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國娟
(廣東省中山市陳星海醫院,廣東中山528400)
妊娠是臨床常見的生理現象,但是在妊娠期間容易出現各種并發癥,嚴重時對孕婦和胎兒造成生命危險[1]。妊娠合并血小板減少癥(PT)屬于比較罕見卻危險性高的一種并發癥,其發病率在5%左右,孕婦一旦確診為PT,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避免出現止血困難的情況。本文探討并分析了孕婦妊娠期間合并血小板減少癥的原因,現將具體研究整理總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次研究對象是選擇自2010年8月至2013年9月就診的99例妊娠合并血小板減少癥的孕婦,年齡21~42歲,平均年齡(28.2±2.7)歲,其中初產婦 68例,所占比例為68.69%,經產婦共31例,所占比例是31.31%。99例患者孕周36.4 ~40.5 周,平均孕周為(38.8 ±2.4)周。孕婦入院前即通過詢問病史得知有3例患者有血小板減少癥病史,所占比例3.33%,其余96例均為住院期間產檢發現。
1.2 方法:在住院的99例孕婦中,通過血常規檢查發現血小板存在不同程度的減少,血小板在(60~90)×109/L患者為60例,所占比例60.60%,血小板在(30~60)×109/L患者為22例,所占比例22.22%,血小板低于30×109/L患者為17例,所占比例17.18%。具體治療方法是提供紅細胞輸注、血小板輸注等對癥處理。
1.3 統計處理:本次實驗所得數據采用SPSS 16.0軟件統計處理,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99例患者中經過詳細檢查發現血小板減少癥(PAT)患者人數最多,有73例,所占比例是73.73%,特發性血小板紫癜(ITP)患者3例,所占比例是3.03%,妊娠高血壓(HDCP)患者20例,所占比例是20.20%,此外剩余3例患者為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ICP),所占比例是3.03%,將數據整理成表格,見表1。

表1 血小板減少病因調查統計 例(%)
血小板是人體血液中主要組成成分,正常血小板含量(100~300)×109/L,如果血小板含量低于此數值,則提示血小板減少。人體血小板若減少超過一定范圍,容易導致牙齦出血、胃腸道出血等[2]。妊娠合并血小板減少是比較少見的妊娠并發癥,臨床治療該疾病首要原則是確定發病原因,再給予相關對癥治療。臨床上常見的病因有血小板減少癥、妊娠高血壓以及特發性血小板紫癜等,其中以血小板減少癥為常見[3],有文獻報道稱血小板減少癥占所有病因中的70% ~80%[4]。妊娠期高血壓會造成孕婦血管發生痙攣而致收縮,血管一旦收縮,單位面積內血氧供應不足,對血管內皮細胞造成損傷,導致了血小板在損傷處吸附聚集,不但進一步堵塞血管,也大量消耗了血小板的含量。因此妊娠高血壓也不容忽視,應當及時處理保持血壓處于正常范圍。目前比較常見的治療方案以血小板輸注為主,另外還有糖皮質激素治療,患者經濟條件允許者還可以選擇丙種球蛋白[5],可以有效解除血小板偏少的癥狀,減少甚至避免孕婦死亡率。盡管很多患者血小板含量偏少但無明顯出現征兆,為避免產時或產后大出血,對于血小板計數低于50×109/L的妊娠產婦,可以預防性給予靜脈輸注血小板[6]。上述結果顯示,血小板減少癥是妊娠血小板減少癥的最主要原因,所占比例高達73.73%,明顯高于其他病因(P <0.05)。
綜上所述,妊娠合并血小板減少癥中最常見病因是血小板減少癥,臨床中只需要及早確診并輸注血小板等對癥治療,一般就可以避免危險情況發生。
[1]黃鑫,朱艷,黃達,等.妊娠合并血小板減少105例臨床分析[J].重慶醫學,2012,41(35):3723 -3724.
[2]蔡惠蘭,張吟雪,秦潔,等.妊娠合并血小板減少208例臨床分析[J].實用婦產科雜志,2007,23(6):363 -365.
[3]張欣,李少聞,鄔晉芳,等.妊娠合并血小板減少疾病103例臨床分析[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1,22(5):672 -674.
[4]田玲.妊娠合并血小板減少42例臨床分析[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1,36(6):627 -629.
[5]羅永紅,何蓮芝,胡紅珍,等.妊娠合并血小板減少95例臨床分析[J].安徽醫學,2010,31(4):350 -352.
[6]王洪英,齊小雪,王躍蓮,等.妊娠合并血小板減少89例臨床分析[J].四川醫學,2009,30(7):1030 -1032.,,