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玲 張艷
摘 要:為了適應中原經濟區建設的發展,提高農業高職院校科技創新能力,分析了農業高職院校對科技創新的認識、科研隊伍建設、科研經費投入、科研管理機制等方面的問題,提出了加強對科研重要性的認識、準確定位、加大投入、拓寬合作渠道和提高管理水平等策略建議,為農業高職院校乃至其他高職院校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原經濟區;農業高職院校;科技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3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3-0213-02
一、農業高職院校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的必要性
實現科教興國戰略,高等教育責無旁貸。在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建設方面,高等學校擔當了主力軍的角色。在當今時代,科技創新能力已成為決定高校辦學水平高低、社會影響力大小和對社會貢獻度的重要指標。同時,社會發展對高校的依賴性變得越來越強,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已成為各類高校發展的必然選擇。
中原經濟區建設綱要提出要探索走一條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新型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實現這一目標,必須依靠加強農業科技投入,提高農業科技研發水平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才能實現。在此背景下,農業高等職業院校的科研能力建設、科研隊伍培養、科研經費投入、科研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必須適應中原經濟區建設發展需要,解決這些問題是農業高職院校不可回避的現實。由于近幾年我國職業教育發展過快,很多學校存在科研基礎薄弱、科研條件差、科技投入經費不足、科研管理水平不高等問題,致使農業高等職業院校參與科研項目機會少,科技創新能力弱,服務能力跟不上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為了增強農業職業院校的適應性和為“三農”服務的能力,以部分涉農高職院校為對象,分析其存在的問題,提出發展策略和建議,為農業高職院校乃至其他高職院校的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二、農業高職院校的科研現狀及存在問題
1.對科研工作不夠重視,缺乏科研意識
有些教師對科研的重要性認識不夠,認為只要完成教學任務就行了,搞不搞科研不重要,或者認為科研是普通高校和專業科研機構的事。客觀上講,與普通高等學校的科研工作相比,高職院校的科研工作存在基礎薄弱、科研條件差、課題數量少、課題層次低、科研業績認可度不高等現實問題,導致一些領導和教師,對科研工作重視度不夠,甚至缺乏參與科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由于認識上的偏差和消極,很多學校缺乏良好的科研氛圍和開展科研的動力,承擔科研項目不主動,很多人只是迫于評職稱的壓力或攻讀學位的硬性要求,才承擔課題和開展科研。
2.科研隊伍素質不高,科研工作不能持續發展
部分高職院校是由中專學校升格而來的,教師普遍缺乏參與科研項目研究的基礎與經驗,沒有經過科研工作的歷練。在申報科研項目時往往無從下手,選題隨意性大。加之教師的教學任務過重,特別是中青年教師,一面忙于備課上課,一面忙于進修、考試、攻讀學位,根本無暇顧及科研。此外,由于學校辦學經費不寬裕,允許教師參加科技交流和科研培訓的機會不多,因此,教師獲得科研信息有限,科研視野相對狹窄,對本領域科技發展熱點捕捉不準確,科研選題針對性差。多數高職院校沒有組建有明確研究方向的科研團隊,即便是能參與一些課題或項目,也是臨時找幾個人湊在一起,項目結束就各奔東西了,這些因素均導科研工作發展缺乏持續性。
3.科研投入不足,制約科研能力的提高
多數高職院校在發展過程中把重心放在教學上,重視教學設施的配置,輕視科研場地和設備的建設,用于科研的經費與教學經費比例失調,科研經費嚴重不足,甚至沒有專門的科研經費。據統計,目前農業高職院校年科研經費50萬元以上的占20%,30萬—50萬元的占10%,10萬—30萬元的占20%,不足10萬元的占50%。可見,多數農業高職院校存在科研經費緊張的狀況。短缺的經費投入與高職院校科研工作需求相比,只能算是杯水車薪,不能從根本上支撐工作能力的提升和增強。
4.科研管理機制不完善,不利于激發積極性
科研管理機制是開展科研工作的保證和支撐。多數高職院校的科研工作起步晚,機構設置簡單,管理制度不健全,專職管理人員職數較少;有的院校甚至沒有專門從事科研管理的工作人員,更談不上設立專門的科研管理機構。由于人手受限,科研職能部門對課題的管理無法達到全面規范管理的要求,對課題只注重立項和結題而忽視過程管理,對論文只追求發表數量而忽視質量要求,對縱向課題只起到公示發布的作用而忽視對院內科研力量有機的整合,對科研的類型只注重縱向課題而忽視橫向課題的承接。對科研業績的評價和認可機制也不健全、不合理,許多教師的科研工作得不到應有的認可。科研動力僅僅來自于評定職稱的需要,而不是源自于內心對科技創新的追求。教學的科研積極性難以調動和激發,也很難達到以科研促教學的目的。
三、提高高職院校科研能力的對策和建議
1.加強對科研重要性的正確認識
教育部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工作的意見》中有指出,“教學與生產、科技工作以及社會實踐相結合是培養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的基本途徑。”對高職院校提出了“要積極開展科技工作,以科技成果推廣、生產技術服務、科技咨詢和科技開發為主要內容,積極參與社會服務活動”的要求。高職院校已占居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理應樹立“質量立校,科研興校”的辦學理念 。國內外高等教育發展經驗表明,一所高校的社會影響力,關鍵靠科研和科技服務水平;一個教師的社會影響力,關鍵靠教學能力和科研水平。因此,高職院校領導和教師都應樹立科研強校,引領未來的觀念,應充分認識到科研工作是高職院校生存和發展的關鍵。領導應從管理高度突出科研的重要地位,教師應積極參與科研,從科學研究著手駕馭知識,用科研工作的成果豐富或創新教學內容,促進科研和教學相互提高,為推動農業高職院校發展和服務現代農業能力提高提供有力支撐。endprint
2.準確定位,量力而行
農業高職院校的科研應立足于現代農業發展需求,立足于培養應用型農業技能人才的目標,要有鮮明的特色,要能發揮農業行業優勢,而不應與綜合型大學、科研型大學和科研院所等盲目攀比。農業高職院校的科研內容要與“三農”相結合,緊緊圍繞服務現代農業發展,圍繞中原經濟區提出的“三化”協調的目標開展科技創新研究,推廣農業及相關領域的科研成果,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增強農業高職院校辦學實力。
3.改善科研條件、加大科研投入
科研經費是科研工作正常開展的必要保證,除了高職院校本身應保證投入一定數量的科研經費外,還應積極爭取國家和地方科研任務,也可采取校企結合的方法爭取企業科研項目,多途徑解決經費問題。高職院校首先要完善院內的科研經費管理辦法,建立健全科研經費資助機制,擴大科研經費資助的范圍,加大科研經費的資助力度。同時,高職院校還應搭建科技平臺,為高質量完成科研項目服務建立信息平臺,積極為教師提供獲取新信息的條件,如開通網絡數據庫,提供參加各種學術會議和進修機會等;建立科研實施平臺,提供必要的科研場所和科研設施與設備,保證科研的正常進行;提供科研成果應用和推廣平臺,與企業建立廣泛合作,加大科研成果推廣力度,使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最大。
4.加強學術交流與合作,努力拓寬項目來源渠道
高職院校由于自身職業教育的屬性,普遍與企業有著良好的合作關系,為教師從事實用技術和高新技術應用研究以及技術創新成果的轉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特別是農業高等職業院校,多年來與“三農”形成了密切的關系,學院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加強校企合作,及 時了解“三農”的需求,把最新、最實用的技術和措施送到企業或農民手中。在校園內要構建多主題、多層次、多形式的學術交流平臺,營造濃厚的學術探究氛圍,加強學院內外的學術切磋探討,促進學院與兄弟院校、學術界的聯系溝通。
5.完善管理體制,提高科研工作的管理水平
科研管理對高職院校的科研工作具有重要導向作用。學校應建立健全科研管理機構和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不斷完善課題申報評審中期檢查結題和推廣等管理工作,努力提高科研專項經費的使用效率;建立科學合理的科研激勵機制,以調動和激勵廣大教師參與科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廣大科研人員的工作動機,并且不斷地提高教師及科研人員整體素質,推動科研不斷創新與發展。這些將對促進高職院校科研工作的開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建立完善的培訓體系,為科研管理人員提供必要的進修、學習機會。科研管理人員應樹立服務意識和奉獻精神,熟悉科研管理業務,并具備一定的公關能力。學院要不斷完善科研管理工作體系,結合高職院校本身的特點,創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機制和辦法,做到既有利于工作,又有利于教師開展科研,逐步使科研工作規范化。
參考文獻:
[1] 呂俊峰,袁建平,孫小婭.高職高專院校科研工作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9,(35):24-26.
[2] 滕勇.高職院校科研工作的現狀與對策[J].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34):111-112.
[3] 陳家頤.構建高職院校科技創新體系的思考[J].鹽城工學院學報,2007,(3):61-64.
[4] 張家寰.高職院校綜合辦學能力探析[J].教育發展研究,2006,(10):37.
[5] 高宏艷,張哲芬.探討高職院校開展科研工作的思路[J].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6):84.
[6] 張學軍.用科學發展觀引領教育科研管理[J].當代教育論壇,2008,(4):30.
[責任編輯 王 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