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寧
一、初中思想品德活動方式的分類
對活動進行科學分類,有利于我們根據各種類型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從活動方式上看,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 資料收集、整理型。通過查閱圖書、互聯網、報紙等,收集和整理所需要的資料。如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探究活動課“探究權利義務,展示學習成果”,要求學生搜集整理有關權利以及法律確認、保護權利的具體規定、有關義務的知識、忠實履行義務的事例等。這種活動首先要教會學生使用各種工具;其次要指導學生分門別類保存資料;最后要引導學生從收集到的資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2. 調查型。通過問卷、采訪、觀測等手段,了解現實問題,嘗試解決現實問題,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如九年級第三單元的主題活動,要求學生針對社區、學校附近存在的環保、交通、環境衛生等問題進行調查,撰寫建議書并上交給相關部門。搞好此類活動首先要注意典型性,選擇典型的問題進行調查;其次要注意真實性,促使學生積極開展活動,防止為了完成任務而杜撰數據或者虛構材料。
3. 體驗型。通過開展討論、辯論、演講、動手操作、社區服務等活動,在活動中掌握技能、學會交流和合作。如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主題活動“追求社會公平,維護社會正義”,要求學生圍繞現實生活中有關公平和正義方面的沖突,開展一場辯論賽。學生通過辯論賽,一定會有更多的感悟和體會,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二、內外俱活,形神皆動,讓學生真正動起來
1. 注重學生的情感能力,讓學生的心動起來
活動課的教學,要使學生活動起來,有興趣,就得從情感方面去培養學生的興趣。情感是人們心理活動的一大特點。學生本身具有一種情感潛勢,這種潛勢在外界刺激下就會引發出來。所以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活動的機會,培養學生積極的活動熱情、主動的參與意識、友好的合作精神和健康的人生態度,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參與到學習中來。教師要會“煽情”,點燃每一位學生的情感,讓他們心甘情愿地投入到思想品德活動課的學習中,用心營造輕松愉快的活動氣氛,及時反饋表彰優秀的活動成果,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激發出主動的活動熱情。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重視與學生的平等交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既是活動的組織者,又是參與者。活動因有老師的參與,才會有向心力和凝聚力。這樣,活動才有實效。
教學過程既是一種知識學習過程,也是一種情感體驗過程。有關研究表明,教學氣氛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影響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制約著學生學習的效率。人們常說:“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要讓學生心動起來,教師即可運用語言、實物、音樂等手段,通過創設生動的情境、渲染氣氛,充分發揮情感的感染功能。心理研究表明,學生的思維活動是由問題開始的。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往往來自一個充滿疑問和問題的情境。教師創設相關的情境,提出問題,寓問題于情境之中,引導學生結合所提問題擴展思維,進行探究,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學生想自己主動回答問題,想自己親身去體驗,從而提高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注重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讓學生的大腦動起來
活動課設計了很多問題,要求學生去思考、分析。這就要求在活動課教學時,老師要充分利用主題設計所提出的問題,使學生的大腦動起來。(1)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勤學好問。因為每個學生都蘊藏著無限的潛在創造力,普通人和天才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問題是缺少一把打開這座神秘宮殿的鑰匙。(2)培養學生的質疑習慣,鼓勵學生敢于質疑,敢于提問,敢于不斷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3)發掘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4)激發想象,培養學生思維的連動性。(5)打破定勢,培養思維的多向性。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運用不同形式的導課,給學生以新奇的刺激,激發學生的求知興趣和思維,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把學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教學中來。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受到啟迪和教育,為課堂教學做好鋪墊。引導學生積極運用創新思維,開動腦筋,思考問題,發揮自己的智慧,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實際的問題,使學生自覺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 注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的嘴巴動起來
活動課的教學中,要想方設法鼓勵學生動嘴,因為只有學生的嘴巴動起來,教師才知道學生的所思所想,進而對癥下藥、正確引導。比如辯論賽、模擬法庭等活動。教師應該有針對性地結合許多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社會現象和事例,使書本中抽象的理論知識與生動形象的事例相結合,以問題引導學生,讓學生動口說出來。學生事前充分準備,課堂上唇槍舌劍,你來我往。在學生充分表達自己和展示自己之際,教師要適時參與,對他們的觀點做出中肯評判、引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這樣學生不僅能夠接受所學知識,而且也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激發興趣,引起思考,提高教學效果。學生的嘴巴一旦動起來,不只是調動了積極性,還鍛煉了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有益于成長。通過學生的說,能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調動學生觀察和思考的興趣,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問題。
4. 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的雙手動起來
在動手做的活動中讓學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是活動的目的。學生光會說不會做不行,能動嘴還得會動手。思想品德活動課的設計中有許多動手做的活動,這是新教材的一大亮點。如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活動課“設計我們的班徽”、第三單元的“設計我們的情趣小報”等。讓學生在收集和整理素材、設計和繪制圖表、撰寫分析報告中培養和鍛煉動手能力,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獲得知識,陶冶情操。
5. 注重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讓學生的雙腿動起來
實踐性是思想品德課程的基本性質,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意識、觀念和價值評價,從而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的發展。活動課的一大特點是增強實踐性和探究性,有相當多的內容要求學生走出學校走進社區,走出書本走進社會,去感知、領悟、探索,在實踐中鍛煉自己,增長才干。如九年級的社區環保調查、改革開放后家鄉的變化等活動,要求學生走訪群眾,實地調查,收集第一手材料。在調查實踐的過程中,學生學到了很多書本上和課堂上得不到的東西,培養了學以致用的能力,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責任編輯 潘孟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