鳥類資源是很重要的一種,由于南疆地理環境特殊,海拔高差極大,地形地貌復雜,從而形成了從沙漠干旱到高原寒帶的多種氣候類型,也因此孕育了野生鳥類的多樣性,據《新疆鳥類分布名錄》記載,新疆目前有鳥類450余種,占全國野鳥種類的三分之一,而其中南疆有350余種,在喀什可見的則有330多種,占全疆的四分之三。喀什還是亞歐候鳥的重要遷徙通道之一,所以南疆生態環境的變化,直接影響著野生鳥類的物種變化,可以說,南疆野生鳥類的生存變化狀況就是南疆生態環境變化的晴雨表。
“鳥是很敏感的生物,只要環境惡化或者人類捕殺,它們就不愿再回到這里,上個世紀以來,隨著自然環境的破壞和人類隨意的捕殺,喀什野鳥的數量急劇下降,比如80年代還在葉爾羌河流域生存棲息的白鸛,已經20多年不見蹤跡。”謝林冬說。“不過,近年來喀什對于生態建設極為重視,喚回了不少飛鳥,最令人可喜的是,去年我們的觀鳥愛好者郭宏和丁進清在喀什周邊和莎車縣拍到了白兀鷲和白尾麥雞,這兩種鳥主要分布在南亞、中亞一帶,以前在中國沒有分布,它們不遠萬里,飛越高山來到喀什,說明我們的生態環境在改善,吸引了以前從不到中國來的鳥兒‘移民喀什。”
雖然沒有見到這兩位刷新中國鳥類新紀錄的觀鳥人,但從謝林冬喜悅的神情中,記者仍然能感受到那種發自內心的自豪和快樂。
愛鳥成癡
觀鳥是一種樂趣,但觀鳥也很辛苦。觀鳥人之一的欒劍云最早是拍風光片的,后來喜歡戶外,當了驢友,再后來,愛上了觀鳥,成了“鳥人”。在攝影界里最難拍的是野生動物,而拍野生動物里最難的是拍鳥,鳥兒是有翅膀的,它們不會為誰而停留,所以,拍鳥要比拍風光付出多幾倍的代價。為了追一只鳥,觀鳥人可能要跑幾百公里,幾個星期。
欒劍云記憶最深刻的是一次和謝林冬一起上塔什庫爾干,那里有矯健的猛禽鷹和隼,有雪域高原特有的美麗精靈藏雪雞和暗腹雪雞,生活在塔什庫爾干的塔吉克族是一個以鷹為傲的民族,自稱“鷹的傳人”,鷹文化滲透在他們的血脈里,生活里,他們吹的是鷹笛,跳的是鷹舞,他們和鷹一樣在高原上戰勝了惡劣的自然環境,活得自由而高傲。為了拍這些猛禽,幾個觀鳥人由謝林冬帶領著向帕米爾高原深處進發。山越走越高,越走越險,大家每走一步,都會喘半天氣,牦牛只有兩頭,為了節省體力,每人只能騎一小會,然后再換人輪著騎。晚上沒有地方扎營,只能在懸崖邊找一處凹進去的地方,大家擠著躺下休息,整個晚上,沒有人能睡踏實,生怕一翻身,就會掉下萬丈深淵。
還有一次去奧依塔克拍鳥,回來的路上遇到山洪暴發,路被沖斷,幾個人步行了幾十公里才脫離險境。
在謝林冬記憶里最苦的一次是去沙漠,為了追鳥迷了路,沒有水,沒有干糧,步行十幾個小時下來,人都快虛脫了,大家幾乎都以為自己走不出來了,那一刻,真想丟掉身上的一切東西,等大家看到沙漠邊緣的綠樹和村莊時,都有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
每一個觀鳥人,都愛鳥成癡,容不得一點對鳥的傷害。一次到葉城去拍鳥,謝林冬的一位朋友為了表示熱情,在招待謝林冬一行人時專門上了一盤野鴨蛋,俗話說“山珍海味”,這野鳥及野鳥蛋都可算在山珍之列,可見對朋友之重視,不想謝林冬一聽是野鴨蛋,頓時和朋友翻了臉,責怪朋友殘害野鳥,結果一頓飯不歡而散。
欒劍云說,“我們觀鳥人為什么這么愛鳥,因為在長期的觀鳥過程中,我們看到了鳥兒的高尚與偉大,它們有責任感,很多鳥都忠于愛情,具有親情。”
欒劍云曾經花了一個多星期時間拍到了一幅母鳥捕食哺育兩只雛鳥的畫面,“那只鳥媽媽,每隔十幾分鐘就要飛回來一次,帶著食物嘴對嘴喂給鳥寶寶,它一天要來回飛幾百次,可是它好像一點也不覺得累,這種無私偉大的母愛,讓我想起了自己的母親。”
觀鳥人的愿望
記者看到了這些觀鳥人們拍攝的圖片,也深深被鳥兒們折服了,它們成雙成對、形影不離,或相對起舞,或互啄羽毛,其狀溫馨,其情感人。在這些鳥兒里,就連我們天天見到的麻雀,剪風裁雨的燕子,都是一生忠于愛侶的,所以,鳥兒戀舊巢,它們總是能找到自己辛苦筑就的小窩,仿佛那里,才是一生一世的依戀。一年一年過去了,一窩一窩的小鳥從這里飛出去,而它們,則在這里漸漸年華老去,始終不悔。
正是為了弘揚愛鳥的精神,一本匯集了喀什幾乎所有鳥兒的《喀什野生鳥類圖鑒》出版了。負責組織圖片的編輯之一陳國龍說,為了這本美麗的書,不但喀什的觀鳥人耗盡了心力,就連庫爾勒、阿克蘇等地的觀鳥愛好者也為之付出了不少艱辛。“有些鳥在喀什有記載,但是我們未必都能拍到,它們可能飛到了阿克蘇、庫爾勒,但是,只要是喀什有的鳥類,在南疆其他地州拍到后我們都會收錄,好讓這本書更加全面。盡管如此,我們這本書只收錄到了280多種鳥類,還有幾十種我們沒有圖片資料。”
在我們身邊會有這么多種鳥兒在飛翔,它們和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只要一抬頭,就可以看到它們翱翔的身影,我們頓時感受到大自然的博大、寬廣,連自己的心情,都會莫名好起來。
希望每一個觀鳥人的愿望都能夠實現,希望在喀什,再沒有對鳥類的傷害,喀什的每一個人,都能愛鳥、護鳥,我們的家園,才能更加美麗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