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勇
(許昌市萬榮心腦血管病醫院內三科 河南許昌 461000)
蛛網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神經內科最常見的急癥之一[1],占出血性腦卒中的20%,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及生存質量,臨床治療上需要緩解病情,減輕患者痛苦,避免腦血管痙攣、腦積水等并發癥的發生,挽救患者生命。近年來,許昌市萬榮心腦血管病醫院采用尼莫地平聯合腦脊液置換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在許昌市萬榮心腦血管病醫院診治的90例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其中男性57例,女性33例;年齡20~61歲,平均年齡(36.44±2.17)歲;所有患者均行頭顱CT掃描、經顱多普勒、腰穿測壓及腦脊液常規檢查,均滿足蛛網膜下腔出血的診斷標準[2]。主要表現為間歇性的劇烈頭痛,惡心、嘔吐,伴有煩躁不安,有瀕死感。隨機將90例患者分為觀察組(45例)和對照組(45例),兩組患者在性別比例、平均年齡、致病原因、癥狀、體質量指數(BMI)等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保證患者絕對臥床休息、給予脫水劑降低顱內壓、止血、營養支持,并對癥給予止痛、鎮靜等臨床基礎治療。
1.2.2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尼莫地平聯合腦脊液置換的治療方案,尼莫地平注射液8 mg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持續靜脈滴注,輸液泵控制劑量1 mg/h。腰穿見到腦脊液測量腦壓,在腦壓高于10 mmH2O的情況下,緩慢放出腦脊液10~20 ml后緩慢注入等量生理鹽水,插回針芯,5 min后,重復以上步驟,共置換3~6次,直至腦脊液變淡黃或變清。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頭痛緩解時間、腦膜刺激征消失時間和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數據統計 所有數據經SPSS 18.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定量資料分析采用t檢驗,定性資料組間數據比較采用 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的頭痛緩解時間、腦膜刺激征消失時間、并發癥發生率方面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觀察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觀察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 <0.05。
蛛網膜下腔出血是多種病因引起腦底部或腦脊髓表面血管破裂導致的急性出血性腦血管疾病[4]。當相關血管破裂出血后,血液流入蛛網膜下腔,因此而得名,是多個疾病組成的一類疾病的總稱。出血發生后會造成患者局部的微循環障礙以及局部的炎癥反應[5]。自由基反應、顱內高壓均可引起病灶及周圍組織發生過氧化反應,這一惡性反應產生大量的過氧化脂質,同時抑制過氧化反應,造成血管的收縮及凝血。這種在蛛網膜下腔出血后即已存在的微循環障礙和血流動力學變化在蛛網膜下腔出血后3~7 d達到高峰[6]。
臨床上,腦脊液置換能夠短時間內清除蛛網膜下腔內的血性腦脊液,是標本兼治的治療措施[7]。筆者及其團隊通過臨床總結發現一般患者腰穿腦脊液置換3~5次后,腦脊液基本清澈,操作較為方便。尼莫地平是1,4-二氫吡啶類鈣通道拮抗劑,脂溶性高,容易通過血-腦脊液屏障,能選擇性作用于腦血管,抑制血管平滑肌的收縮,從而減輕神經缺損程度[8]。
綜上所述,尼莫地平聯合腦脊液置換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療效確切,不但能短期內控制癥狀,還有利于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改善患者預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李波.腦脊液置換對蛛網膜下腔出血再出血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15(13):22-24.
[2]王如貴.腦脊液置換聯合尼莫地平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療效觀察[J].河北醫藥,2011,33(4):533-534.
[3]張德永.腦脊液置換術防治蛛網膜下腔出血遲發性血管痙攣的效果[J].當代醫學,2014,20(7):28-29.
[4]陳鐸,王成林,趙崇智,等.內皮素-1在實驗性腦血管痙攣中的作用[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1,17(4):239-241.
[5]姚春明.4例蛛網膜下腔出血的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2009,15(7):46.
[6]胡深.貓蛛網膜下腔出血性腦血管痙攣—模型與腦血管造影[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13,19(14):210.
[7]蘭心強,郭世文.腦脊液置換術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臨床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1,19(6):898-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