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穎 張汝根 馬慧蓮
摘 要:良好的金融生態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穩定和持續健康發展的保障。發揮優良金融生態環境的積極作用,事關金融、保險、證券等行業的成長,事關國民經濟的增長,事關國家的穩定。黑龍江省由于歷史和省情等原因,金融生態環境一直處在全國的低級水平。在經濟轉型時期大背景下,如何優化黑龍江省金融生態環境,降低金融風險水平,對促進龍江經濟持續發展、維護社會的和諧都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金融生態環境;金融產業貢獻;優化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3-0059-02
金融是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供血系統。金融行業的發展與經濟發展是一種相互依存、相互支撐的互助關系。黑龍江省的金融發展與國內其他省份相比,在建國初期排名處于中上游,但在改革開放之后連年下滑。近幾年,黑龍江省經濟發展與我國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相比,發展速度、發展規模和發展質量都存在較大差距,且差距在逐年拉大。因此,分析黑龍江省金融生態環境,發現金融和經濟體系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解決對策,有利于黑龍江省促進經濟轉型,改變落后局面,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
一、黑龍江省金融生態環境現狀
“金融生態環境”這一概念有廣義和狹義兩種解釋。廣義上的金融生態環境是指與金融業生存和發展有關的社會與自然因素,包括政治、經濟、文化、人口、地理、風俗習慣等[1]。狹義上的金融生態環境是指與金融業生存和發展有關的外部環境,通常包括宏觀經濟環境、法制環境、信用環境、市場環境和制度環境等等[2]。
根據學者金雪軍、田霖的統計,2004年,黑龍江省金融綜合競爭力位列全國第18位。2011年馬婷統計指出,黑龍江省金融競爭力指數排名2005年,到第27位,2006年第27位,2007年第27位,2008年第26位。根據綜合開發研究中心(CDI)“中國金融中心指數”報告顯示,哈爾濱市2009年在全國排第24位,2010年第21位,2011年第28位,2012年第25位。根據《中國金融發展報告(2008—2009)》評價顯示,黑龍江省金融生態環境綜合得分0.32分,僅相當于排名第1的上海市0.922的1/3,在全國130個省僅排第24位。以上數據表明,黑龍江省金融生態環境在全國處于低層次水平,并且自2004—2013年間排位呈逐年下跌趨勢。
二、黑龍江省金融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
(一)經濟發展面臨轉型
我國耕地最多的農業大省、“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主力戰場的黑龍江省,同時也是石油、石墨等資源大省,其第一、二、三產業產值占總GDP比例,2010年分別為12.6%,48.4%,39%;2011年為13.5%,47.4%,39.1%;2012年為15.4%,44.1%,40.5%。數據表明,黑龍江省的產業結構不合理,第一、第二產業占GDP的2/3,第三產業增長比較緩慢。在資源產業受到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下,面臨保持可持續發展的嚴峻考驗。
1.資源型企業收入減少。資源開采型企業效益的下滑直接影響到財政規模和財政收入。大慶市油企產油的生產成本逐年遞增,伊春和大興安嶺地區木材產量的逐年下降,導致黑龍江省資源開采型企業年均收入減少。
2.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雞西、鶴崗、雙鴨山、七臺河煤城總沉陷區面積己經達到530平方公里,四大煤城每年向大氣中排放的甲烷量約為3億平方米[3]。如此嚴重的環境污染如果再不得以改善,對黑龍江省環境的破壞將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
(二)信用系統不健全
黑龍江省是我國最早施行和最晚取消計劃經濟的省區,再加上經濟發展的滯后和農業大省的背景等因素,造成黑龍江省相當大部分地區存在著信用方面的問題。
1.信用體系不規范。黑龍江省信用系統的信息征集、整理和使用尚未形成規模,信用中介服務覆蓋面較小,信用狀況參差不齊,征信從業人員素質偏低,信用評價標準不統一,評價方法不同。
2.失信現象屢禁不止。主要體現在企業造假、惡意銀行逃廢債務、故意偷稅漏稅、簽訂虛假合同等方面,這些問題既涉及到企業也涉及到個人。而金融維權案件執行難也是失信高發的原因之一。
3.各金融部門之間過于獨立。由于黑龍江省地處我國北方,相對一些經濟發達的省份來說,信息比較封閉,導致信用體系建設的條塊分割的現象。各金融部門缺乏統一規劃,很多行業重復建設信用體系,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
(三)法規制度不完善
黑龍江省企業由于歷史原因,金融市場穩健運行的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金融債權的司法保護乏力[4]。金融融執法環境不佳,很多勝訴的金融案件存在難以有效執行的現狀。很多法律條款陳舊,不能符合當今信息化、網絡化、全球化的企業發展格局,且金融債權訴訟收費的環節多、費率高,妨礙了金融體系的正常運轉。
(四)金融市場發育滯后
與其他省份相比,黑龍江省金融業整體規模小,資金流轉率低,沒有形成規模效益;金融機構少,市場競爭不足,資源沒能實現優化配置,資本市場發育一直緩慢。截至2013年5月末,黑龍江省A股上市的公司31家。其中,國有控股公司18家,民營控股公司11家,外資公司僅2家。黑龍江省上市公司占股票市場市值僅有1.09%。
三、黑龍江省金融生態環境的優化對策
(一)提高經濟運行質量,改善經濟環境
1.發揮區域和產業優勢。加快改造傳統工農業,在現有基礎上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比如,對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等糧食主產區在優化第一產業基礎上,重點發展特色食品業、畜牧業,發展新型加工工業和流通服務業等等。
2.加大引用外資的力度。抓住世界產業轉移良機,力爭把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多、競爭力強的研究機構和制造產業轉移到黑龍江省。重點加大對俄和東北亞招商引資力度,著眼長遠、消化吸收,促進黑龍江省整體產業鏈的形成。endprint
(二)加強法制建設,改良法治環境
1.構建和完善金融法律體系。在現代市場經濟立法理念的指導下,建立健全各項法規,維護金融債權的追償,做到法律健全、法制完備,提振銀行信貸投放的信心和規模,為經濟發展創造優良的融資環境。
2.提高金融執法水平和能力。各金融執法部門要從執法隊伍建設,執法能力水平,執法工作作風等方面切實提高金融執法水平。各級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門要重視司法獨立的重要性,避免妨礙司法事務。對金融案件實行異地立案審理,全程跟蹤記錄,對辦案失職瀆職實行終身責任追究等措施。
(三)培育信用文化,改造信用環境
1.完善征信體系。政府牽頭,協調征信相關職能部門,進一步整合信用信息,建立公開而統一的信用檔案和管理系統。信用信息開放給金融機構和擔保機構使用,促使良性的銀企合作關系形成,在信用體系層面解決黑龍江省企業貸款融資難問題。
2.嚴厲打擊不守信用行為。對金融違法的企業和個人要依法嚴歷打擊,做到違法必究,在法律責任和行政處罰兩個層面都加大對失信企業的懲戒力度。通過執法部門和政府行政機關的合作,使失信企業和個人不敢違法、不能違法,實現政府、銀行、企業三方的互利共贏的良好局面。
(四)優化金融體系,促進產業成長
1.拓寬投融資渠道。各級政府、各行各業及有關部門要明確責任,共同創造良好的資本環境,鼓勵股票市場、證券市場、債券市場和金融衍生品的規范運作和創新發展,有效保護投融資各參與方的權益,實現和諧共榮。
2.優化金融服務。以綜合型金融集團為主體,以專業化、區域化、個性化的金融機構為輔助,加快金融中介服務機構建設。依法制定行業標準,鼓勵合法經營。加快擔保機構改革,多渠道籌措運營資金,規范業務、健全制度,形成高效的保、貸、還運行機制。
3.健全金融調控體系。建立金融風險預警機制,完善化解金融風險長效措施。促進貨幣、資本、保險三個市場共同發展,采取信息共享、及時干預的辦法,防范金融風險。同時,對金融機構內部加強管理,嚴肅金融政策和規章,建立金融安全區,避免惡性競爭,推動金融生態環境建設。
參考文獻:
[1] 孟佐東.我國金融生態系統健康狀況分析[J].理財世界,2008,(12).
[2] 胡瑞冬.大型煤炭企業非煤經營項目策略研究—以龍煤集團發展旅游業為例[D].哈爾濱:黑龍江科技學院,2011.
[3] 潘娟.黑龍江省金融生太環境現狀與優化途徑[J].金融理論與教學,2011,(4).
[4] 祝洪章.黑龍江區域金融創新能力發展滯后原因探析[J].黑龍江發展研究,2014,(1).
[責任編輯 安 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