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黎瑩 管瑩

【摘要】因自身基礎薄弱,許多專科英語專業生,對英語學習產生了怠慢情緒,繼而影響到學習。文章在R.C.Gardner“綜合動機”的概念架構下解讀學生的學習動機,并通過其內含的三個因子探索課堂上激發學生“綜合動機”具體方法。
【關鍵詞】英語專科生 綜合動機 具體方法
專科英語專業學生英語語言水平較低,長期得不到老師和同學的鼓勵和關注,學習動機大受挫傷。 R. C. Gardner 與P. F. Tremblay指出“動機”是動態變化的,與一系列的事件、影響和反應相關。本文將從R.C.Gardner的“綜合動機”框架下的“融合性”“對學習環境的態度”和“動機”①三個方面,探討促進學生動機的具體課堂教學方法。
一、提高“融入性”的教學方法
“融合性”包含“融合性定向(integrative orientation)”“對第二語言的興趣”和“對該語言民族的態度”。“融合性定向”是指融入目標語社會的意愿。要促進這種意愿的滋長,培養學生對第二語言的興趣以及引導學生發展對目標語言民族的積極態度,需要教師發掘目標語言、文化、民族的魅力所在,并在課堂上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出發將其引入。 本研究選擇在新課上完后的練習課播放熱播韓劇剪輯,每個長約一至兩分鐘。剪輯播放后給出教師自己設計的練習題。題目是對所播內容的英文描述,描述充分運用剛學的新單詞。新單詞處做成填空,讓學生給答案。研究發現學生給出正確答案的機率很高,成功的體驗增強了其融入意愿,繼而推動學習,形成良性循環。
二、提高學生“對學習環境的態度”的教學方法
“對學習環境的態度”指“對教師的態度”以及“對第二語言課程的態度”。態度是一種心理和神經的準備狀態,它基于個體的經驗組織起來,直接影響個體對所有與之相關的對象和情境的反應。那么,作為教師,該如何改善學生對自己以及課程的態度呢?筆者嘗試從減少負面態度著手。具體關注如何糾正學生的錯誤。糾正學生的錯誤可能造成學生心理壓力,但不糾正可能造成錯誤的“石化(fossilization)”。本文就對探索學生自我糾錯,讓學生找到自信,提出一些建議:
(1)用比喻講解語法規律。學生語法差,如果系統教授語法,大量的術語會造成學生巨大的情感和記憶負擔。將語法規則比喻為中介傳達給學生,效果更好。 例如:1)at 后面常跟小面積。如:stare at, aim at, 后面跟很小的一個點。可將at比喻為狙擊槍射出的那個紅色光斑,只會落于極小的面積上。 2)It...that...中“it” 是形式主語,“that”引導的從句是實際主語。可將“it”比喻為“殼”“that”從句比喻為有實質內容的“果仁”。3)動詞做主語必須用其ing或to形式。可將“主語”比喻成一個“會員俱樂部”,只有會員可以隨意進入,名詞就是會員之一,而動詞不是。動詞要進入,必須穿上“ing” 或“to”這般偽裝。
(2)用“類比”將復雜的句子成分幻化成簡單成分。此處類比是基于功能而進行的。例:The girl wearing a green dress is Kate.此處“動詞+ing”功能類似形容詞;Tell me where you are.此處句子功能類似于名詞;Stay where you are. 此處句子的功能類似于副詞。
(3)利用記憶術。記憶術是從古希臘、古羅馬時代開始就有的一種助記方法。其中一種方法就是關聯法。創建聯系,將要記的內容串起來。筆者在教學生基本句子類型時編了一段獨白: “Kate is my true love.(主系表)She died 3 years ago.(主謂狀)She got HIV.(主謂賓)The disease made her suffered.(主謂賓補)”。短短的獨白包含了幾個最基本的句式,便于學生記憶。學生有了正確使用英語的知識,自我監控提高,錯誤便得以減少。減少老師和課程帶給他們的挫敗感有利于改善他們對學習環境的態度。
三、提高學生“動機”的教學方法
“動機”指“努力程度(motivational intensity)”“學習二語的欲望”“對二語學習的態度”。B.Weiner提出了三維度的歸因模式。據此,當學生認為造成英語水平低的原因是內部原因,如:努力程度、學習方法,“努力程度”便得以提升。本研究通過小型寫作講座,在一堂課時間內提高了學生寫作水平,讓學生感到了方法正確,付出努力便可提高的經歷。這有利于學生進行正確歸因。講座內容:
(1)記敘文主要涉及五要素:Who? Where? Why? When? How? 需要詳略得當,學生應選一到兩個要素施以重墨。
(2)記敘文中的詳寫處,少不了描寫,少不了細節。細節的選擇要謹慎,鮮明的、最能突出事物特征的細節才該被寫入文中。
(3)聽覺、嗅覺、味覺、觸覺、視覺的信息加入文中,容易形成豐潤的印象。聽覺信息中,對話就是一個重要成分,試對比:The coach shouted that we should get in there and hustle.與The coach shouted at us,“Get in there and hustle!”。視覺方面,將所見的一個過程分解為多個步驟,就如同放慢鏡頭,可以讓人看得更真切。試對比:she was scared by a ghost. 與She lifted her eyes, looking outside the window. A white figure sent shiver down her spine. 學生在講座后寫作水平得以提高,體驗到正確方法,和努力寫作的積極效果。這大大加強了他們進一步努力的決心。
四、結語
在如今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下,學生的情感因素日益受到重視。“綜合動機”框架為教師在這方面剖析學生指引了方向。框架的三個因子讓增強學生動機的探索更加有脈可循。本文對如何提高這三個因子進行了定性研究,期望探索成果能夠給同行們在教學思路上提供參考。
①指Gardner“綜合動機”框架下所含的稱為“動機”的因子。
參考文獻:
[1]Stephen D. Krashen.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C].New York: Acquisition Pergamon Press, Elmsford,1982.
[2]D?rnyei,Z. The Psychology of the Language Learner: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2005.
[3]D?rnyei,Z. Motivational Strategies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4]Allport,G.W..A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C].Worcester:Clark University Press,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