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馬斯·史班達
19世紀時,奧利弗·溫德爾·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這位集解剖學醫生、紳士派詩人和哈佛教授等多重光環于一身的學者——曾闡述過這樣一個觀點:“相較其他途徑,嗅覺對于喚起人們的記憶、想象、懷舊情愫和情感紐帶……效率是最高的。”
當這個著名的論斷與今日互聯網世界結合起來,會否成為“電子氣味技術”的緣起?如果賦予網頁氣味,那聞起來會是怎樣?
事實上,試圖將氣味信息帶入互聯網體驗一直是科學界和營銷界在努力達到的境界。在本世紀初,日本有一家名為DigiScents的公司曾宣稱將實現“攜帶香氛的Email傳輸”,通過一款名為iSmell的連接個人電腦的味覺合成器完成,遺憾的是iSmell產品后來未能成功面市。但該次流產并未讓日本同行心灰意冷:不久后的2005年,NTT通信公司推出Aromageurs氣味合成器(它實際是一個與電腦連接的香氛下載器),供影院或者家庭安裝——它能使影視與廣播節目播出時能夠根據特定的情境而釋放不同的味道。
這不由使人想起,1965年,BBC在愚人節當天請一位演員在“Smell-O-Vision”節目中扮演科學家教授,表示能夠將氣味分解成分子結構并通過電視屏幕傳遞給觀眾,后來居然還真有人打電話到BBC稱自己聞到了那些味道!
無獨有偶,2013年的愚人節,谷歌公司也精心設計了一個關于電子嗅覺技術突破的惡搞劇——時至今日你依然可以在網上找到它——一款名為“谷歌靈鼻子”(Google Nose)的產品能夠讓用戶在線搜索并聞到各種氣味,谷歌甚至連計量單位都有模有樣地標注好了——“所有信息都集成在一個1500萬氣味字節的數據庫中”。
不過,據最近的《金融時報》報道,2014年傳來的互聯網嗅覺傳輸領域的幾則突破性的新聞,顯然不再是嘩眾取寵之為,而是在追求一個可持續的、有倍增效應的商業模式。
首先是以色列發明家阿莫斯·波拉特(Amos Porat),由他領銜的Scent2You公司傾力開發了一個香氛傳輸系統,而且號稱是目前市面上唯一能夠用App來控制的智能系統。據悉,這套系統有多個領域的應用潛能,包括兒童玩具、烹飪培訓、互聯網社交等。
相比其他供應商通常用酒精和精油來調制源氣味的作法不同,Scent2You公司聲稱其源氣味材料都是經過美國食品藥監局認可、不含酒精成分、無致敏性的生態友好型材料。目前公司已獲得數個天使投資的資金注入,并且有不少頂尖的兒童玩具制造商向其伸出橄欖枝,尋求技術合作。
“嗅覺——當然也包括味覺,注定會成為下一個通過互聯網交流的重要媒介,”倫敦城市大學普適計算學教授阿德里安·切爾克(Adrian Cheok)也是一位電子嗅覺技術產業化的超級擁躉。
42歲的切爾克致力于“將人類五感溝通方式之間相互打通”。當然,他本身即具備非常靈敏的商業嗅覺——其帶領的研發團隊研制出的首款智能手機氣味產品Scentee選擇素來對新奇電子產品熱衷的日本市場先行試水,結果問世第一個月就銷售量破萬。而遠在美國的卡夫食品公司亦對之表示青睞,有意在其子公司奧斯卡美亞(Oscar Meyer,主打培根類食品)的營銷環節中應用Scentee技術。卡夫公司為此特別企劃了一場程序員大賽,參賽者只要能寫出“能將手機鬧鐘設為剛煎熟的培根香味”的漂亮程序,前1000名選手就能獲得Scentee產品作為獎勵!
切爾克嗅覺技術的實驗合作伙伴可謂很“跨界”。既有西班牙北部著名餐廳Mugaritz,還有法國一所專攻“情緒感知”科學的實驗室。在TED論壇上切爾克發表了驚艷四座的精彩演講,順勢也將Scentee人氣推向高潮。
切爾克透露,其領導的團隊已開始著手攻堅嗅覺傳播技術的下一階段開發——將氣味信息從部分模擬化升級為完全數字化。第一代產品Scentee的運作是基于化學技術實現,它的機理有點類似一個連接iPhone5的煙斗,一旦接收到文本或鈴聲信號即觸發一些特定氣味,每次只能產出一個味道。切爾克教授所展望的下一代產品,則可以一次產出多達10種氣味的組合,它或許使得技術的瓶頸變為:超越化學物質帶來的生理刺激感,以電磁信號取而代之地來模擬嗅覺(或味覺)。這將是一道科學難題,因為研究者可能要重走一遍“為聲音信息而開發出MP3文件格式”的艱難歷程……
但正如《金融時報》對切爾克的研究加以評論時所說,這批科學家從事的其實就是“聰明人事竟成”的事業,因為他們追求的產品與用戶基本情感、交流欲望高度契合,也是對人類所有重要情感的全新解讀;這一點本身就是對沖其研發風險的不二法門。即使產品本身達到殺手級應用的境界還尚需時日,但是互聯網嗅覺技術已開始展露的明麗光芒,無不讓人感受到某種美好新生事物蓬勃生長的強大活力。
(曹嘉健亦對本文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