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潔
“在政府管制范圍內的300多種外企原創藥中,80%的價格確實高于韓國、香港、臺灣,但70%低于歐美和日本。”針對最近內地有些藥價比香港貴的熱議,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副巡視員郭劍英7日在“2013北大衛生經濟論壇”上如是表示。他說:“香港沒有5%的關稅和17%的增值稅,沒有15%的醫院加價,流轉費用也不會達到20%多,加上這些藥價自然會高。”
由于銷售渠道、消費習慣、供求關系、運輸成本等諸多因素,同一種商品,卻在不同地區之間呈現出價差,要說沒啥可大驚小怪的。正如水往低處流,市場經濟下,商品則必然是往價高利高的方向流動。不同地區之間的價差,恰恰是商品貿易存在的原動力所在。既然國內的高端奢侈品,可以比國外貴上幾倍,以致中國人出國掃貨已成為一道常見的風景,那么,外企原創藥價在內地賣得價格偏高,要說也沒啥不正常的。至于說其中八成原創藥價格高于港臺,既然香港也一向是內地公眾掃貨的目的地,作為商品的藥品,出現類似的價格差,也當在意料之中。
更何況,國內藥價貴,其實何止外企原創藥,即便是本地企業生產的藥品,也絕不便宜,從藥廠出廠到最終患者買到手,其間價格有如經歷了一輪過山車,外企原創藥來到內地,多半也得入鄉隨俗。從國外知名藥企在內地深陷賄賂門來看,這些賄賂公關的成本,當然也要計入藥價,如此一來,內地的藥價,又豈有不貴之理。
不過,“以藥養醫”,醫藥賄賂之類的潛規則,固然是推高內地藥價的重要因素,但80%的外企原創藥價高于韓國、香港、臺灣,的確還不全是“以藥養醫”惹的禍。事實上,藥價對比,更應藥房與藥房比,那么,國內藥房的藥價,理應“以藥養醫”無關,是不是在價格上就可以與港臺藥房的藥價相比擬了呢?答案同樣是否定的。否則的話,香港藥房恐怕不會吸引到約占一半的內地客。
可見,即便“以藥養醫”導致內地醫院藥價偏高是不爭的事實,但國內藥房無需養醫,何以價格仍然高于港臺,或許才更需反思。從這個意義上說,“去香港買藥”,倒是與“去香港掃貨”倒是并無本質的差別。而這一現象的成因,也完全在于商貿流程中的成本與費用,香港藥價之所以便宜,更多得益于藥廠到患者之間極其精簡的銷售鏈,沒有中間盤剝,除此之外,在關稅和增值稅上也相比內地有極大的優惠甚至完全免除。換言之,稅收、中間環節的成本被壓到極致,才是港臺藥價比內地便宜的根源所在。
當然,假如就此認為“香港藥價低”與“香港奢侈品便宜”之間沒有任何差別,都不過是不同商貿關稅體系下的正常經濟現象,也多少忽略了二者之間本該存在的差異。事實上,相比定價可以完全隨行就市的奢侈品,關乎健康乃至生命的藥品,其價格形成機制與之并不全然一致。假如說對于普通商品的關稅不必過多質疑的話,那么,人命關天的藥品,其關稅以及中間環節的成本,顯然不應任由市場放大,將其壓縮到極致才符合常識,而這恰恰需要政府在稅收政策以及對藥品流通環節的監管來兌現。
從這個角度來看,“內地八成外企原創藥貴于港臺”,顯然不能以國內公眾消費購買力強來解釋,除了“以藥養醫”機制亟待改變之外,如何降低內地藥品承擔的稅負以及流通環節成本,或許才更亟待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