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峰
《漫畫兵團》通過生動的畫面、夸張的構圖、幽默詼諧的語言、感人的故事,講述了兵團半個多世紀以來的滄桑巨變,給讀者帶來全新的閱讀體驗,迎合了現代人快節奏的閱讀習慣。
我國屯墾戍邊歷史悠久,歷代王朝深知“屯墾興,則國防鞏固,屯墾廢,則邊防松亂”,因此均視屯墾戍邊為安邦定國的大政方略,常抓不懈,代代相繼。新中國成立后,在新疆組建生產建設兵團,是黨中央治國安邦的戰略決策和偉大創舉,也是傳承中國幾千年來屯墾戍邊遺產的一個重要體現。長期以來,兵團人忠實履行屯墾戍邊歷史使命,為穩疆興疆、富民固邊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漫畫兵團》便是以漫畫的形式展現兵團屯墾戍邊的光輝歷程。
《漫畫兵團》講述兵團滄桑巨變
《漫畫兵團》通過生動的畫面、夸張的構圖、幽默詼諧的語言、感人的故事,講述了兵團半個多世紀以來的滄桑巨變,給讀者帶來全新的閱讀體驗,迎合了現代人快節奏的閱讀習慣。
當讀者翻開《漫畫兵團》的時候,就會被它色彩絢麗的畫面、簡單質樸的文字吸引。書中描繪的人物、景色、故事發展等軌跡,讓讀者不會產生累贅拖沓之感,翻看每一頁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特別是書中介紹《從戍邊到金邊》的故事時,按照一般的思維方式,復雜的故事需要大量的文字來說明,才能讓讀者真正理解。而本書與眾不同的是,它把一件很復雜的事情簡單化,讓讀者很容易記住故事的內容和情節。
近60年來,在打擊和抵御境內外分裂勢力的破壞和滲透活動、保衛祖國邊疆的穩定和安全等方面,兵團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為表現兵團邊境團場成為戍邊的重要力量,作者用粉色、黃色、藍色、灰色4種色彩,勾勒出七朵隨意點綴在天空中的云彩,在云彩下面,是寸草不生、荒無人煙的廣袤荒原,那座篆刻著“中國”二字的界碑就矗立在天地間。簡單的幾筆,就將惡劣的自然環境形象地表現出來,突出了邊境團場職工群眾艱苦奮斗、戰天斗地的頑強精神。
漫畫還以圓弧畫面來表現距離的遙遠,讓讀者聯想到圓形如同地球一般,永遠走不到盡頭,看不到盡頭。試想,如果用平直畫面來表現,那么就會給讀者造成視覺上的錯誤,以為距離很短,從而必然削弱畫面沖擊力。漫畫里云彩、界碑、平原,圓弧4種元素構成的圖景,再配以“我家住在路盡頭,界碑就在房后頭。界河邊上種莊稼,邊境線旁牧羊牛”這首廣為流傳的民謠,讓讀者進一步了解了邊境團場職工群眾的生活狀態。
他們不僅要在惡劣復雜的自然環境中生產生活,還要隨時拿起武器,保衛邊境。對這些人物和故事的刻畫,就是對以“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為主要內涵的兵團精神的彰顯和謳歌。
描繪兵團歷史的動人畫卷
在《從快板書到電視臺》中,作者采用了三個跨越時空的地點,70多歲的軍墾第一連的老連長胡友才,拿起快板熟練地說起“打竹板走上臺,心里高興說起來,今天不把別的表,滿腔熱情夸兵團……建設邊疆保邊疆,軍人的作風代代傳”就這短短的幾句里的詞語里,卻通俗易懂,將1949年十萬官兵進天山的那種豪情壯志,建設邊疆保邊疆的信心,描寫的淋漓盡致,體現了當時的環境下,盡管文化設施不是很健全,但是職工們那種熱愛文化,渴望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卻在逐漸遞增。隨著時間的流淌,職工們對文化的崇尚已僅僅只停留在每天就是為了吃穿住行,大家也在追求一種更美好的精神文化生活。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當時的文化發展的需要,1959年,八一電影制片廠放映了第一部反映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屯墾戍邊生活的大型藝術記錄片《綠色原野》,猶如雪中送碳,猶如夏日里的一滴甘露,將兵團職工的文化生活填充的豐富多彩。在背景以磚紅色為基調圖面下,一個簡易的電影屏幕矗立在地面上,電影中央是以一個簡單而又易懂的英文“welcome”中文的意思是“歡迎”的意思,電影的最前方有一個放映機,對于放映機的勾勒就是采用了兩個支架,支撐著放映機的機身。機身的最上面猶如一個正在滾動的蝸牛,蝸牛寓意著那個時代放電影的膠片,同時也包含著有很多動人的故事。再加上當時的環境下,為了讓更多的讀者進一步地了解《綠色的原野》中的插曲《草原之夜》,書中采用了一張以草青色為基調的稿紙。稿中用一種很簡單、很隨意,很灑脫的文字寫著“美麗的夜色多沉靜”,旁邊是一個比稿紙還小的人物在那里寫詞,整個場景都是在一盞微弱的燈光下完成的。這一段正是說明了導演在感受兵團職工的心聲的同時,內心也是無比的感慨,那種激情與力量正促使他將一首不僅歌詞美、旋律美的曲子誕生了。
這首曾被譽為“東方小夜曲”的《草原之夜》頓時風靡一時,它不僅把一個遠離家鄉人的思鄉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而且它能夠沁入心扉,能夠使你為之激動,而且難以忘懷。為表達《草原之夜》這首曲子,筆者畫了一片綠色的草原,天上是一輪金黃的圓月,以及作者在潛心唱這首曲子的那些景色、心情、周圍相關的事物定格在畫面里,再加上歌唱家深情并茂的演唱,成為永恒凝固的瞬間。這就是由張加毅作詞、田歌作曲的《草原之夜》。聽到歌聲仿佛把大家帶到了遼闊的大草原,讓我們感受到牧民小伙子那熾熱的愛,那對新生活的向往,和對心上人無盡的思念,特別是在一個草原的夜色中,只有他的琴聲在輕輕地徊蕩,給人一種余音裊裊的感覺,令人回味無窮。就是因為這首歌,就是因為那部《綠色原野》的電影,在那個時代引起了極大的反響,感召了很多熱血青年來到新疆,加入兵團。從此那個時代的《軍墾戰歌》、《邊疆處處賽江南》、《要把沙漠變良田》被廣為傳唱,成為那個時代的主旋律之一。
為了迎合不同種類的人群能夠記住在兵團涌現出的文藝節目,圖中采用了3個畫面。簡單而又容易記住的畫面,一個是兵團作家韓天航參與創作的電視劇《戈壁母親》曾在全國熱播,創當年電視劇收視率新高。圖中畫著一個兵團目前的頭像,一看就是安詳與仁慈的母親,旁邊是作者的頭像,盡管就是了了幾筆勾勒了一下,但是很形象地反映出了作者正在那里創作的情景;二是在描寫那個雜技《女子頂技》的畫面中,兩個小女孩用瘦小的身軀,頭頂著一個巨大的猶如缸一般大的物品,并且在缸的里面還養著三條魚,栩栩如生地表達了這個雜技的難度之高。同時,為了能讓廣大讀者看懂表演的內容,用了一種很自由的字體寫著“女子頂技”。讓讀者看了以后,能夠很深刻地記在腦子里。特別是那歌舞劇畫著兩個哈薩克族姑娘正在跳舞,她們含情脈脈的表情,似乎給大家講述了對新疆草原上的玫瑰花的喜愛,因為它象征著青春、愛情、和諧與幸福。這是一部反映當代兵團邊境牧場上哈薩克牧工愛情故事的輕喜劇。這部歌舞劇充分采用了哈薩克族民族歌舞的藝術手段,在戲劇、舞蹈、音樂、演唱、舞美、服裝、道具等場景方面,都努力追求鮮明的地域特色,濃郁的民族風格,濃厚的生活氣息,全力探索藝術表現形式的創新,是一部頗具觀賞性的輕喜劇。
王麒誠和《漫畫兵團》
《漫畫兵團》的繪畫者是王麒誠,他1973年出生,是著名漫畫家,中國漫畫家聯合會會長,中國漫畫研究院院長,曾任世界漫畫大會副秘書長。2010年他擔任首屆中國漫畫藝術博覽會主席。
王麒誠創作的《漫畫兵團》猶如一個電影長鏡頭,將歷史緩緩地由遠拉近,把讀者從中國屯墾戍邊史拉到自動化灌溉,從人工釘馬掌拉到新型工業化,從亙古荒原拉到新興城市,從戈壁胡楊拉到特色旅游等,使一段段難以忘懷的故事變得歷歷在目,最終讓讀者在時間、空間、歷史的轉變中去感受這段恢弘旅程,將籠罩在兵團這個特殊群體身上神秘的面紗逐漸隱去,對兵團“屯墾戍邊”的精神傳承有了更深層次的感受。一個以“屯墾、戍邊、維穩、發展”為己任的自強、開放、創新的兵團形象躍然眼前,讀者在閱讀的快樂中品味兵團歷史的艱難與輝煌,從而更加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