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文


已經看到的,仿佛是惡性循環。
店鋪開張伊始夢想迎風起航,一眾投資人熱血沸騰。但接踵而至的是,咖啡館經營不善、股東們經營思路眾口難調,困難矛盾重重。
循環周期,大概是一年。眾籌的原始資金耗盡,但是咖啡館持續虧損。是進行再次眾籌,還是關門倒閉?
即便如此,我們更多看到的是,一批眾籌咖啡館倒下,新一批的眾籌咖啡館站起來。有人說,這是眾籌咖啡館從1.0到2.0的迭代與蛻變。
“籌資金、籌資源、籌智慧”,是諸多眾籌咖啡館理想中的運營狀態,如何讓理想之光照進現實?面對上百位的股東,股東意志如何協調?如何讓眾籌股東的權益平衡?在激活眾多股東參與感的同時,如何保障決策的有效性?決策和執行團隊如何共舞?如何化解投資風險,通過“眾籌”的形式看似被分攤實則可能被擴大?如何規避“眾籌”模式潛在的法律風險?
這些都是眾籌咖啡館2.0在摸索且試圖能夠找到答案。
出錢就能當股東,NO!
9月20日,楊勇將置身大洋彼岸,站在美國硅谷高科技創新創業高峰會(簡稱“硅谷高創會”)的講臺上,與美國眾籌模式的熱點人物同臺,他要分享的是“中國式眾籌”的話題,以及他如何在“眾籌”這棵樹上,結出和正在結出“北大1898”、“金融客”、“硅谷咖啡館”等果子。
楊勇是誰?北大校友創業聯合會常務副會長,北大1898咖啡館董事長。這個咖啡館現在已經被定義為“眾籌咖啡館”,在北大東門外,深藏在中關新園一隅,如果不是有心覓著它去,匆匆過客幾乎很難找得到。
最初只是為了方便校友聯絡,聯合會一年100多場活動需要場所,另外也是為了解決經費問題,那時“眾籌”的概念還不像現在這么火爆,楊勇跟校友們說,要開一家咖啡館,大家一人出點錢,有個自己的地方,當時大家對這個咖啡館也都沒有太高的回報預期。2013年3月開始調研、找地址、籌資,6月開始裝修,10月18號開業。
開業之后是個轉折點。前后三天,讓楊勇意外甚至驚喜的是,來了1500多人,而且都挺有來頭,北大校領導,中關村管委會領導,各個協會的會長、秘書長,各個校友會的秘書長等,每個股東也都介紹自己的朋友過來。而且,通過微信的朋友圈,這個北京角落里的咖啡館名聲就傳了出去。
那個階段,很多人對楊勇的模式感興趣,但多是觀望,真正行動起來是在2014年春節之后,很多人帶著項目找到楊勇,請他幫忙設計做眾籌。
據楊勇介紹,現在著手復制“北大1898”模式、籌建眾籌咖啡館的,主要是三類機構:校友會/同學會,行業協會,商會,三條線“并駕齊驅”。
付浩就是其中之一。他與楊勇相識源于歐美同學會,更深一層的接觸卻是因為“硅谷咖啡館”的構想。此次楊勇登臺硅谷高創會,付浩就是重要的牽線人。
硅谷咖啡館希望做成一個橋梁,對接中美之間的創新者、創業家、企業家和投資人。付浩認為楊勇做“北大1898”眾籌咖啡館的模式,會給“硅谷咖啡館”插上翅膀,故特意邀請楊勇做咖啡館的首席架構師。
“硅谷咖啡館”計劃眾籌200位股東,分三期,現在已經完成第一期50位股東的募集,每人出資2萬美元。用楊勇的話說,眾籌咖啡館不是給你找200個朋友,而是200個合作伙伴。
關于股東的選擇、架構,硅谷咖啡館完全借鑒了楊勇運營“北大1898”的思路。楊勇有個原則,篩選股東是最核心的。在他看來,有三種眾籌咖啡館一定關門——給錢就要的,錢不夠多的,租金特別貴的。
媒體陸續報道的第一批易主轉型、關門倒閉的眾籌咖啡館,絕大多數屬于這三類情況。比如東莞 “很多人的咖啡館”傳出倒閉消息,常州“很多人的咖啡館”開業1年零2個月、虧損25萬元,已經發起股權重組。
這種“微創業”的眾籌咖啡館模式——多人集資、很多人管理——發端于網絡,始于網友“蚊二妞”當年那篇《我們用2000塊錢來開咖啡館吧》的帖子,隨后第一家“很多人的咖啡館”在北京開業。各地陸續開花“很多人的咖啡館”,一般股東人數上百人,每人出資額2000元到5000元不等。
楊勇所說的“3個點”的問題,在他開始籌劃“北大1898”時就盡量規避掉了,即“選址不選門面房、租金不能貴,錢足夠多,人選得足夠嚴”。
比如“錢足夠多”,楊勇認為,眾籌咖啡館的籌集總金額最好是一年運營成本的5倍,一來儲備資金多就不用太在意頭兩年是虧或是賺,能扛過風險最大的早期階段;二來募到的多出來的錢可以委托給投資機構理財,用理財年收益來平衡咖啡館經營成本,重點是讓它活得更久。他的經驗是,“萬一開業一年錢就花沒了,中間募錢會很困難,股東都怕無底洞的投入”。
至于股東征募,楊勇的經驗是“做熟人眾籌”,“有梯次有計劃地發展股東”,北大1898咖啡第一批每人3萬元,第二批5萬元,是逐步增值、提高門檻的思路,“前期股東扛較大風險會容易接受,后來者也理解”。在他看來,第一批股東一定要發展好,后面引入第二批股東就可以采用推薦制,法律上股東人數要在200人以內。
而且,“有梯次有計劃地發展股東”還有一個好處,提出想法讓目標股東參與互動研討,集中智慧完善思路的過程既是營銷的過程,也是股東統一思想的過程,思路成熟了股東也選出來了。
按照楊勇他們的目標,今年希望推動10家左右標桿眾籌項目落地,包括金融客咖啡館、北京CBD金融客二期、77級大學生咖啡館、單身男女咖啡館、湖北創業咖啡館、中關村硅谷創業咖啡館、天使投資人咖啡館、明星咖啡館等。
股東也要“有組織有紀律”
“靠著很多人的力量開起來,也倒在了很多人上”,這是第一批倒掉的眾籌咖啡館的重要癥結。發起者和參與者都以為,通過“眾籌”分攤甚至降低了投資風險,事實上風險依然存在,而且因為股東人數眾多,某種程度上反倒把原有的投資風險擴大化。
眾籌咖啡館1.0最常見的問題是,在經營過程中,面對一個問題,有非常多的聲音,始終無法統一,因為股權平均,而且整個團隊里沒有一個挑大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