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風云
【摘要】張培基的《英譯中國現代散文選》簡約又不失原文的內涵和美。本文從他獨具匠心的用詞、短小精悍的句子和清晰分明的句間邏輯,分析和展示了他游刃于漢英兩種語言之間,行云流水般的再創作功底。
【關鍵詞】英譯中國現代散文選 張培基 再創作
目前中國翻譯家大多是英譯漢,很少人從事漢籍英譯。張培基他筆耕譯壇半個世紀,主要從事漢籍英譯。《英譯現代散文選》是經典之作,不僅向西方傳播了中國文化和思想,而且為研究翻譯的人研究翻譯理論和技巧提供了精彩的實例。
翻譯是一門高度復雜且縝密精細的藝術。英文是形合文字,中文是意合文字,據統計,只有大約百分之四十的中文可以和西方文字對等。從解構主義的觀點來看,“所謂的‘對等翻譯是不可能的,”“譯文往往要賦予原文以新的意義。”在此客觀條件下,要做好文學翻譯是非常艱難的。譯者既要盡量忠實于原文的內涵和作者的創作意圖,又要確保譯文的流暢易懂,著力發揮譯語的優勢,保持原文的美感。為了二者兼得,譯者必須在限定范圍內重新構思、組合詞語、安排結構。好的翻譯就相當于進行了一次再創作。《郭沫若論創作》中說:“好的翻譯等于創作,甚至超過創作。”所謂的“超過創作”正是指文學翻譯中的“再創作”。
散文是真實的、誠篤的、不加雕飾的、不做作的。散文作為一種常見的文學形式,看起來簡單,翻譯起來要保留其韻味相當不容易。《英譯現代散文選》在再現原文信息、體現原文功能方面為英譯散文樹立了典范。散文講究形散神聚,一詞一句看似平淡無奇,但是整天卻產生了一種神奇的效果。這也就要求譯者在翻譯時要斟詞酌句,能體現美的意境。張培基的《英譯現代散文選》用詞簡單明了,句子短小精悍,語言邏輯關系清晰。在一個個簡單的詞句背后潛藏著深厚的翻譯功底,透射出再創作的魅力。下面就遣詞構句以及如何處理語言的邏輯關系為例來分析一下《英譯現代散文選》中的再創作。
一、用詞簡單卻獨具匠心
張培基在翻譯散文時,很少使用大詞和生僻詞,用詞都簡單明了,卻又獨具匠心。對于一些關鍵的形容詞、動詞和副詞以及聲色詞的處理非常巧妙,呈現出一種云淡風輕的雅致和行云流水的飄逸。
1.人生三十不仕,不當再仕,五十不娶,不當再取。何則?用非其時也。《八十一歲結婚》
People over 30 should not become an official, and people over 50 should not get married. Why? Because otherwise they would be doing the wrong thing at the wrong time.
在這句英譯文中,一個簡單的“over”就表明了人生“三十”和“五十”這兩個“仕”和“娶”的分水嶺,然后再用簡單的“become”和“get married”這兩個表狀態轉變的詞,就表達了一般譯者可能會用含“if”或“when”的主從復合句才能表達清楚的邏輯關系。一個“otherwise”就表明了“如果他們不這么做,那就會如何如何。”因為這幾個簡單常用詞的巧妙使用,使譯文結構簡單,層次清晰,邏輯分明。原文六個分句,譯文四個簡單句,形式和內容都達到了甚至超過了古文的簡潔,是一種顯而易見的再創作。
2.他的腦子也不小,但他的記性卻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細密。《差不多先生傳》
His brain is none too small,but he is weak in memory and sloppy in thinking.
“none too”表明腦子一點也不小,跟記性不很精明和思想不很細密形成了強烈反差。一般的譯者可能就譯成“isnt small”,這樣既沒有體現“也不小”的“也”之涵義,也不能讓前后形成鮮明對照。一般譯者會用“isnt”到底,但是先生前面用否定的“none too”,后面卻用了正譯法,使用weak和sloppy,這兩個詞形象生動地突出了差不多先生的特點,讓人印象深刻。在細小的點上就表明了大師再創作的深厚功底。
二、句子短小精悍卻韻味猶存
張培基的翻譯可說是惜字如金,句子基本都短小精悍,很少長句。用一個詞翻譯一個句子,一個簡單句翻譯一個復合句,或者一個簡單句翻譯了中文幾個分句。這些句子信息量大卻又短小精悍,保存了原文的韻味,不僅不失美感,而且有時候超過原文的美,很多地方都體現了他的創譯,真正做到了好的翻譯就是再創作。
我們每天有許多的零碎時間于不知不覺中浪費掉了,我們若能養成一種利用閑暇的習慣,一遇空閑,無論其多么短暫,都利用其做一點有益于身心之事。《養成好習慣》
Every day we are unconsciously wasting many odd moments. We should acquire the habit of utilizing leisure time, and snatch every odd moment to do whatever is beneficial to our body and mind.
原文五個小分句,譯文只三個簡單句就傳達了原文的信息,并體現了本文的主旨,即做事不要拖沓,講高效。用一個snatch every odd moment翻譯了出了“一遇空閑,無論其多么短暫”兩分句。可以說先生的譯文句句鏗鏘相比原文的用詞冗贅,簡潔明了地表達訓誡的力度。
三、結構簡單,邏輯分明
中文散文講究形散神不散,中文是意合文字,很多詞句擺放好了,就自然產生一種邏輯關系。這也是漢語的一種優勢,同時也是譯成講究形合的英文的一大障礙。如果英文句子按漢語習慣直接擺放在一起,會顯得散亂,毫無邏輯。如果譯者用過多的連接詞,又會讓散文的美喪失殆盡。而張培基的翻譯把握好了一個度,一般都是用簡單的句型結構和適量的連接詞,或者有時候只是調整了順序就產生了清晰的邏輯關系。他的翻譯既體現了原文的美,又不會讓譯文讀者不知所云。
1.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背影》
Misfortunes never come singly. In the winter of more than two years ago, grandma died and father lost his job.
原文是典型的散文中先描述,再下結論。而譯文是首先用一句諺語提領,然后再用事實描述來印證了諺語。調整了順序之后,更符合英文讀者的邏輯思維,不會顯得突兀雜亂。一小點改變卻體現了先生再創作的大智慧。
2.可是她的時間大半給家務和耕種占去了,沒法照顧孩子,只好讓孩子們在地里爬著。《母親的回憶》
But she was too busily occupied with household chores and farming to look after the kids so that they were left alone crawling about in the fields.
這句的前半部分是個簡單句,用了too…to句型來表因果關系,后半部分用so that結果狀語從句,表明了前半部分所產生的結果。先生巧妙地用一個完整的句子簡潔地傳達了原文信息,甚至是超導了信息。后半句中的“were left alone”更譯出了原文潛藏的那種無奈和心酸。譯出潛藏的深意就是一種再創作。
細讀先生的英譯散文會發現,先生對散文的每個詞都是精心挑選的,可謂字字璣珠,看似簡單無奇的詞卻是無可替代的。先生對每個句子的排列重組,句子的結構和邏輯關系經過仔細斟酌的,短小精悍的句子能夠完整傳達甚至超導原文的信息,并沒有失卻散文的那種韻味和美感。看似云淡風輕的譯作之下蘊含著先生再創作功底。本文只是小拋一磚,更多的玉隱藏在先生的譯作之中,有待我們去挖掘品味。
參考文獻:
[1]許淵沖.翻譯的藝術[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
[2]許淵沖.文學翻譯等于創作[J].中國翻譯.2005:12.
[3]張澄寰.郭沫若論創作[M].北京:中國作家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