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祝蘋,江子芳,胡國珍
(浙江省腫瘤醫院,浙江杭州 310022)
惡性淋巴瘤是源發于淋巴結或淋巴結外組織和器官的一種惡性腫瘤[1]。發熱系惡性淋巴瘤常見的臨床癥狀,以發熱為主要或首發癥狀者占16%~30%[2]。淋巴瘤患者治療時間長,化療后免疫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抑制,感染成為其常見危險的并發癥之一,常表現為體溫升高。多數患者在化療療程結束后居家度過間歇期,期間每日進行體溫監測非常重要?;颊呔蛹殷w溫自我監測的依從性[3]是否良好,對于及時發現感染具有重要影響。2011年7月至2013年1月,本院化療科32例惡性淋巴瘤化療患者居家間歇期出現感染、發熱癥狀,對其居家體溫自我監測的依從性及影響因素進行調查,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對象 納入標準:2011年7月至2013年1月在本科室治療的淋巴瘤患者;化療后居家度過間歇期;化療間歇期發熱;經臨床證實存在感染現象(感染部位不限);使用抗生素治療。排除因疾病進展出現發熱的患者。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32例,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齡21~63歲,中位年齡47歲;文盲7例,小學4例,初中4例,高中11例,本科6例。
1.2 調查方法 自行設計調查問卷,由經過培訓的2名護士發放問卷并指導患者填寫。問卷內容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依從性調查,包括患者一般資料、監測體溫次數;第二部分為對依從性差的患者進行影響因素調查,備選6項相關影響因素見表1,要求選擇主要的2項。
1.3 評價標準 根據林冰等[4]對體溫測量頻率的探討制定評價標準:化療間歇期持續每天監測體溫≥1次為依從性好,從未監測或偶爾監測1次為依從性差?!?0%患者能遵醫囑每日至少1次體溫自我監測說明總體依從性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對32例患者的依從性、各影響因素作描述性統計。
2.1 32例患者的體溫自我監測依從性 32例患者中依從性好10例,占31.25%,依從性差22例,占68.75%。32例患者總體依從性差。
2.2 患者體溫自我監測依從性差的影響因素見表1。

表1 患者體溫自我監測依從性差的影響因素(n=22)
3.1 影響患者體溫自我監測的因素分析
3.1.1 疾病認識程度不夠 淋巴瘤患者的疾病認知程度受對疾病接受情況、自身文化程度、獲取知識途徑等影響。表1顯示,12例對體溫自我監測的重要性認知不足,4例文化程度<高中,認為每天測體溫沒有必要,加之醫護人員對患者健康指導內容及形式單一、因治療工作繁忙忽視預見性護理等,影響患者對淋巴瘤疾病知識的獲取。
3.1.2 體溫測量方法掌握不夠 本院病房使用水銀口表測量體溫,患者住院期間體溫測量是護士工作的一部分,由護士讀數、記錄,未能指導患者讀取數值;電子體溫計可直接顯示體溫值,讀數容易,但是這種體溫計還未普及,且測量方法多樣,患者無法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因此,部分患者出院后較難堅持體溫自我監測,表1顯示,有10例未掌握體溫測量方法。
3.1.3 情緒影響 在多數患者心中,癌癥一經確診就意味著不可治愈,恐懼心理較嚴重[5]。本組7例因疾病、反復住院進行周期性化療、化療副作用等增加了消極情緒,影響對治療的信心,自我管理能力相應下降,不能堅持體溫監測。
3.1.4 缺乏醫護人員指導 淋巴瘤患者治療時間長、費用高,每周期治療療程短,多數患者在每療程結束后居家度過間歇期,在此期間失去了醫護人員的監管與督促,從而影響了體溫的自我監測。表1顯示,6例認為因缺乏醫護人員指導不能堅持體溫自我監測。
3.1.5 缺乏家人陪伴鼓勵 家庭支持是腫瘤患者的莫大安慰,家屬的陪伴鼓勵影響患者對疾病治療的堅持。居家期間患者角色恢復到社會角色,其家屬也投入到各自的工作、學習中,對患者陪伴時間減少,對疾病的重視程度下降,患者心理落差大,情緒受到影響,疾病自我管理能力差。表1顯示,5例因缺乏家人陪伴未堅持體溫自我監測。
3.2 對策
3.2.1 加強疾病相關知識指導 定期召開患者座談會,了解患者所需;利用墻報、宣傳冊普及淋巴瘤疾病知識和治療方案,特別是大劑量、高強度化療及使用激素、靶向藥物后出現的不良反應及可采取的應對措施等;制作出院指導單,詳細說明體溫測量的必要性及體溫監測的次數、時間點,并發放化療間歇期體溫記錄單;向患者說明治療的延續性、體溫與疾病的關系及體溫升高的含義,強調體溫監測的重要性,教會測量方法及讀數。
3.2.2 加強心理支持 癌癥患者有特殊的心理恐懼感,需要醫護人員及家屬更多的心理支持。責任護士深入病房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了解其心理變化,對患者實施個性化護理,同時注重個性與共性的有機結合[6],多與患者談心,滿足患者心理需求,對患者積極樂觀的情緒給予鼓勵;充分與家屬溝通,建立良好的支持互助關系,主動向家屬講解疾病相關知識,指導家屬共同參與疾病治療,合理安排患者化療間歇期的生活,提高患者的疾病自我管理能力,提高體溫自測依從性。
3.2.3 加強隨訪 隨訪可以增進護患感情,促進護患合作,還能起到非藥物治療的效果,對臨床有增效作用[7]。電話隨訪每周1次,隨訪內容為體溫測量有無延續、具體測量次數、是否抽血進行血常規及肝功能的復查、化療副作用調查及根據調查結果進行相應指導。同時建立隨訪表,記錄患者體溫變化及自覺癥狀,及時為疾病再治療提供資料。
[1]孫燕,石遠凱.臨床腫瘤內科手冊[M].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349-350.
[2]徐益明,金美玲.以不明原因發熱為主要表現的惡性淋巴瘤的診斷[J].中國臨床醫學,2009,16(4):640-642.
[3]周文利,杜雪平.社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危人群的患病狀況調查[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7):2197.
[4]林冰,倫麗芳,黃惠蓮.新入院非發熱患者體溫測量頻率探討[J].護理學雜志,2008,23(5):41.
[5]付秀英,米愛芬.心理干預對癌癥患者負性情緒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15):109-110.
[6]何桂娟.人性化護理活動實踐過程和效果[J].護理與康復,2007,6(12):836.
[7]祝瑞霞.電話隨訪在腫瘤化療間歇期的應用[J].中外醫療,2011,2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