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昂
摘 要:跨國公司作為對外直接投資的載體,其數量、規模和實力已逐漸被看成是一個國家國際競爭力和綜合國力的象征。隨著我國逐漸從“引進來”為主導的發展戰略向積極“走出去”的戰略決策轉變,我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也得到了新的發展契機。通過全球跨國公司以及我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現狀分析,預測我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前景,并針對當前我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不足之處提出有利于其“走出去”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走出去”
中圖分類號:F830.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3-0264-03
引言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我國外貿政策主要以 “引進來”為主,引進國外的資本、先進技術和人才,以及國外先進的管理制度和競爭機制。然而,完全意義上的對外開放應該是雙向的,既要 “引進來”也要 “走出去”。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意味著我國企業將在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情況下,積極“走出去”。這種“走出去”戰略是以中國企業為主導、服務于中國企業的一種跨國戰略整合模式,因此“走出去”戰略是中國企業的必然選擇。
我國跨國公司“走出去”戰略主要以對外直接投資為主。我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是指:我國的跨國公司在其他國家或地區通過投資或并購等方式參與其子公司或分支機構的生產和經營,并掌握經營控制權的投資行為。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更多中國企業選擇“走出去”,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從以往的研究成果看,大多數學者仍著重于“引進來”戰略和外商直接投資(FDI)戰略的研究。近些年來,對我國跨國公司及其對外直接投資理論的研究有了新的進展,然而研究成果并不突出,也不深入。本文將綜合分析目前全球跨國公司及我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現狀,分析我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狀況及其發展前景等,并根據當前我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不足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從而有助于我國跨國公司更好的實施“走出去”戰略。
一、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現狀
(一)全球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現狀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國際間的對外直接投資增長迅速。跨國公司既是對外直接投資的載體同時也是對外直接投資的產物,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斷發展,其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和形式等都在不斷發生改變。
跨國公司的快速發展給國際貿易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促進了世界各國經濟效益的提高。跨國公司已逐漸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目前,跨國公司的年生產總值占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年生產總值的50%。跨國公司為達到贏利目標,在經濟上超越國家的界限而成為國際經濟的行為主體。在數量上,全球跨國公司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據聯合國跨國公司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到1995年底,全球跨國公司已發展到3.8萬家,比1979年的7 000多家增長了4倍多,并擁20.7萬家海外子公司;2007年底,全球跨國公司增長到7.1萬家,其中擁有90萬家海外分支機構;目前,全球跨國公司已超過8萬家。跨國公司的不斷發展也推動了其對外直接投資的快速增長。
全球經濟危機正在改變著世界經濟的格局,全球對外直接投資也出現了新的變化。發達國家對外直接投資流量有所下降,而新興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不斷上升。
2009年發達國家對外直接投資水平跌入谷底,在經濟前景難于預料的背景下,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只好對其新投資持觀望態度并撤回一些國外資產。2012年,38個發達國家中就有22個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量下降,總體下降23%。相比較而言,一些新興的發展中國家如中國、印度等和轉型經濟體的經濟增長迅速。2012年,發展中經濟體吸收的外國直接投資首次超過發達國家,占全球直接投資量的52%。發達國家現僅占全球流量的42%。除此之外,近1/3的全球直接外資流量來自發展中經濟體。這些這些發展中經濟體的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呈現強勁的發展態勢,其對外直接投資流出量也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二)我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現狀
1.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增長迅速
(1)對外直接投資指標的增長
2003年以來,我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增長迅速。2012年,雖然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出流量比上年下降17%,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仍然創下流量878億美元的歷史新高,同比增長17.6%,首次成為世界三大對外投資國之一,投資流量呈現出高速增長的勢態。
(2)對外直接投資的行業結構新變化
2003年以來,我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行業覆蓋率不斷擴大。2008年時,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行業分布已成多元化局勢:商務服務業、金融業、批發零售業、采礦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制造業等聚集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的九成;到2012年末,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覆蓋了國民經濟所有行業類別,其中發展最快且存量超過100億美元的行業有:租賃和商務服務業、金融業、采礦業、批發和零售業、制造業、交通運輸業/倉儲和郵政業、建筑業,這七個行業累計投資存量4 913億美元,占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總額的92.4%。
(3)對外直接投資的地區覆蓋新變化
2003年以來的數據顯示,中國跨國公司投資的市場覆蓋面積不斷擴大。2012年我國跨國公司投資遍布全球近八成的國家和地區,其中在對非洲和北美洲的對外直接投資市場覆蓋要比在亞洲和歐洲的市場覆蓋度上升快,而亞洲和非洲仍然是最為吸引中國跨國公司直接投資的地區。截至2012年底,我國1.6萬家國內投資者在國外設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近2.2萬家,分布在全球179個國家和地區,覆蓋率達76.8%。其中,亞洲地區的境外企業覆蓋率高達95.7%,歐洲為85.7%,非洲為85%。
2.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存在的問題
(1)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規模偏小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走出去”戰略的不斷深入實施,我國跨國公司及對外直接投資呈現出高速增長的趨勢,但就其規模而言仍然偏小。
2012年底,我國投資存量突破5 000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累計凈額(存量)達到了5 319.4億美元,位居全球第13位。但與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由于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起步較晚,目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量僅相當于美國對外投資存量的10.2%,英國的29.4%,德國的34.4%,法國的35.5%,日本的50.4%。投資規模水平不僅遠遠低于發達國家,而且也低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絕大多數的我國跨國公司投資規模僅為幾十萬或幾百萬美元,遠遠低于世界投資規模的平均水平。投資規模偏小,容易導致企業無法形成規模經濟優勢,也無法通過規模經濟來降低其生產成本。中國跨國公司自身規模的局限性也導致了其對外直接投資規模的偏小,這使得中國跨國公司在開拓激烈競爭的國際市場并使其同國外的大型跨國公司相競爭時難于抗衡國外大型跨國公司,從而使我國跨國公司喪失了很多市場機會,削弱了我國跨國公司的國際市場融資能力,增加我國跨國公司經營風險等。
(2)跨國公司缺乏高水平的跨國經營人才
跨國公司的高速發展急需高水平的人力資本作為堅強后盾。在經濟全球化的當今社會,擁有高水平的跨國經營人才有利于其在21世紀搶占世界經濟的制高點。隨著知識經濟的快速發展,各發達國家不斷加大對全球高層次人才的競爭力度,通過各種優惠性和選擇性的移民政策等吸引來自世界各地最優秀的高層次人才。我國黨的十八大中也提出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強企業的國際經營能力,培育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跨國公司。同時,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作為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緊迫戰略任務,努力為企業發展和國家富強廣攬天下英才。然而,從當前我國的企業形勢來看:很多企業都缺乏懂技術、懂法律、懂外語和具備國際金融與國際貿易知識的人才,這將嚴重制約境外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和投資效益。企業除了需要緊缺精密工程、汽車技術、模具設計及制造和設計等方面的專業人才之外,優秀的管理人員也是重中之重。因此,培養和選拔優秀的跨國公司跨國管理人才、提高跨國公司經營決策和管理水平顯得尤為重要。
二、我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前景分析
自我國實施“走出去”戰略以來,我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增長迅速。當前,我國跨國公司對外投資已經成為全球對外直接投資領域的后起之秀,在維護世界經濟的健康發展中也日漸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中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加速發展趨勢將得到延續。
(一)對外直接投資提升空間較大
據聯合國貿發會議《2013 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2012 年全球對外直接投資流出流量為1.35萬億美元,下降18%。但是,隨著投資者在中期信心的恢復,對外直接投資量可望在2014年達到1.6萬億美元,在2015年達到1.8萬億美元。
中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2012年分別占當年全球流量、存量的 5.2% 和 1.6%。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占GDP 的比重中,全球平均占比17%,發達國家占比 25% 左右,發展中國家占比14.3%左右,而我國僅占了4.9%。由此可以看出,雖然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量增長迅速,但總體規模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仍很低,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占GDP的比重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也比發展中經濟體的平均水平低近10個百分點。這表明,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據我國商務部統計,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已經從1979 年的 50萬美元增長到2010 年的688.1億美元,首次超過日本,名列全球第五位,為發展中國家第一;2012年底,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再次提高到878億美元,首次成為世界三大對外投資國之一;對外投資企業近2.2萬家,分布在全球179個國家(地區),覆蓋率達76.8%;境外設立的跨國公司個數也從 1979 年的4家增加到2012 年的8萬多家,跨國公司的國際生產繼續穩步擴張。按照當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占GDP的5%的低比例計算,到2020年新增對外直接投資將會達到1萬億美元。如果這個比例上升到轉型經濟體平均水平的15%計算,我國境外直接投資存量將達到大概3萬億美元。基于這樣的計算,到2020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將會在1萬億美元到2萬億美元之間。
(二)對外投資可尋求新的增長點
近年來,人民幣呈不斷升值的趨勢。人民幣升值有利于我國跨國公司海外并購資產,降低其收購的成本。國際金融危機也加快了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這使得我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更為便利,拓寬了跨國公司利用資金的渠道,降低我國跨國給公司籌集資本、進行資本交易的成本,同時也提高了投資和融資的效率。
隨著我國國內投資條件的日益變化,企業的資金相對充足,投資的需求和欲望比較強烈。然而在我國境內,越來越多的企業難以找到高效的投資機會,相比較而言,對外直接投資更能為這些企業帶來高額利潤。根據我國國際貿易促進會在2011年4月公布的《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現狀及意向調查報告(2008—2010)》,在今后的幾年,我國88%的企業都將適度增加對外直接投資,尋求海外投資機遇和新的增長點。
三、政策建議
根據我國跨國公司存在的問題分析及相關理論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實施“走出去”戰略以來,跨國公司具有小規模跨國經營、相關立法不健全、技術相對落后和跨國經營人才匱乏等特點。為此,我將提出以下幾點政策建議。
(一)完善支持服務體系
我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發展迅速與政府不斷加強對其海外投資的支持是分不開的。然而,我國已有的境外投資管理和服務體系仍然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我國政府應加快出臺相關支持政策和法律法規建設來促進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更快發展。政府應發揮其主導作用,加快建立我國跨國公司“走出去”的管理服務體系和強化法律制度建設,建立為中小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政治風險保障制度,加快對外直接投資經營的立法等,為我國跨國公司跨國經營提供更加完善的體制和政策環境。
(二)增強技術創新能力
技術創新在跨國公司國際競爭中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國跨國公司必須要加強自身的技術創新能力建設。首先,跨國公司要注重科研資金投入,促進企業技術創新,開發擁有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其次,我國政府應制定相關政策來刺激和鼓勵跨國公司增加其科技資金的投入,對其進行適當的財政扶持并拓寬其融資渠道。另外,跨國公司還可以加強與國內外各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技術合作,通過技術合作實現跨國公司與高校、科研院機構之間的優勢互補,從而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除此之外,跨國公司在增強技術創新能力時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要使先進技術研發和企業產品結構優化相結合,開發和培育跨國公司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培養跨國經營人才
熟話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21世紀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我國必須注重國際化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首先,可以通過建立一套完善的國際人才選拔和培訓機制,在國內乃至國外選拔精英并對其進行培訓和聘用,通過爭奪和培養跨國經營人才,以“人本發展”為核心,使其在企業中創造最大經濟效益。其次,要完善我國跨國公司自身的經營體系和人才激勵機制,讓國內外精英能有一個施展才能的廣闊的空間。除此之外,跨國公司還可以通過對外投資經營活動,招納和培養一批熟悉國際慣例并懂得國際化經營、懂外語和財務等高級管理人才,為我國跨國公司參與國際競爭、擴大跨國投資經營奠定雄厚的人才基礎。
四、結論
我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起步晚,發展快。08年以來的全球金融危機為我國跨國公司的對外投資創造了良好的海外擴張機會。我國應堅持“走出去”發展戰略,充分利用后發優勢和全球化機遇,整合國內和國際資源,發揮我國跨國公司內在的優勢,主動調整我國對外投資戰略,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從而提高我國跨國公司在全球競爭中的地位。
目前,我國跨國公司整體上仍處于對外直接投資的初級階段。我國跨國公司要想盡快 “走出去”,在全球市場上與當代其他國家跨國公司同臺競技,將面臨巨大的挑戰。跨國公司必須在我國政府的支持下加快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培養新型的跨國公司經營人才,才能在全球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
總之,通過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已取得了明顯的進步,然而要想在國際舞臺上占用重要席位,我國跨國公司還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 Berry,H.:Shareholder valuation of foreign investment and expansion.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6,27(12),1123-1140.
[2] 葛秋穎.對外直接投資視角下的跨國公司研究[J].經濟學動態,2011,(10).
[3] 林家彬,劉潔,卓杰,等.中國企業“走出去”發展報告(2013)[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4] 王利華.中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區位選擇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5] 王志樂.2007走向世界的中國跨國公司[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
[6] 袁林.跨國公司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7]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中國企業“走出去”發展報告(2009)[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 王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