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秋



上世紀80年代末,作為最早一批進入中國的跨國企業,TE在上海開設了它的第一家工廠。如今,TE已發展成為在中國擁有全產業鏈布局和最大規模雇員的企業之一。
雖然不是一個直面消費者的品牌,但TE已在中國多個行業建立起獨特的影響力,并見證和支撐中國企業這些年的飛速發展:從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到移動設備高速互聯所需的新一代通信網絡和超大規模數據中心,從城市中穿梭的新能源巴士到呼嘯而過的城際高鐵,從遍布中國各個角落的電網到正在興建的清潔能源設施,從高效的智能制造工廠到安全節能的智能樓宇......
中國機會
信心與樂觀——這是TE高層管理團隊提到中國市場時,經常強調的關鍵詞。中國已成為TE最具影響力的海外市場。
在TE全球的15個事業部中的消費電子事業部于2010年成立,在成立之初就決定將全球總部設在中國上海。“這是基于對中國消費電子產業發展的看好。”TE全球高級副總裁兼消費電子事業部總經理Aaron Stucki先生對《IT經理世界》說。在過去10年,消費電子行業的知名企業從日本轉移到中國臺灣和韓國,現在到了中國大陸。與此同時,中興、華為、小米等中國本土企業已成長為全球的大公司。“對于TE來說,我們要離客戶最近,才能實現工程師之間的直接對話,才能提供快速的技術革新,也才能提供全方位的本地化的服務,來滿足客戶需求。”TE消費類解決方案部總裁James說。
如今,TE消費電子業務不僅能緊貼中國本地客戶,快速響應它們的業務需求,也能通過這個坐落于行業活躍區域的業務總部,來成功運營全球其他地區的消費電子業務。事實上,TE的15個事業部中3個的全球總部在中國,3個的亞太總部在中國。這即使在最早一批進入中國的跨國企業中也頗為鮮見。
業務規模龐大的TE汽車事業部,已在中國打下了出色的業務基礎,成為TE營業額最大的部門。過去6年,汽車事業部在中國區的銷售額增長了數倍。“我們每年的增速都是市場平均增速的兩倍,即使是在國際金融危機對汽車工業帶來巨大沖擊的2008年,我們的業務仍然沒有下降。”沈偉明頗為自豪。目前,TE汽車事業部正在積極配合客戶的本土化進程,飛速提升本地化生產的規模 ,這對于將工程能力視為重中之重的汽車業務來說,極為關鍵。現在,TE汽車事業部繼2013年完成一個工廠的擴建后,于2014年投資建成了第二家工廠,目前已經開始積極籌劃第二家工廠的擴建。
數據通信是TE技術力量頗為強大的事業部,在業界居于領先地位。“我們認為,中國是TE數據通信業務最大的機遇所在地。”時任TE數據通信亞太區高級總監及總經理Jason Merszei先生很肯定地說,“我們在中國投入很大,目標是在這個市場拔得頭籌。”
對于TE副總裁兼工業事業部中國區總經理Stefan Rustler先生來說,中國也是TE正在“全力以赴”的市場。TE工業部在中國開設了研發中心,主要支持中國業務和中國客戶。“在過去幾年中,我們為中國高速鐵路市場開發了高電壓系統,為綠色能源市場開發了高能效產品,為自動化控制市場開發了重載連接器和工業通信連接方案,還為中國智能建筑市場開發了連接解決方案。”Stefan列舉,“我們對中國工業行業的增長充滿信心,我們相信這一領域的發展趨勢對TE工業事業部的業務非常有利。”
脫穎而出
在TE的公司理念中,經營業績不是衡量企業發展的唯一標準。這個100多年前靠技術起家的企業,對技術和人的倚重已經深入骨髓。而它在中國的發展歷程,也是對技術和人持續投資的歷程。
“我們要成為中國本土的技術領導者,就要投資本地人才。當初我們事業部的工程師人數僅為20人,而現在已超過370人。”沈偉明表示。無獨有偶,“3年來,TE數據通信部門的工程師翻了3倍。”Jason多次提及這個讓他感到自豪的數字,”而且對于每位工程師,我們都針對他們個人制定了詳細的發展規劃。”
連接器設計需要技術和經驗的傳承,有時,它更像是一門“藝術”。于是,中國工程師被派往海外,與那些具有35年連接器和連接解決方案開發經驗的老專家一起工作,親身體驗連接器設計的魅力和精髓。
這些對于人才的投資,收效顯著。以TE汽車事業部為例,該部門過去5年的專利提交數年均增長率達150%。而在數據通信事業部,去年,該事業部中國工程師申請的專利數同比增長了1倍,今年將同比增長4倍。“這是中國本土技術能力提升的最好證明。”Jason 說,“基于這樣的能力提升,未來幾年,我們會推出更多創新產品,也能更好地服務于中國本土市場。”
以TE電力部為例,它們第一時間了解到客戶在智能電網建設中遇到的一項技術挑戰——現有電纜預埋時,是否可以先不預埋光纖,當未來有數據連接需求時,再把光纖鋪設到現有電氣連接中去。目前,市場上沒有相應的解決方案。TE電力部認為,它們有能力解決這個難題,因為TE同時具備電氣和光纖連接兩種技術實力。于是,TE電力部與中國本土一家領先的電纜企業成立了技術攻關組,開發光電復合纜解決方案,解決如何在長距離范圍內,將脆弱、細小的光纖植入到原有復雜龐大的電氣連接中。
TE消費電子事業部正面對不斷強大的中國本土電子產品制造商,它們不僅已經成為當地的領軍企業,同時在其目標市場中也已躍入世界頂級企業的行列。同時它們也正從低成本領導者向國際創新者轉型。憑借先進、創新的技術解決方案,TE消費電子一定能助它們一臂之力。以新一類的手機SIM卡——nano-SIM卡為例,由于先前micro-SIM卡連接器的設計,有時容易讓nano-SIM卡適配器受刮擦,從而導致nano-SIM卡適配器無法正常工作。中國移動設備廠商急需一種新的連接器解決方案。TE消費電子事業部前不久發布了一款防刮插拔式Micro-SIM卡連接器,來解決這個問題,它同時也是業界同類連接器中高度最低的產品之一,僅為1.18毫米,適用于更輕薄的智能手機。這套解決方案立刻受到中國客戶的歡迎,也幫助中國廠商快速實現產品創新轉型。
此外,針對當下發展最快的可穿戴產品,TE消費電子事業部開發出了強大的天線解決方案。TE可以根據不同客戶的需求,提供定制的、具有各種功能組合的、不同形狀和尺寸的天線解決方案,適合用于客戶獨特的無線設備產品。同時,TE也持續研制更為小型化解決方案,以滿足新一代可穿戴設備的設計需求。3D噴印技術是其中最領先的例子,通俗地講就是直接將天線打印到設備上,占用設備空間小,給客戶留有更多優化產品設計的空間和機會。事實上,這項技術還很環保并能有效降低成本。
在TE數據通信部,中國工程師已經像他們有經驗的海外同事一樣,不僅僅只考慮連接器產品本身,而是能與芯片、PCB供應商緊密合作,設計整體優化的連接器解決方案。他們甚至可以設計客戶的系統級產品,因而更了解客戶系統,能從客戶的角度真正去創新。
“中國市場有一些特殊的要求,速度是其中最為關鍵的。從產品革新到生產,都講求速度。” James 說。不僅是消費行業,幾乎所有行業都在與速度賽跑。例如,數據中心的建設速度就像百米跑一樣快得驚人,數據中心客戶需要TE以最快的速度去響應。以前研發周期在兩三年的產品,現在要在12個月內發布。這要求TE數據通信部從研發、制造、工程到供應鏈都要整體組合到一起去努力提供快速的服務。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團隊的表現極為搶眼。這支年輕的團隊,對于新產品、新方法更加開放,塑造了新的影響力。
全生態鏈本地化
不僅僅是技術團隊的本地化,在今天競爭愈加激烈的形勢下,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發展越來越需要“全生態鏈本地化”。“我們不光是簡單地把制造放在中國,我們把世界級的研發中心也放到了中國。貼近本地客戶的工程技術革新,能夠保證我們在中國市場的快速發展。”James 說,“對我們來說,中國客戶對TE最大的贊譽就是認為我們是一家中國公司。”
TE電力部中國區總經理李濤目前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開展更加深入的本地化。不久前,TE電力部在中國某大型客戶的集中招標中首次中標,獲得突破。
“要進入一個領域很困難,但要服務好一個領域將更具挑戰。”李濤說。這種服務涵蓋了多方面,包括能提供正確的產品、有競爭力的價格、快速的交貨以及良好的售前售后服務。這不僅涉及企業自身產業鏈的搭建,更涉及到企業在某一行業生態鏈的布局。
除了自身的產業鏈建設外,在李濤看來,要在一個行業中為客戶帶來卓越的體驗,必須要有本地化的生態鏈。“在打造本地化生態鏈時,既要把客戶拉進來,也要尋找到強有力的本土合作伙伴,包括產品技術合作伙伴、代理商和服務公司”。
一般而言,跨國企業在技術積累、質量管理和流程體系方面有獨到之處;而中國公司在對本地市場的理解深度、與客戶的溝通和對客戶的及時響應上有突出之處。如果兩者能很好地聯合,就能獲得雙贏。TE電力部目前的工作重心之一就是尋找強強聯合、優勢互補的本地合作伙伴,布局優質的生態鏈。
不僅TE電力部,TE各個業務群都在打造這樣的本地化全生態鏈。
最近,TE工業事業部宣布其已簽署了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宣布收購廈門德利興電氣設備有限公司(德利興)和廈門西霸士連接器有限公司(西霸士)的業務。德利興和西霸士是生產工業用重載連接器的私營企業,其重載連接器產品廣泛應用于機械設備、工廠自動化、電力配電和鐵路等領域。“我們之所以收購德利興/西霸士,是因為它的成功,包括強大的產品組合、集成制造、健全的流程、強大的模具設計和能力、較短的交貨周期、快速的服務響應、已有的客戶基礎以及優秀的管理和工程團隊。”Stefan說,“TE對它的收購將提升我們為嚴酷環境下提供連接解決方案的行業地位。”
非洲有句諺語:如果你想走得快,那么你就一個人走;如果你想走得遠,那么就一起走。現在,TE在中國正走在打造全生態鏈本地化的道路上。TE管理層認為,這條路十分重要,現在還遠未到達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