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隨意購買的寵物又被隨意丟棄,不少流浪狗流浪街頭甚至成了傷人的“惡犬”。
某城市廣場門口放置了禁止寵物進入的告示牌,但依然有市民置若罔聞。
傍晚時分,老人孩子都在廣場上散步、玩耍。不少人全家出動,還帶著自己家的重要一員:寵物狗。
記者留意數了一下,十位遛狗的市民中,僅有一位年輕的女孩將自家的薩摩耶(大型犬)系上了鏈子,將狗控制在離自己一米左右的范圍內。其余的9位市民,讓自家的寵物隨意在草坪上撒著歡,在廣場上來回奔跑。
正在玩耍的一位3歲左右的女童被突然撲到面前的京叭(小型犬)嚇得大哭,京叭的主人笑著上前安慰女童:“別怕,它不會咬人,它喜歡你才撲你的。”抱著女童的女子氣憤地說:“你為啥不給狗栓鏈子,萬一它咬人咋辦!”被呵斥的狗主人,只是笑不再解釋。
自公園修繕一新后,這里就成了附近小區老人健身散步、孩子玩耍、年輕人談天說地的首選場所,也成了不少人遛狗的必去地點。
記者留心觀察了一下,除少數人將自家的寵物狗系上鏈子外,大多數小狗都是“自由”地玩耍。小狗們習慣性地在相對固定的地點大小便——草坪上、小路上、長廊里。
無一例外的,沒有一位狗主人將自家小狗的排泄物包起來丟到垃圾桶里,小狗排泄后,無視面前的排泄物,轉身離去。
記者在車站等車的十余分鐘內,見到4位遛狗的市民,只有一位老大爺給狗拴上了狗鏈。記者對10余位候車人進行調查,候車的市民紛紛表示:不文明養狗的行為最是惹人煩。
在社區工作的史女士講述了她的遭遇:2011年,全國人口普查時,一天上午,她在光明苑敲響了一業主家的門,“門開后,就只見一黑色巨影撲了出來,伴隨著一聲聲巨吼,我和同行的男同事本能地向樓下奔去,當時人整個就軟了,愣了好半天。”史女士說,業主過后解釋說那狗是親戚寄養的,剛來還不認人。當時也忘了,沒防備它就竄出去了。“過后我才知道那是只藏獒啊,聽說藏獒連熊都不怕,它那個頭、兇樣兒,是在居民區里養的嗎?”史女士心有余悸地說。
市民劉先生說:“我也養著狗呢,但養狗這事本身沒錯,狗也沒有錯,有問題的是人,有些人帶狗出門不系繩子、狗亂叫亂咬也不制止,在小區、路邊、街道很多地方都能看到這種典型的不文明養狗行為,這些行為破壞了狗主人和不養狗市民之間本該和諧的人際關系。”
40歲出頭的劉大姐,和同事一起負責保潔工作。這段路沿線有多個大型小區,住的人多,養狗的人也多。每天早晚在此遛狗的人特別多,無論當哪個班,每天至少要清掃七八次狗屎。“在草坪里的狗屎最難搞,弄不好,工具上抹得都是。有一次,一個遛狗的老人說,都給草坪施肥了,還清理它干啥,弄得我哭笑不得。”
“有的人天生就懼怕狗,雖然愛狗人將自家寵物當做孩子一樣呵護,可是對于懼怕狗的人來說,不論什么品種的狗,都是恐懼的來源,特別是小孩子,被驚嚇后會留下心理陰影。請養狗人注意,在遛狗時牽好自家的寵物,別給他人造成麻煩,到時自己也麻煩。”女兒已8歲的李女士這樣說。
在采訪中,記者有這樣的體會:養狗的、不養狗的市民都被“狗”傷過。不養狗的被各種不文明養狗行為所煩,養狗的要面對小狗惹來的麻煩,要處理好鄰里關系,弄不好就會因狗成仇,在小區里見了面,誰的心里都堵得慌。
這一矛盾隨著近年來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養狗的家庭越來越多而日益凸顯。多年前,政府有關部門也出臺了相關規定:重點管理區內個人登記養犬的,每戶只準飼養一只高度不超過35厘米的小型觀賞犬。單位和個人應在養犬的30日內,攜犬到檢疫部門檢疫并領取家犬免疫證后,到居住地的有關管理部門注冊登記。
但就目前情況來看,這一規定沒有起到作用。大型犬很常見,很少聽說過誰家的小狗是有戶口的。隨之而來的是,被隨意購買的寵物又被隨意丟棄,不少流浪狗流浪街頭甚至成了傷人的“惡犬”,同時也將成為公共衛生安全的隱患。不受限制的養狗人,素質不一,小狗也隨之出現大量“不文明行為”,既然它是人類的朋友,朋友怎能傷害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