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福布斯》雜志網站9月28日文章,原題:一個臺灣能向大陸學習的經驗 臺灣人將自己與大陸人對比,稱自己更健康、更富有,也更有禮貌。若有外國人說臺灣亦有缺陷,比如交通危險或環境退化,就有可能招來所謂大陸相關狀況更糟糕的反駁。鑒于兩岸民眾均以漢族人為主,而且自從臺灣在上世紀40年代“自治”以來,更大更強的大陸就對其宣稱主權,雙方存在一種天然的對壘狀態。 但普遍而言,大陸正在迅速變化,而30年后重回臺灣的人竟然會說,他們仍能認出某個街區的每一家商店。就在大陸逐漸“侵蝕”如同對岸生命線的代工合同時,臺灣卻拒絕變化,使自身經濟幾無新的發展方向。(大陸給臺灣的)顯而易見的經驗是:試著在公寓和道路之間增加一些庭院、人行道的空間。這些在大陸城市常見的措施將有助于降低臺灣城市的密度,并增加呼吸空間(盡管大陸的空氣也很污濁)。 但歸根結底,最難以令人接受的經驗——這也是臺灣人抱怨缺乏方向的答案——非雄心莫屬。 本月,一名50歲的臺灣電腦經銷商告訴我,他準備關閉在上海的銷售辦事處。與當初他剛來上海不同,如今的大陸人完全掌握他銷售的科技和打造客戶基礎所需的禮節。“我來自臺灣”這句話不再有“讓人激動的”價值。他不知道回到臺灣后能做什么。“我是被淘汰的人之一”,這名叫做杰夫·吳的前銷售人員說,“對任何與銷售有關的工作而言,我們都沒用了。” 與他交談后不久,我遇到一名從北京來臺北的朋友。她抱怨說,在北京,人們為得到更高薪酬、更大房子和作為身份象征的汽車,都在別人背后“捅刀子”。“向上爬”的詭計暴露出大陸人過多的野心。但“這顆心”至少在砰砰跳動。 如今,臺灣的大學生傾向于安穩的白領工作而非創業。家長也鼓勵小孩找安穩的工作,以防孩子從事打漁、務農或其他在臺灣現代化之前非常普遍的艱苦工作。 正如臺灣人所言,變化應從早期教育做起。不過,臺灣的小學仍強調死記硬背,學生們對用麥克風講上幾小時卻不開展課堂討論的教師惟命是從。對大陸學校,我也聽到過類似說法。但我10年前在北京某主流大學教寫作,許多學生就勇于在課堂上發言。我在臺北教新聞專業近兩年,但必須懇求甚至威脅學生參與討論。我的北京學生畢業后將在大陸頂尖媒體工作一兩年,或攻讀工商管理碩士學位。許多學生到海外攻讀更高學位,在面臨簽證限制的情況下,這并非易事。但是,迫切了解這個世界的雄心使大陸人深諳國際事務并廣交朋友,以在中國境外打造品牌或探索許多市場的消費者需求。否則他們就會陷入困境,像許多頂尖臺灣企業那樣依賴那些過時的生意經——“給我點代工合同就行啦。”▲(作者拉爾夫·詹寧斯,王會聰譯)
環球時報2014-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