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大慶 HE Da-qing;黎應書 LI Ying-shu;王倫 WANG Lun;董立國 DONG Li-guo;楊東明 YANG Dong-ming;陳姣姣 CHEN Jiao-jiao;張裔可 ZHANG Yi-ke
(①昆明理工大學國土資源工程學院,昆明 650093;②渤海鉆探工程有限公司管具技術服務分公司,任丘 062552)
(①Faculty of Land Resource Engineering,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650093,China;②Tube & Tool Technique Services Branch,CNPC Bohai Drilling Engineering Co.,Ltd.,Renqiu 062552,China)
個舊戈賈鉛鋅多金屬礦區位于個舊錫礦區外圍,地質研究程度相對較低,開展工作量有限,個舊錫礦開采資源近枯竭,本文針對個舊市戈賈鉛鋅多金屬礦床地質特征的研究及其控礦因素的分析,希望能夠在個舊錫礦區外圍找礦提供一點思考和突破。
個舊西區系指被個舊斷裂分割的西部地區;有著形成錫、鉛、鋅礦床的有利條件[1]。個舊戈賈鉛鋅多金屬礦區位于個舊西區,處于濱太平洋構造域與特提斯構造域交接部位,右江陸緣盆地所屬的南盤江凹斷褶西南隅,屬于華南斷褶系右江地槽之個舊-開遠裂陷槽。多種地球化學物理場和構造單元交匯與礦區,使其成礦條件非常優越。
2.1 地層 礦區主要出露中三疊統的個舊組(T2g)和法朗組(T2f)以及第四系(Q)的地層。其中三疊系中統法朗組為該區鉛鋅礦含礦層位。中三疊統法郎組上段(T2f3)為黃綠色、淺黃色、灰黃色粉砂巖、頁巖、泥巖,夾有泥質灰巖(綠泥石化大理巖),厚約1000m。該地層為鉛礦化層;中三疊統法郎組中段(T2f2)為黃色、黃灰色中厚層狀含泥質灰巖、石灰巖,具泥質紋理及條帶構造,厚420~800m,是薄層鉛礦體賦存層位,靠近花崗巖接觸帶有層狀矽卡巖型鎢礦產于其中;中三疊統法郎組下段(T2f1)為黃灰色、黃綠色頁巖、砂質頁巖、鈣質頁與泥質灰巖成互層,有時可見炭質灰巖,厚412~480m,在密巖山的新寨見層狀鉛礦體。
2.2 構造 研究區位于個舊西礦區,由南北向左行構造派生的次級北東向多字形構造——仙人洞斷裂與新民寨斷裂夾持區(圖1)。

2.2.1 向斜 賈沙向斜為礦區的主要向斜,其兩翼開闊,傾向平緩,北東部被蒙自、雞街地壘構造切割,南西段向西轉,成弧型,中段被神仙水巖體、賈沙巖體吞沒。往南被轎頂山斷裂切割。研究區位于賈沙向斜南西翼,發育了軸向NE30°。兩翼開闊,傾向平緩,新民寨次級背斜。兩翼產狀 325°∠55°、45°∠25°,背斜軸部主要花崗斑巖脈和花崗巖及中三疊統法郎組第二段地層,北西翼為法郎組第三段地層;南東翼多為浮土覆蓋。由該背斜兩翼產狀計算可知:褶皺頂角125°為一開闊褶皺,樞紐產狀36°∠25°沿36°方向往北東傾伏,軸面產狀116°∠68°,最大壓應力產狀296°∠21°,與區域構造——南北向左行行構造配套的結構應力圖一致。
2.2.2 斷裂 礦區斷裂發育,仙人洞斷裂控制了主要礦體的產出,礦體存在與層間破碎帶中。礦區主要斷裂有:
仙人洞斷裂:呈北東向展布,與神仙水花崗巖北東方向延伸方向一致。是牛屎坡礦區主要控礦斷裂,斷裂延伸方向約 60°,傾向北西,傾角 40-60°。
歪頭山斷裂:由于泥巖、灰巖交替出現,呈反“S”展布,為一走向斷裂。是法郎組第二段和第三段地層分界線。
新民寨斷裂:呈弧狀展布,交替出現有灰巖和泥巖等礦石。是礦區的控礦斷裂,也是法郎組第二段和第三段地層分界線。斷裂延伸方向約35°,傾向北西,傾角平均約 55°。
層間破碎帶:為礦區主要成礦構造,沿北東向和北東東向延伸,分布于礦床兩側。
2.3 巖漿巖 有利于形成接觸交代礦床的巖漿巖,主要為中酸性巖漿巖[2]。區內巖漿巖主要為輝長—二長巖和黑云母花崗巖等與成礦關系非常緊密的侵入巖,礦區主要巖漿巖有:
①神仙水中粗粒黑云母花崗巖(γ55-2)
礦區內外展布有不同階段,早晚期燕山期的花崗巖體成肺狀,分東西兩葉,西部為龍岔河斑狀黑云母花崗,東部由輝長—二長巖,黑云母花崗巖及堿性巖組成,沿巖體周圍有銅、錫、鉛、鋅、銅及稀土礦床的出現。
②花崗斑巖脈(γπ)
為含錫花崗斑巖脈,多沿北東向層間破碎帶侵入于法郎組地層中灰巖夾層,及個舊組上段T2g3-2中,脈寬3-10m不等,長300-800m,產狀與地層一致,是區內又一礦化類型,部份地段含錫鎢,如2號硐中,含錫0.25%,含鎢0.3%,局部0.55%。大部分被腐植土、植被掩蓋。由長石、少量石英組成。
③隱伏花崗巖
根據鉆孔資料分析,沿本區隱伏花崗巖埋深具有北東低(1300-1600m)、北西高(1500-1900m)的特點,在礦區中部沿北東方向有一花崗巖體凸起(1600-1800m),與薄層狀條帶狀灰巖的接觸帶是矽卡巖型錫、銅、鉛、鎢多金屬礦、含錫花崗斑巖脈及稀有金屬成礦的集中區。
3.1 礦體特征 個舊地區礦床的礦體主要產在產狀復雜的巖體與圍巖接觸帶和圍巖內順層斷裂中,產在順層斷裂的礦體多呈層狀、似層狀[3]。
研究區礦體根據工程揭露呈似層狀和層狀產出,厚2m左右,傾向北西,傾角49°~64°,礦區內出露有三條礦體,均沿破碎帶產出,呈似層狀和層狀,可見破碎帶為礦區的重要構造(圖2)。

圖2 戈賈鉛鋅多金屬礦區6號勘探線剖面圖
3.2 礦石特征 該礦床礦物種類多,礦石成分復雜,主要有如下特征:礦區的礦物主要由褐鐵礦、黃銅礦和閃鋅礦以及方鉛礦組成.脈石礦物主要有方解石、石英、絹云母等。其中方鉛礦、閃鋅礦交代黃鐵礦呈不規則粒狀集合體。礦石的構造主要為角礫狀構造、塊狀構造、蜂巢狀構造以及侵染狀構造。其中蜂巢狀構造的礦石,經氧化淋濾后,充填于碎裂巖節理裂隙中的物質殘留下來,而裂隙周圍的鈣質物被流失形成的蜂窩形狀的構造。菱鋅礦及鉛鋅氧化礦物沿碎裂巖中的細網脈裂隙充填而成的。鉛鋅氧化礦物呈半自行和自行粒狀浸染于褐鐵礦、黃銅礦和閃鋅礦以及方鉛礦等礦化巖石中。
4.1 構造標志 構造為礦床形成的重要條件,斷層構造是礦區最重要的構造形式,因礦體多賦存于層間破碎帶中,故層間破碎帶為主要找礦標志。
4.2 圍巖蝕變標志 研究區內鉛鋅礦化常伴有近礦圍巖蝕變,與找礦有關的主要有矽卡巖化、絹云母化及云英巖化、大理巖化、硅化、黃鐵礦化。
4.2.1 矽卡巖化 是研究區內最主要圍巖蝕變和找礦標志之一,以石榴石、符山石矽卡巖化為主,是灰巖、泥質灰巖同花崗巖接觸的產物。由于受區內熱觸變質作用的影響,普遍產生厚薄不一的矽卡巖。透閃石、石榴子石和透輝石等組成了矽卡巖的礦物,為礦區重要找礦依據。
4.2.2 絹云母化及云英巖化 成礦階段形成的花崗巖在后期受到成礦熱液的交代作用,發生化學反應,主要以沿花崗斑巖脈呈帶狀和與接觸帶吻合的沿花崗巖邊緣兩種形式存在.在云英巖中,錫石除與硫化物密切共生以外,還有鑲嵌在白云母中的。絹云母化及云英巖化,是含錫斑巖脈的主要找礦標志。
4.2.3 大理巖化 由于受熱力變質作用的影響,靠近接觸帶附近的碳酸鹽類巖石,變成白色,灰白色大理巖。該區內有工業價值的錫礦床大都產于大理巖內。區內與花崗巖體及花崗斑巖巖脈接觸的條帶狀灰巖均有不同程度的大理巖化,主要為細中晶大理巖。
4.2.4 硅化 礦區可見石英脈和含礦石英脈,為礦區的重要找礦標志。
4.2.5 黃鐵礦化 區內的黃鐵礦化中的黃鐵礦多呈細粒、分散狀。黃鐵礦出現的時候,鉛鋅礦一般也出現。
4.3 礦化露頭標志 在野外發現大量露頭,露頭上的鐵帽、鉛鋅氧化物或鉛、鋅礦化(方鉛礦、閃鋅礦)則更是直接找礦標志和依據。
4.4 采礦遺跡標志 礦區內外前人主要尋找鉛鋅礦,留有部分老硐等。通過野外工作,礦區內的鉛鋅礦與石英及方解石脈有密切的成因關系,前人遺跡留下了重要和直接的找礦標志。
燕山晚期大范圍的強烈的中酸性巖漿侵入活動,發生了一次廣泛而強烈的成礦作用[4]。就本研究區而言,認為有以下幾點結論:
①鉛鋅礦的形成經歷了接觸交代作用的不同階段和不同期次,先后形成了矽卡巖型礦床和鉛鋅多金屬礦床。
②構造主要控制了礦床的產出,層間破碎帶提供了主要的成礦通道和成礦場所。
③圍巖蝕變十分強烈,矽卡巖化、絹云母化及云英巖化、大理巖化、硅化、黃鐵礦化表現明顯,成為該區找礦的重要標志。
④礦石礦物和礦石構造復雜多樣,說明該地區經歷強烈的構造事件,其中褐鐵礦、方鉛礦和閃鋅礦為礦區主要礦物。
[1]盧耀.云南個舊礦區西區成礦條件及找礦遠景探討[J].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2004,23(1):57-61.
[2]袁見齊.礦床學[M].北京:地質出版社,1985:106-118.
[3]張洪培,劉繼順等.滇東南花崗巖與錫、銀、銅、鉛、鋅多金屬礦床的成因關系[J].地質找礦論叢,2006,21(2):87-90.
[4]云南地質礦產局.云南省區域地質志[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0:616-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