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英雙語均屬日耳曼語系,在這兩種語言中存在大量的同形詞匯,引人注意,這一方面方便了有英語基礎的德語學習者,另一方面由于盲目相信原有英語學習經驗,望文生義,使得學生在德語學習過程中產生了很多誤解。本文旨在以語言遷移理論視角為出發點,通過大量實例分析,對德、英同形詞進行分類,以期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有所裨益。
【關鍵詞】德英同形詞 語言遷移與習得 德語教學與學習
現代德語和現代英語都是從最初的印歐語系中的日耳曼語族西日耳曼語支發展而來的,因此德、英雙語中有數量龐大的同形詞。基于德英語學習間存在的密切關系,所以就有了這種說法“Deutsch nach English”,可謂是一語雙關,因為介詞“nach”在德語中有兩層意思,一是表示順序“在……之后”,二是表示標準、方法“依……,按照”。本文以語言遷移理論為基礎,通過大量實例分析,集中注意力于德、英同形詞的的對比上,并對德、英同形詞進行分類,幫助學習者理清條理,避免誤用,提升學習效果,避免望文生義,導致了在德語學習過程中產生了很多誤解。
一、語言遷移理論的相關概念與同形詞的界定
語言遷移中的“遷移”一詞來源于學習心理學。H.Ellis(1965)把“遷移”定義為“對任務A的學習會影響到任務B的學習的一種假設”,Odlin(1989)繼承了前人研究成果,并對語言遷移進行了更為精確的定義:遷移是指目標語和其他任何已經習得的(或者沒有完全習得的)語言之間的共性和差異所造成的影響。遷移可以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對已有的知識對即將獲取的知識產生促進作用叫正遷移;已有的知識對即將獲取的知識產生阻礙作用叫負遷移。Odlin認為本族語和目標語在詞匯、書寫系統、句法結構等方面的相似性會促進目標語的習得,也就是說更容易產生正遷移。而負遷移主要表現在3各方面:生成不足、生成過度和錯誤理解。
關于同形詞的界定,由于學者的研究視角各不相同,至今尚未有一個明確的、為大家所普遍認同的定義。在此我們借鑒潘鈞(1995)歸納界定出中日同形詞時所依據的三個條件,把德、英同形詞定義為,現在在德英兩國語言中均在使用的詞,表記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同時指出,以下情況我們默認為表記完全相同的詞組:1.德語名詞首字母大寫;2. 英語中發[k]的字母c 在德語中用k 替代,類似的還有英語中發[s]的 c 在德語中由發[ts]用 z 替代,英語字母組合sh德語中寫作sch等。以下涉及的例子中的名詞均只比較其單數形式,不考慮其復數變化,同時不考慮德語名詞的陰陽中性。
二、德、英同形詞的分類和差異
(一)詞形相同、意義相同
這類詞在德英同形詞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因為詞形相同,很容易產生正遷移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可簡單做如下分類:
1. 電子產品:Computer,Phone
2. 科技學術用語:Barometer,Symposium,Architekt,
(二)詞形相同、意義部分相同
我們把這類詞形相同、意義部分相同的詞按詞項、感情色彩和褒貶色彩進一步細分為以下幾類:
1.詞項:如Host(德)和Host以及host(英語),在英語里作專有名詞表示“圣餐儀式中的面包或者圣體”,而小寫時表示“許多”,“主人”,“宿主”,做動詞表示“做東”,而在德中只表“主機”。
2.感情色彩:在兩種語言中都有happy一詞,但感情色彩略微不同,在德語中高興的程度比在英語中更深。
(三)詞形基本相同,意義基本相同
比如program(英)和德語詞Programm,書寫基本相同,都有“節目”的意思,但program在英語中還可做動詞,詞義也比Programm更廣泛。
(四)詞形相同、意義不同
這類詞對我們的新學習會產生干擾,負遷移不利于我們提高效率,習得新知識,所以需要我們對這類詞多加注意和區分。
A 詞形相同,詞性不同,意思不同。德語詞die為定冠詞,英語中die則為動詞。再比如nun,在德語中為時間副詞“現在”,英語中做名詞“修女,尼姑”。
B 詞形相同,詞性相同,意思不同。Passage一詞在德語中表示“行人”,而在英語中表“段落”。類似的還有kohl為名詞,德語意思是“煤”,而英語意思則是“眼影”。
B 詞形相同,詞源相同,意思不同。比如Mode一詞源自法語,但在德語中表示“時髦,式樣”,英語中還可表示“方式,事情發生的情況”。
C 詞形相同,詞源不同,意思不同。英語的arm(武器,裝備)詞源為拉丁語arma(“weapons”),而德語arm(貧窮的,可憐的)則來源于古英語的earm,經過演變雖然在德英雙語中詞形完全一致的arm,但意思卻大不相同。
三、總結
語言遷移,不可避免,更無法消除。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德英同形詞給有英語學習基礎的德語學習者帶來很大的方便,我們可以利用已有的英語詞匯知識類推其在德語中的意思,這勢必可以實現知識的正遷移,同時也存在著很多誤導因素,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分析歸納比較,關心相同點,更應關注差異之處。
參考文獻:
[1]陳杭柱.德語簡史[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2]潘鈞.中日同形詞詞義差異原因淺析[J].日語學習與研究,1995.
[3]翟永庚,趙志勇.德英對比在德語教學中的應用[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
作者簡介:劉靜靜,女,1987.01,南京大學在讀研究生,綿陽師范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德語篇章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