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武
老巴扎人就是常年游走在各個巴扎上做小生意的人,現在這個鄉村巴扎上就只有吾守爾老人這樣唯一一個老巴扎人了,四里八鄉都知道巴扎上的這位老巴扎人。
2013年1月,寒冷的天氣并沒有阻擋住吾守爾大爺挖冰的急切心情,趁兒子吾買爾江去鄉政府打探消息時,他雇了幾個村民在屋后的澇壩里挖冰。澇壩里,幾個村民將冰層挖成一個長方體,合力把冰撬了起來,冰塊底部也帶起水底淤泥,吾守爾大爺搖了搖頭說:“冰不好。”就吩咐小孫子砍掉冰上的泥塊。
這時,吾買爾江回來了,站在澇壩邊嚷嚷道:“不挖了,不挖了。”吾買爾江遣散了村民,老人嘆了一口氣,不能理解兒子的做法,自己吃了50多年的澇壩水,為什么就不能用了。吾守爾大爺就問鄉上讓不讓挖冰。吾買爾江說:“鄉上還是不同意。”“那你再去問問呀。”吾守爾大爺語氣有些加重。沒辦法,吾守爾大爺只好坐在長條凳上曬著太陽,等兒子的消息……吾守爾大爺是新疆電視臺編導何明和李光華拍攝的紀錄片《吾守爾大爺的冰》中的人物。
前段時間,這部片子在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播出,引起觀眾的強烈關注。紀錄片《吾守爾大爺的冰》以鮮明的生活氣息、豐富精彩的細節和環環相扣的敘事結構贏得了專家的肯定。在今年11月舉行的四川國際電視節上榮獲中央電視臺“活力中國”優秀紀錄片獎。最近又入選廣州國際紀錄片選片會最受觀眾歡迎節目。這部片子是何明、李光華歷經冬春夏三個季節,與吾守爾大爺朝夕相處近兩個月拍攝完成。吾守爾大爺積極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極大地感染了他們,進而通過他們的作品感動了觀眾。
吾守爾大爺,喀什地區四鄰八鄉沒有不認識的。他是巴扎上的一個傳奇。吾守爾大爺原名吾守爾·吾買爾,疏勒縣阿瓦提鄉亞西爾貝村村民,今年已77歲。是有名的制作銷售沙郎刀克的老巴扎人。沙郎刀克,是維吾爾族民間傳統的一種飲料,就是在冰沫里加上蜂蜜、酸奶,是夏天里解暑的佳飲。每年一月三九天,他都要組織人手到水庫里挖冰,然后運回冰窖里儲存起來,夏天時再拿出來制作沙郎刀克。這兩天,鄉政府擔心冰層不厚,在冰上作業危險,就禁止他們挖冰,說等兩天再說。吾守爾大爺就有些著急上火,根據他的經驗,在喀什地區能取冰的時間也就這十天左右,早了,冰層太薄,晚了,冰面就會融化,那么這一年的收成就沒有著落。于是就不斷地催促兒子三番五次到鄉上打聽,老人怕錯過時間,干脆找人在澇壩里挖冰了。現在兒子不讓挖冰,他就想著再到巴扎上找些其他生意做一做。
老人愛生活
這時候老人有些著急,為了拍攝老人,新疆電視臺編導何明和李光華在這里守了好幾天,那幾天片子沒有新進展,他們也著急。后來他們見老人又不急了,不慌不忙地進城了,他出去干什么呢?
他們倆跟著老人進了喀什老城,老人在老城小巷里左轉右轉,找到了一家做麻糖的作坊,熱氣騰騰地麻糖剛出鍋,老人就訂購了100根,到了大街上,他又找到一家馕房,交了訂金,訂了兩百個苞谷馕讓伙計第二天送到鄉巴扎上。第二天在鄉巴扎上,老人擺開了攤子,賣起麻糖和馕來。他在攤前吆喝,孫子在旁邊幫忙。
原來,老人有一套自己的生意經。這個意外發現讓他們的片子有了實質性的進展,對老巴扎人也有了深刻的認識。
何明說,老巴扎人就是常年游走在各個巴扎上做小生意的人,在阿瓦提鄉村巴扎上就只有吾守爾老人這樣唯一一個老巴扎人了。憑借多年巴扎上的生意經驗,老人敏銳地發現現在人們的生活好了,都喜歡給孩子們買些零食,所以他就進了麻糖和馕到鄉巴扎上叫賣。老人在喀什城里的牲畜巴扎、以及附近兩個鄉里的巴扎都有固定的攤位。
三年前老伴去世后,老人倍感孤獨,最喜歡到巴扎上和老朋友聊天、說笑。在何明和李光華的鏡頭中,老人做生意倒是其次,和一些老朋友說笑樂呵成了主業。老朋友們有時會過來,他就請他們吃一根麻糖,朋友們也幫襯著買幾根,在說笑中,老人就把麻糖賣完了;有人問馕是不是自家做的,老人直言相告,這是從馕房里買過來的,不能騙人。人們見老人這樣誠實,都來買他的馕。最后買賣做完,老人滿臉笑容,看來收入不錯。老人就請幾個朋友一起吃烤羊肝。老人說:“現在羊肉太貴了,就請你們吃羊肝。”
抓住賺錢機會
吾守爾大爺終于等來了允許挖冰的消息,鄉上要求他們簽訂安全保證書后,挖冰禁令取消了。這天吾守爾大爺全家出動,加上雇來的20多名村民一起在大牙郎水庫上開始挖冰作業。在六天里,他們抓緊時間挖冰,吾守爾大爺在這方面一絲不茍。作業前,他將勞動力分成兩撥,一撥由兒子吾買爾江帶領去水庫取冰,吾守爾大爺則坐鎮冰窖前指揮裝冰。這個冰窖可以裝200噸冰塊,是吾守爾大爺父親留給他的。在冰窖前他指揮著年輕人將冰擺放到指定的位置上,有的年輕人偷懶,他就會大聲呵斥。為了搶時間,吾買爾江雇了一輛鏟車裝冰,這樣在冰窖擺放冰塊的工作驟然緊張起來,吾守爾老人最后也親自下窖與小伙子們一起擺放冰塊。這可是一個重體力活兒,老人干了一會兒,就累得氣喘噓噓。老人對冰的擺放近乎到塊塊都要親自動手。老人就是這樣對待自己未來一年的收入,絲毫不含糊。
真實是紀錄片的生命,也是何明、李光華在紀錄片創作中孜孜以求的目標。即使拍攝時困難再大,他們也堅持抓拍,杜絕擺拍,為此兩人想了很多方法。比如拍卸冰的鏡頭,兩人就在坑上和坑下設置兩個機位,因為聽不懂對方的語言,兩人就根據老人的表情和肢體語言,迅速判斷出老人的所思所作,及時調整拍攝角度。翻譯不可能處處都在身邊,比如老人要講什么話了,何明、李光華都要憑借經驗,敏銳地做出判斷,迅速捕捉到精彩的故事和細節。比如吾守爾大爺的弟弟阿不拉來幫忙,他一邊唱著革命歌曲,一邊干活,對弟弟的一些做法,哥哥吾守爾大爺不滿意了,兄弟兩人產生了爭執,紅了臉。何明、李光華本能地就把鏡頭對準了他們,這一轉瞬即逝的細節被收入鏡頭,成為片中許多精彩的段落之一。“細節決定成敗”,而這種對細節的把握靠的是編導深厚的功底和對生活的細致體驗。
冰窖終于裝滿,他細細檢查了一遍,“要把冰塊碼平,然后在上面再鋪上二十公分的碎冰,碎冰上再蓋一層帆布,帆布上再蓋一層厚厚的麥草,麥草上頭再蓋上蘆葦,就這樣蓋好以后,等到天熱之后,就可以使用了。”吾守爾大爺說。
都是緣分
夏季,喀什熱浪襲人,走在太陽底下,要是有一口冰涼的茶水那是再好不過了。這時老人的沙郎刀克上市了。在喀什牲畜巴扎上,當四面八方的人們口干舌燥的時候,他們都會來老人的攤子上吃一杯冰涼的沙郎刀克。
來之前,吾守爾從冰窖里取出冰塊,經過仔細清洗,冰塊變得晶瑩剔透。老人和孫子有著明確的分工,孫子拿特制的冰刷刷下一碗冰沫,添上酸奶、蜂蜜,制作沙郎刀克,老人吆喝叫賣沙郎刀克和杏干冰水。大家站在他的攤子前,喝上一杯冰水,吃上一碗沙郎刀克,冰涼瞬間驅走了酷暑。因為價廉物美,人們都喜歡到他的攤子前喝水,吃冰。夕陽西下,他又向來往的人群吆喝,冰水免費。這一年,他的沙郎刀克就收入七八萬元。其實賣沙郎刀克的人很多,但是幾乎沒有人像他那樣自己儲冰,自己去做。很多小販還到他家里批發冰塊。
春去秋來,寒來暑往,50多年了,吾守爾大爺游走在巴扎上,樂此不疲。在六七十年代困難時期,靠在巴扎上偷偷摸摸賣馕,他養活了一家人;改革開放后,靠在巴扎上賣冰水,他發家致富了;如今,吾守爾大爺老了,卻再也離不開巴扎,巴扎成了他的精神寄托。就像一句維吾爾諺語所說:“去巴扎可以找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