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
隨海南萬寧“開房案”案發,最近網民和傳媒回顧、盤點往日的性侵兒童案與“嫖宿幼女案”,樁樁件件歷歷在目,血淚交集似無休無止。應該說:公眾的憤怒與控訴、吶喊,對保護兒童安全而言是最起碼、最需要的一項“基本工作”,輿論抗議與譴責,本身就是遏制侵幼犯罪的重要手段,也等于進行著一場普法教育和倫理底線教育,本為“治本”所不可缺的一環。
僅憤怒和吶喊還不夠,除不封閉、不被壓制的輿論條件之外,另必須有政治及行政、立法與司法的跟進。這道理早被大家所普遍理解,不必多說,而往往被忽略、因而也是特別需要強調的一點是:為未成年人的自我保護提供社會支撐、文化支撐與日常規則支撐。
教育失責嗎?不必猶豫,是!不說別的,校長侵幼,選拔校長的機制和官員確實有責任。小學女生生活方式失范嗎?也不用猶豫,是!顯而易見,權力、官員、校長、教師、富豪、家長均“失范”,只是小學生還能保持某種正經八百的“范兒”,這不胡扯么?社會強者、成人社會失范,小學生沒法不失范,這道理沒問題。
失范了,但平心論,在大處,對大環境還真不好規范,而小打小鬧,成本不大而可操作性強、能收獲點實效的“改進”還是可以的,比如,要求小學生明確“長幼有別”之規則,明確自身不可侵犯的具體權利,從娃娃抓起,以“反制”成人。
英國“小學生守則”有10條:1、平安成長比成功更重要;2.背心、褲衩覆蓋的地方不許別人摸;3、生命第一,財產第二;4、小秘密要告訴媽媽;5、不喝陌生人的飲料,不吃陌生人的糖果;6、不與陌生人說話;7、遇到危險可以打破玻璃,破壞家具;8、遇到危險可以自己先跑;9、不保守壞人的秘密;10、壞人可以騙。
該“守則”的主要內容,是教給孩子自保、自重,除強調兩條可明確理解的原則,就是對具體事件的處置、應對,一條條清清爽爽毫不含混。像這句“背心、褲衩覆蓋的地方不許別人摸”,乍看似乎簡單,其實匯聚了法理、人倫等智慧,細推敲既知其非常嚴謹、周全。
制定守則不超出孩子的知識范圍、生活經驗,讓孩子明白自己該明白的事情,清楚地知道別人不可以對自己做什么,可有效自保不說,論功效也超出了孩子自保的范疇——接受了這種規則教育,習慣了如此規則執行的人,都是保護兒童安全的力量,人再混球,至少也是清晰了行為邊界的人。
看他國的小學生守則,有實實在在、明確無誤的感覺,而我國的小學生守則,似乎要將落實“假大空”這種事業,從娃娃抓起。它以不知所云、不知其里的空洞辭藻,要求小孩子們當圣人、完人。愛這愛那,向所有完美理想的方向使出吃奶的勁,只是,看上一百遍,連大人也不知道要做些什么——有一點還是明白的:對這些要求和標準,誰都沒法達標。
當然,英國這樣的“守則”,有著立法和守法之司法作配套,對成人的法律和小學生守則一起,宣示著全社會對性侵兒童的零容忍,嚴厲警告著所有不軌之徒??梢栽O想,在我國若也有這等條款的小學生守則,接班偉大事業的“小圣人”,被拿來當貢品的機會就會少一些。
即便官方不考慮接納英國式小學生守則的內容,學生家長們自行參閱、自行灌輸可也。若真的無助、沒救,自己也得盡力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