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佩昌
無論哪個國家,企業出現失誤甚至發生事故在所難免,但對事故的反應方式卻千差萬別。某些國家發生重大責任事故,第一反應是封鎖消息,當捂不住時,就盡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幾年之后,如果有人經過這里,他一定不會想到這里曾經出現過慘烈的場面,似乎一切事情都沒有發生過。
但世界上的許多國家,對于重大責任事故,絕對不能“化悲為喜”、“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例如日本,媒體會毫無禁忌地公開報道,責任企業會沒完沒了地道歉,企業負責人甚至還不惜以自殺的方式來謝罪。
2012年8月31日,德國西部城市施托爾貝格豎起了一尊銅像,名為“生病的孩子”。銅像左邊是一個沒有雙臂、雙腿畸形的小女孩靠在一張椅子上,右邊是一張空椅子(留給死者的座位),銅像底座中間寫著“紀念那些死去的和幸存的沙利度胺受害者”。這一年,是反應停(沙利度胺)事件50周年。
銅像的倡議人,同時也是沙利度胺的受害者伊格爾表示,他在參觀柏林納粹集中營的時候萌發了為沙利度胺造成的畸形兒和死者塑像的念頭。他希望在事件引發者和受害者之間建立一座溝通的橋梁。
制作銅像約5000歐元費用由事件制造者德國制藥商格蘭泰公司支付。在當天的雕像揭幕儀式上,格蘭泰公司的首席執行官(總裁)斯托克代表公司50年來第一次因為其產品沙利度胺導致新生兒先天畸形向受害人道歉。斯托克表示,格蘭泰公司對沙利度胺引發的后果表示遺憾,并特此向沙利度胺的受害者請求原諒。
事件的起因要追溯到上個世紀50年代。1953年,瑞士的一家制藥廠首先合成了沙利度胺(也譯為“反應停”),但是由于某些原因,藥廠放棄了對它的進一步研究。與此同時,德國格蘭泰公司開始對沙利度胺進行研發,并在1957年推出了一款主要成分為沙利度胺的安眠藥。這種安眠藥對妊娠反應有明顯的療效,能夠有效地減輕婦女懷孕早期出現的惡心、嘔吐等妊娠癥狀,一時在歐洲各國、日本、非洲等國家爭相上市,使用極為廣泛。不過,由于這種藥物的動物實驗獲得的毒理學數據不可靠,沒有能夠進入美國市場。
到了1960年,歐洲新生兒畸形比率異常升高引起很多人的注意。經過調查發現,新生兒畸形的發生率同沙利度胺有關系。之后的毒理學研究也表明,沙利度胺對靈長類動物有很強的致畸性。1961年10月,在西德婦產科學術會議上報告了沙利度胺引起的海豹型畸胎,并統計出從1957~1961年間這種藥物造成了8000余個畸形胎兒。當年,沙利度胺銷售被禁止,但是,此前售出的藥品已經導致了全球近萬名嬰兒先天畸形。很多嬰兒出生后不久就夭折了,幸存下來的不得不終生與殘疾為伴。這就是震驚世界的“反應停”事件。
其實,格蘭泰公司在道歉問題上也經歷過痛苦地掙扎。在此之前,格蘭泰公司曾經多次公開表示對其產品造成的悲劇表示遺憾,但是從沒有明確地道歉。公司的前任總裁維爾茨2007年曾經表示,對沙利度胺受害者的遭遇表示十分的遺憾,他對這些受害者懷著極大的尊重,但是他并沒有明確地表示道歉。
現任總裁斯托克在道歉中也辯解說,當時在研發沙利度胺時,格蘭泰公司依據了當時所有的科學知識和所有在20世紀50和60年代適用于新藥品測試的行業標準。
既然格蘭泰公司當年的過錯是受限于知識,而且也符合當時的藥品測試行業標準,為何還要對受害者進行道歉呢?總裁斯托克表示,促使格蘭泰公司道歉的原因是緣于對這些受害人命運的震驚。因此,如果沒有受害人的努力,格蘭泰公司不可能認識到受害人的苦難,沒有對苦難的認識,就不可能喚醒格蘭泰人的良知。雖然事故發生在50年前,但晚來的道歉也有助于撫平受害者內心的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