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平
7月以來,杭州持續出現罕見高溫熱浪天氣,一輪短暫降雨后,天氣再次回歸晴熱高溫模式。極端高溫條件下,部分企業推出的“帶薪高溫假”立刻引發各界關注。
在以往的年月,夏日炎炎,往往正是各條戰線“冒酷暑、戰高溫”的時段,而人們也習以為常,見怪不怪。可如今的“高溫假”,就難免顯得有點另類。的確,杭州西湖電子集團給廣大員工放“高溫假”,讓他們避開高溫時段的高強度作業,不僅體現出關愛民工生活、確保民工健康的人文關懷,更是“以人為本”理念在各社會層面的整體貫徹和落實。“高溫假”散發出濃厚人文氣息,筆者愿其早日成為各地生產建設圖景的一種流行版式。
然而高溫假不應該是個別企業員工福利,根據《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規定。日最高氣溫達到40℃以上,應當停止當日室外露天作業;日最高氣溫達到37℃以上、40℃以下時,用人單位全天安排勞動者室外露天作業時間累計不得超過6小時,連續作業時間不得超過國家規定。
但是,這些文件大多數是指導性意見,既不具強制性,也無相應的懲罰機制,導致規定難以切實執行。因此出現了部分企業將高溫津貼束之高閣,或者干脆用毛巾、飲料等物品代替高溫津貼的發放或者減少發放數額的現象。甚至有些工人,尤其是一些工地上的農民工,連高溫津貼是何物都不清楚,更別提維護權益了。
誰最迫切希望法律能夠正確地發揮作用,自然是廣大普通勞動者,但事實上,中國的勞動者是弱勢群體,普通勞動者很少向用人單位爭取該有的權利。勞動者需要法律來保護他們,但他們更需要的是法律允許他們保護自己。
總而言之,相比有關部門出臺的一個個通知和文件,我們更需要一個完善的高溫預警機制,不僅僅是規定高溫補貼的細則,還要制訂剛性的獎懲機制,做好各種事故的處置預案,切實保護高溫下勞動者的各項權益,尤其要關照城市中的弱勢群體,給他們一片遮擋烈日的“陰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